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性学专家,自己写了29年"黄色小说",王小波45岁在惨叫中离世
"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无论写诗还是做爱,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
能把这种事情用这么艺术的语言说出来的恐怕只有王小波了吧。这句话收录在他写的《黄金时代》这本书中。
很多人说他这本书低俗不堪,因为书中有很多对性的细致描写。是的,这本书在他生前确实不受欢迎,人们觉得低俗。但他去世之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书里蕴含的深意。
本书中一半的启发和对于性的细节描写来自于她的妻子,性爱专家——李银河。
"你好哇,李银河"
王小波爱得很直接。25岁时他们相遇,那时他还是个工人,李银河已经是《光明日报》的编辑,没见几面他就问她:"你有男朋友吗?"他根本没注意他们之间地位的差别。
由于刚和初恋情人分手不久,李银河瞬间就有点不高兴了。但王小波接下来的话,把李银河彻底问懵了:"你看我怎么样?"
佩服王小波的自信和纯真,李银河接受了王小波的追求。
在每次给李银河的情书里,王小波都会呼喊李银河的名字:"你好哇,李银河。"一个"哇"字,让人暖到骨子里。
这个又傻又憨的男人,在见到李银河之后,眼里、话里、心窝里、梦里,只有李银河一个人。
李银河和王小波确实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一样的特立独行,一样的口无遮拦
王小波有句话:吃饭、喝水、性和发呆,都属天赋人权的范畴。
而李银河也是著书颇丰,言论犀利,大胆谈"性愉悦"有人说:她把这件事提高到了人性自由,平等和社会稳定的高度!
李银河
《黄金时代》写了29年,费尽心血,却没人敢出版
之后的王小波就开始创作《黄金时代》这本书,他为了这本书辞去了教师的工作,自己一个人住进了一间家徒四壁的小写字间。
屋里甚至连水都没有。
这本书他整整写了29年,期间反复修改,多次重写。
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别的地方都很受欢迎,但是在内陆,评价但都是不好的。
人们一致的言论就是这本书它——低俗。
那时候没有出版社认为这种书会容易出版,很多东西都越界了。就算是有很多的编辑认同也喜欢他的书,也没人敢发。
很多人就是这样,宁愿从晦涩的书里面找美感艺术,也不愿意去读那些深刻,好读又有不同想法的小说。
当时不光是王小波,他的朋友也是急得团团转。不管怎么和出版社联系,都是被拒绝的。
那个时代,经济浪潮终于压断了理想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个文化名人说:诗人自杀,也是一种卖点。
这是他写作生命最重要的五年,也是他四处兜售自己的书。五年下来后,王小波不禁伤感地说:我发现卖书比写书难的多。
遇到伯乐赵洁平,虽然出版却没有正规发行渠道
大陆编辑赵洁平是王小波第一位伯乐,当赵洁平读完后,从第一眼印象中就知道这书不好出,但书写的很有趣,至少与自己的阅读体验是不相同的,她觉得"好东西应该出来"。于是跑去王小波家,告诉他们,我已经准备出这本书。
出版以后,却没有正规发行渠道,订货会不能参加,不能打广告,书销了2个月,不太好。这段时间,王小波和赵洁平总是推着自行车,后座绑两捆书,到各小书摊、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王小波的第一句话就是:"前几本白送,后面再要再给钱。"
大陆编辑赵洁平
1995年《黄金时代》获得《联合报》奖,但直到作者去世前都没卖完
1997年4月11日凌晨,45岁的王小波心脏病突发,在极度的痛苦中他甚是用头去撞墙,不断惨叫。最终他还是在北京郊外这个贫穷的小写字间里,带着无尽的孤独含恨而终了。
之后,她的妻子李银河发现,他的额头伤痕累累,墙上甚至还留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散落了一地的墙灰。
可见他有多么痛苦,心脏病发忍不住疼痛撞头,惨叫离世的。
他去世之前,一直都是一位不被人关注的"无名氏",就连他的葬礼都没人来送行。
好像文化圈,艺术圈永远都是这样。就好像梵高和海子。放到现在也是一样,比如崔雪莉,张国荣。
王小波也是一样,他死之后,名声大噪,很多大报的出版社还专门腾出正版发表文章来纪念他——《死得其所的人》
他的朋友把这个复印下来,裱好送给了王小波的母亲。
王小波的母亲
而这本终于要正式出版的书,放在了他的身上,随着他的火化了。
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黄金时代》具有一种通杀的魅力,王小波将笔力集中在对人生的揭示。王小波说《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
《黄金时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次从阅读中感受到王小波的文字,直接,粗放,又不缺乏细腻和真诚。
艾教授曾说"王小波无视了禁忌的顽童心,想象的奇趣、幽默反讽才能、批判现实的力度是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学理解力的"
鲁豫在一次演讲中说:王小波的文字读起来特别解渴。在我心中王小波不仅仅是个作家,还是我的一种亲切的唤醒。好的文学作品都经得起时间段考验,因为他们有个共通点,就是描写的恒久不变的人性。
表面三观奇歪,骨子里三观极正
王小波写过很多书,有杂文和小说。我忘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先从《黄金时代》看起,也许是因为下面这段话太常见,以至于印象深刻: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在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段话我见到过很多遍,也反复读过很多次。但未看《黄金时代》之前,对其所说含义并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是什么意思。直到阅读此书之后,才后知后觉有所感悟。
在人的前半生,我们的确有很多奢望,并且在无知又无畏的二十多岁,是敢于去尝试的。但在人的后半生,奢望一天天消失,人一天天老下去,不敢轻易尝试,束缚的东西变多了,比如固有的思想,外界的不定因素等等,所以"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没有生猛之态。
当然,我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可能关乎此书是本小说,阅读起来相对轻松。一个是,这本书真的很值得看。
不光是我,在很多人心中王小波都是可以被称为"当代鲁迅"的。他文中的黑色幽默。逻辑思维的辩证能力,还有对人性的考究,对底层社会生存状态的关注,每一处都在发出亮闪闪的光。
王小波说过"时代三部曲中,《青铜时代》、《白银时代》,他不是那么看好,只适合读九遍,而《黄金时代》,则必须读十遍。"
诚然,我觉得这三部曲都很棒,但《黄金时代》读十遍,绝对不夸张。
真的很感谢王小波在那个特别的时刻,给我们带来的这本特别的书。他的离开,让这个世界怅然若失。如果他没有离开我们,面对今天的社会和世界,不知道他会怎么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