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字研究》疏误三(“靈”与“灵”)

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中讨论了“靈”与“灵”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对此裘锡圭先生序中云“作者通过对大量俗文字资料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很多文字现象,指出了语文著作中与俗文字有关的很多疏失,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从本书中能够得到很多关于具体实物俗字的新知。例如我过去以为'靈 ’和'鬭’简化为'灵’和'斗’,是直接借用同音或音近字;读了本书第三章第八节,才知道中间还经过简化为'□(上雪+下火)’和'鬦’的阶段。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张涌泉先生的分析自然是非常精彩,然在讨论“靈”与“灵”之间的关系,卻没有探讨“灵”字本身的起源。《正字通》云“灵,伪字,旧注训同㶣。改音陵,误。又,俗'靈’字省作'灵’ ”。这个说法是值得重视的,正如张先生引《字类》云“灵”为“小熱貌”,而“㶣”《说文》中云“小熱也。从火干聲。《詩》曰:'憂心㶣㶣’ ”。则“灵”当为“㶣”(上“干”又作“于”见康熙字典,盂字同)之伪,后“改音陵”,这个改音应是在通“靈”后改的。“于”字又写作“亐”、“亏”,如“盂”又寫做“

”、“

”(详见《正字通》),“灵”在《广韵》、《字汇》、《正字通》等均作

,當为“㶣”字形近之讹。

“靈”与“灵”之通有两种可能的途徑。一、“靈”通“泠”,如《文子》云“精神晓靈”,《淮南子》作“晓泠”。“泠”又有清冷之意,如《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野尽为泠风乎?”又,《康熙字典》云“《正字通》說文內引《詩》憂心㶣㶣。詩無此語,或是炎炎之異文耳。陈氏九經考異,憂心如惔。韓詩作炎,說文作㶣㶣,如惔如焚。韓詩、漢書

引作如,炎以此足證。”则“泠”与“灵”为反训。二、“零”通假为“靈”,如汉《张公神碑》“公其乡零。”而“零”又通“泠”,如汉《冀州从事郭君碑》“同僚涕泠。”所以又通“灵”。当然如同第二种可能的途徑展示的这种曲折的训诂通借,很多时候还是要慎重使用。

因此《正字通》云“灵,伪字。旧注训同㶣,改音陵”的改音,必在通 “靈”字以後,不仅是从理论上来说一個字字音的改變往往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且在文献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當然其演化過程是否如張先生推斷經歷了 '□(上雪+下火)’ 字這一過程呢?“靈”字雖有100多個俗字,但 '□(上雪+下火)’ 字最早見於《俗字背篇》中,然而《﹤四聲篇海﹥引“俗字背篇”研究》一文詳細考證了《俗字背篇》在《集韻》、《廣韻》等書之後。但“靈”通“灵”,在《廣韻》中即有明確記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