林超民 | “汉习楼船”与昆明池
在风景秀丽的昆明大观楼悬挂着孙髯翁有名的长联,长联的下联在追溯云南历史时,第一句就是“汉习楼船”。这讲的是汉武帝时开拓云南的事。传说,为了对付昆明人,汉武帝在长安修昆明池,建造楼船演习水战。这就是“汉习楼船”的典故。是否确有此事呢?汉代的昆明池又在哪里?
在《史记》《汉书》里关于修昆明池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平准书》。书中说:“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这就是说,汉武帝时南越要与汉军在海上展开船战,汉朝便大修昆明池演习楼船。从这条记录就可以断定,在长安修昆明池与开蜀身毒道,攻打昆明人并无关系。后来班固作《汉书》,在《武帝本纪》中说:昆明池是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开挖的。又在《杨雄传》中说:“武帝广开上林……穿昆明池象滇河”。唐朝人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时,引用南北朝时的著作《三辅黄图》说:“武帝欲穿昆明,周四十里,以习水战”。又引东汉史学家荀悦的话说:“昆明子,居滇河中,故习水战以伐之。”这样,便把修昆明池演习楼船和攻打昆明人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知道,云南虽有滇池、洱海等湖泊,但历史上几乎没有在湖中船战的记载。事实上,要打通蜀身毒道、征服昆明人也用不着训练水师。而且内陆多江河湖泊,也不必为训练水师专门修一个人工湖。司马迁亲自到过西南夷地区,参与了汉朝招徕昆明人的活动。在他写的《西南夷列传》中并未把修昆明池与攻打昆明人联在一起。后来班固虽说“昆明池象滇河”,但也还没有明确地把滇河与昆明人联在一起。把昆明池与昆明人相联是东汉以后的事,而且所说颇牵强。可以断定,汉武帝修昆明池演习楼船、攻打昆明人的说法是后人杜撰的,并不可信。
与“汉习楼船”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真正的“昆明池”在哪里?为此我们须先谈谈昆明人。昆明是汉代才见之于史籍的一个部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自同师,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同师是今天腾冲县,叶榆是今天大理市,巂,是巂唐,古哀牢中的一个部落。昆明人主要分布在今滇池以西、腾冲以东、洱海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即以昆明人的住地设置云南郡,其地比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略大。到唐代,出现了“昆弥国”的名称。《通典》说:“昆弥国,一曰昆明。在爨之西,洱河为界,即叶榆河。”所谓“昆弥国”就是两汉时洱海地区的“昆明”。《资治通鉴》唐纪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说:“昆明遣使内附,昆明即汉之昆明。”唐朝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汉代的定笮县设置昆明县,这是最早以昆明作为地名。这个昆明县在今四川省盐源县,其所以取名为昆明,是因为与住居于洱海地区的昆明部族相接。可见,从汉至唐,昆明人都居住于洱海地区。昆明人住在洱海地区,洱海因此叫做昆明池。对此,已有学者作过很好的考证。在汉唐文献中,昆明又写作“昆弥”。“弥”字有时又写作“弭”、“瀰”,读音相同。洱字就是从“弭”演变而来,今洱海,原作洱河,也写作洱河、瀰河,以昆弥而得名,也就是汉代的昆明池。
今天洱海以南的高山名为定西岭,这是明代沐英平定大理时更改的名字,山的原名叫昆明山或昆弥山。可见这些山也是以昆明人而得名。洱海之滨的大理城本名叶榆。而昆明蛮也称为叶榆蛮,显然城镇也由昆明人而得名。从洱海周围的山、城都因昆明人而得名,更可确定洱海就是昆明池。
当然,也有人认为汉代滇池又叫昆明池,叫滇池是因为它在滇国境内;称昆明池,则是因为周围的居民多昆明族。
但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滇池地区的居民应以滇人为主。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反映出昆明人不是滇池地区的居民,而是在战争中被掳掠来的战俘和奴隶。既然昆明人不是滇池地区的居民,那么滇池也不可能是以昆明人命名的昆明池。
另外,汉朝在今昆明市东曾设置郭昌县,是以汉朝将军郭昌的名字命名的。这是在郭昌击灭与滇同姓相扶的劳浸、靡莫之后,纪念元封二年平滇设益州郡的胜利。郭昌不仅攻打过滇,也攻打过昆明人,但完全失败了。《史记》说郭昌“还击昆明,毋功夺印”。自然,昆明人不会以丢了大印、罢了官的败将之名来命名城镇。这也是证明昆明人不在滇池地区、昆明池不是滇池的重要资料。郭昌县后改名为谷昌县,到元朝才易名为昆明县。当时昆明作为一个部族名称已不见于记录,元朝滇池畔的昆明县,其命名与汉晋时的昆明人已没有什么关系了。因为有了昆明县,元朝以后,滇池才称为昆明池了。
汉代的昆明池是洱海还是滇池?至今尚无定论。
《林超民文集》第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95—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