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临——王刚
王刚 字守墨,祖籍山东菏泽。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名师计划成员、肥城市美协理事、山东东方辰龙书画院理事、中国意象彩墨研究院画家。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作者。
如何避开书法学习中
的几个“大坑”
王 刚
现今,学习书法的热潮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书法学习当中。在此期间,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期间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大量消耗学习者的时间、精力,甚至影响到将来发展的高度。今天选取几个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且危害性强的“大坑”,帮助书法学习者学会如何避开“大坑”,更专业、更快速、更有效的学习。
一、朝三暮四的“大坑”。初学书法的人往往看什么都好,今天学“张”明天学“王”,写“碑”没感觉就写“帖”,“帖”写的不理想就转到“碑”,大量的时间处在朝三暮四、囫囵吞枣的学习状态,最后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坑也!我个人的解决办法是:一家一帖深里挖,技法练习宽处求。此阶段如婴儿,消化吸收能力弱,单一、简单易入手是原则,以点带面好入门。选择好一个书家的一个代表帖子,深挖它的笔法、章法,悟其神韵与究竟。在技法练习到一定阶段,可拓宽领域,比如行书技法学习中掺入草书技法的学习等。
二、任人为师的“大坑”。学习书法如登山,登山之路千万条,没有对错,但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高效的。但是我们往往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影响,今天听这个老师说单字练习,明天那个老师讲通篇临摹,这个老师讲守住一家练,另一个老师让你苏、黄、米、蔡都接触。自己学的精疲力尽,结果还是一头雾水,大坑也!其实每个人说的都对,每个人说的都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如中医用药,药材不分好坏,何时用药,如何搭配,剂量多少等问题的拿捏,重在讲究对症下药,否则好药材变成毒药。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书者自己分析好自己的状况。比如先解决笔法、字法,后解决章法的问题。或者是等你对书法作品有了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再考虑知识面的拓宽,补充营养的问题。
三、自我满足的“大坑”。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自我为主,信笔由缰,笔下无传统。甚至学书几十年,仍处在作品格调低俗中,大坑也!一种当临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就感觉古人写的不过如此,我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这种情况也是普遍现象,会直接限制你后面的发展高度,大坑也!针对这两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深入临帖,根植传统,化古为今。我们不妨看看孔子跟师襄子学琴的故事,用临帖的话说就是:临出轮廓——临出节奏——临出精神内涵——感知到作者书写的状态、心境和精神面貌。由此,就知道你临帖达到了哪个阶段了。特别强调一点的是,古人的经典法帖是随着你的文化涵养、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常看常新的。
四、急于求成的“大坑”。这里需要警惕的是浮躁的“快餐文化”影响下,各种展览评奖的驱动下,一些书者急于求成,个别展览冲刺班里的激素作品、展览体作品、仿评委体作品频现,因为它的迷惑性极强,如吸食鸦片一样上瘾,且残害你健康的书法学习意志,大坑也!学以致用,创新求变,推动当代书法的高度,写出属于自己的面貌,是每个书法人的梦想。想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强大的基础“根”,在根植肥沃的传统文化的泥土中获取营养,要有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能力,才能达到新高度。学习书法要怀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根植传统去不断探索学习,在临帖环节和文化修养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将来的发展高度。
孙过庭《书谱》云:“心不忘精,手不忘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在笔先,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书法学习只有对美的不断追求,对基本规范的不断熟练,书写才能达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也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宝藏,先哲的碑林帖海,也是我们终生补养的宝藏之地。路漫漫其修远兮,致敬书法路上的坚守者们。
米芾《紫金研帖》
临摹作品
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