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欧洲为什么如此惧怕“大德意志”?戈林一语中的
众所周知,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组建的国家,历史上也曾同属神圣罗马帝国。然而,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争胜利方的协约国却惧怕这两个同文同种、同宗同源的国家合并。在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中“明文规定”:未经国际联盟理事会许可,奥地利的独立不得改变。说白了就是禁止德奥合并。
当时,作为战败方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已被协约国肢解的残缺不全。尤其是奥地利,从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帝国被打成仅有7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失去了捷克相对发达的军工业支撑和匈牙利的农业“养活”,资源贫乏的奥地利生存都变得艰难,更别提对欧洲构成威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协约国为何还如此惧怕德奥合并?英法等国当时大肆鼓吹“民族自决”,为何德意志民族就不能自决?
历史
在神圣罗马帝国长达近千年历史中,德意志人是欧洲当之无愧的主导者。直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这位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法国皇帝才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称号。至此,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走向没落。
在共同打败拿破仑的过程中,崛起于德意志东北地区的普鲁士王国日渐强大。到19世纪中期,分散的德意志地区开始向一个完整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迈进。由谁来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当时普遍看好继承神圣罗马帝国衣钵的奥地利帝国。
然而,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后起之秀普鲁士最终完成了北德意志的统一,建立起德国历史上所谓的“第二帝国”。
期间,德意志的统一在“小德意志方案”和“大德意志方案”间难以取舍。对于建立一个完全由德意志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奥地利当然也是渴望的。
但是,哈布斯堡家族舍不得帝国内的非德意志民族和领土,这些可都是奥地利帝国赖以生存的基础。就这样,普鲁士通过三场战争实现了“小德意志”统一,奥地利被排除在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之外。
1867年,作为一种安抚妥协,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此后近半个世纪,虽然在帝国中属少数民族,德意志人仍能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一战爆发,奥匈帝国毅然选择与德国肩并肩作战,虽然最终双双落败。
一战即将结束时,原属奥地利的德语地区就试图与德国统一。1918年10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帝国议会会议上,以德语为母语的议员将内莱塔尼亚等德语区命名为“德意志奥地利”,随后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加入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
显然,如果奥地利回归德国,不但会让协约国致力削弱德国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反而会使德国更加强大,而这是协约国绝对不愿看到的。
“永远禁止德奥合并”
为此,协约国不惜自己打自己脸,一边支持罗马尼亚与摩尔达维亚通过“民族自决”合并,一边在对奥条约和对德条约中明文规定“永远禁止德奥合并”,并将奥匈帝国的部分德语地区划给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
在凡尔赛体系制约下,德国人一战后的生存状况可谓凄惨,本来就被战争赔款压得喘不过气,试图恢复经济发展时又遭遇通货膨胀。一时间,德国国内秩序陷入混乱,高达600万人失业,悲观情绪在这个拥有六千多万人口的国家不断蔓延。
而奥地利的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去,一度靠瑞士、荷兰等国的救济为生。为了生存,奥地利甚至拿苏台德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做交易”,为后来位于捷克苏台德的300万德意志人强烈要求回归德国埋下伏笔。
可以说,整个1920年代,痛苦和耻辱伴随着德国和奥地利民众。在他们看来,只有两国联合起来才能在强敌环伺的欧洲大陆生存下去,从那时起,统一的“大德意志”方案逐渐得到德奥两国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进入1930年代,德奥合并的呼声甚高,奥地利更是在1931年提议和德国建立关税同盟。然而,当时的德国和奥地利毕竟还处于战后恢复期,德奥合并的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1933年纳粹上台执政,德奥合并再次被希特勒提上日程。
起初,希特勒计划在奥地利扶植纳粹分子进行颠覆活动,通过夺取政权的方式实现德奥合并。1934年7月,与11年前希特勒领导的啤酒馆暴动一样,纳粹分子在维也纳的叛乱被迅速镇压。同时,墨索里尼派出四个师陈兵勃伦纳山口,意大利摆出一副“为保障奥地利独立”不惜一战的架势。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声明与维也纳的叛乱无关,德奥合并计划暂时中断。1935年,德国收回被法国占领15年的萨尔地区,这场德意志人通过公投回归德国的胜利给希特勒带来巨大信心。这一年,好高骛远的墨索里尼一声令下,意大利数万大军跨越地中海入侵东非的埃塞俄比亚。
1936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预示着德奥合并不可阻挡。当年3月,德国出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对这一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的举动,英法嘟囔几句竟没下文了,这对希特勒来说不啻于一针强心剂。7月,德国驻奥公使与奥地利政府签署秘密协定,通过这份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
还是在这年7月,德国同意大利一道强势介入西班牙内战,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不出希特勒所料,英法对此仍缄口不言。同期,德国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柏林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自身强大的国力。
时机成熟
到了1937年,希特勒认为彻底解决奥地利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和干涉西班牙内战中,意大利被消耗的差不多了。自知无力与德国争夺奥地利,墨索里尼终于向希特勒服软了。继宣布罗马—柏林轴心后,意大利于当年底加入德日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
期间,墨索里尼向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抱怨道:“我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经感到厌倦,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不像前几年那样关心,因为我们已经转移到地中海和殖民地发展了。”意大利终于放弃了奥地利,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一大障碍就这样自行消失了。
进入1938年,德国加快吞并奥地利的步伐,德奥合并进入倒计时。
2月,希特勒亲自召见时任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命令他“签署一份完全听命于德国的协定书”,同时提出释放奥国的纳粹罪犯、任命纳粹头目为内政部长等一连串要求。
无奈之下,许士尼格一一照办,并准备在3月1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国家前途。虽然有萨尔区公投胜利的先例,希特勒仍对此不放心。很快,主导德奥合并事务的戈林得到元首三点最高指示:取消公投,许士尼格立即下台,德军直接开进奥地利。
刚刚晋升为元帅,身为第三帝国二把手的戈林手段果然了得。3月11日,奥地利的纳粹党徒通过政变上台组阁,许士尼格黯然下台;次日凌晨,德军开进奥地利。一路上,德国国防军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夹道欢迎,德军坦克上一时间被插满了鲜花。
3月13日,德国和奥地利签署《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七百多万奥地利人民“回归”德国,德奥合并顺利完成。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升起他们的旗帜时,日后成为“帝国元帅”的戈林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看吧,从波希米亚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的整个中南欧都燃烧起来了,所有德意志人很快都将回归,第三帝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来临了!”
的确,虽然奥地利没有丰富的资源,但德奥合并带来的地缘政治利益是无可估量的。至此,德意志帝国顺多瑙河而下,跨过阿尔卑斯山将触角伸向东欧和巴尔干地区,获得巨大战略纵深的同时,协约国精心维持20年之久的“欧洲平衡 ”被德国人一举打破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