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起义:《都挺好》背后的伦理逻辑(2)

我们今天的逻辑,名“逻各斯”,

其实来自于宗教语言,

古希腊叫做“道”,

印度叫做“阿赖耶识”,是“藏”,包含一切,

中国人叫“因果”。

是不是有“因果”,

只能讲,在宇宙时光流逝的某一段历史中,

具体的因果判断是成立的。

超越了个历史、超过了这个局限,

很难讲是否有因果。

圣人设教以立道也,

为了让世界“显得”有秩序,

所以从对道体的体贴出发,

找到了“逻辑”,作为解释世界的依据。

《都挺好》也有个“阿赖耶识”,有种子、有因缘。

众人的“诸相”,其实都是这个“阿赖耶识”的“法相”表现。

这个“种子”,就是苏家三兄妹的母亲。

苏妈妈身上所有的性格之因,强势地影响了这个家庭:

她的“传统观念”(其实,“传统”有好的因素,这里更适合用“封建”),

主要是“重男轻女”,

直接导致了三兄妹的决裂。

她的“扶强凌弱”,

如:

对成绩上佳的苏明哲,一味赞美;

对颇能造孽的苏明成,一味娇宠;

对追求上进的苏明成,一味打压。

市井中的功利主义,不留余痕地带入到家庭中来。

逻辑上,犯了“效用失范”的错误:

家庭是家庭,它要有爱。

事业是事业,它要强调功利。

最后导致:

长子苏明哲,会装腔作势,假把式。

次子苏明成,一事无成,妈宝、任性、啃老。

女儿苏明玉,在寻找自我价值的路上,跌跌撞撞。

她的“女权主义”,

直接“废”了苏大强:

苏大强此后的种种任性,

无非是人性长期压抑后的反弹。

逻辑因果成立上,有个“效用范围”。

比如阿莫西林作为广谱类抗生素,

有些人有效果,有些人没效果,有些人过敏。

性格和伦理也是如此,

工作上的“强势”、为人处世上的“强势”,

不要轻易带入到家庭中来。

中国化的家庭,往往用血缘“和稀泥”了其它任何社会规范,

不喜欢的工作,可以辞职;

不喜欢的朋友,可以绝交;

不喜欢的地方,可以不去。

唯独家庭,是你绕不过去的“坎儿”。

苏妈妈每次不经意的伤害,

都转化成了子女成长之后的性格缺陷,

并且弱化了丈夫苏大强的生命独立性。

她不小心,成为家庭不幸的“替罪羊”。

一念成佛,

一念入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