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编剧集体下线?烂剧背后的“瓜”终于有人敢爆

前几天李诚儒退出《演员请就位2》。

网友们纷纷感叹:

“唯一说真话的人离开了。”

但Sir更感慨的是李诚儒这句:

“如果我不说,就没人敢说,这太可笑了吧。”

一档竞技类综艺,导师点评闪烁其辞、商业互吹,人人以高情商为荣,以糊弄为默契。

为什么没人敢说了?

其实,不是没有。

只不过他们的话语权那么小,说了又有人听么?

就像这档节目,再犀利。

也淹没在了滔滔的流量里——

剧本堂

奇不奇怪。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但编剧,却成为最被轻视的一个环节。

为什么这么说?

看了节目你就会发现——

《剧本堂》更像是一场编剧们关起门来的吐槽大会。

资本、导演、演员,谁都想对剧本参上一脚,编剧对此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在论咖排位的娱乐圈,有大演员、小明星,有大导演、小导演。

听谁的,未必看分工,而是看你的咖位。

但尴尬的在于——

你听说过有大咖编剧吗?

看看《剧本堂》里的嘉宾,一眼望过去,你都不认识吧。

但你看看他们作品的分量——

余飞,《永不消逝的电波》《外乡人》,国民级刑侦剧《重案六组3、4》。

王宛平,《金婚》;刘毅,《战狼1&2》《06版神雕侠侣》《少年包青天2》.

史健全,《鬼子来了》《无悔追踪》《针眼警官》。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

△ 芦苇和张国荣

不用多说,他们就是国内最大咖的一群编剧。

从他们的遭遇中,你就能看到国产影视的根基,因何而虚浮。

01

华语影史瓜库

就Sir目前找到的16集,里头采访的编剧履历涵盖面很大。

导演个性,圈内八卦,选角拍摄。

总之能播、不方便播的,当事人们随便一抖落,就是一筐子嚼头。

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白鹿原》剧本门,当事人芦苇就解释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事情很简单。

他剧本写了5年(7稿),后来王全安没用,花16天时间另写了一个剧本。

原因。

拍完之后张雨绮手上的鸽子蛋说明了一切。

抄袭门。

还有擅长谍战、刑侦剧的余飞,堪称业内鉴定专员,当年琼瑶和于正的官司、《芈月传》的官司,他都参与过。

节目中他直接吐露:

“(于正)基本上原封不动把人家全都拿过来,就是稍微改一下。”

△ 上《梅花烙》,下《宫锁连城》

但打官司呢,打得一肚子委屈。

明明自己是第三方鉴定机构,结果干起了比对剧本的累活。

当时《芈月传》原著作者蒋胜男投诉到协会,照流程,协会商量着要义务比对剧本。

临到比对鉴定时,蒋不乐意干了,《芈月传》八十多集啊。

费力不讨好,连钱都没有。

余飞聊起来,眼神里都是愤恨。

“你想我们工作这么忙

抽出这么多时间来义务干这个工作

是吧

然后还被你反咬一口”

除了诉苦,有些爱聊的,记性好的编剧还能给你还原熟悉的导演。

就说姜文。

都说他是“戏霸”,但怎么个霸道法,和他合作过的编剧史健全更懂。

《鬼子来了》剧本写完,姜文不放人。

里头有个四表姐夫的角色,姜死按着非要他来演。

△ 就为了他的大胡子

姜文随时派人“监视”他。

更夸张的是一次半夜,他刚要给制片主任打电话,那人一推门见他,话也不说,看了一眼就“哐”地关门走了。

就剩摸不着头脑的他。

第二天一问。

姜文那晚做噩梦,梦见他跑了,还剃了胡子,吓得他赶紧找人去看一眼。

哈哈哈。

素人演员也不瞎用。

确认史健全同意出演之后,姜文手把手教他演戏,还请唐山评剧院的老师,一对一教他唐山话。

台词加了又修,修了又加。

编剧老史都懵了。

姜文就把唐山话台词一遍遍录下来,让老史跟着学。

在这几乎魔怔的死磕里,《鬼子来了》成了“姜文”作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料多当然不稀奇。

《剧本堂》最近能被翻出来,也不在它的八卦。

里头形形色色风格不同。

但确实从影视圈的另一端前线,传来了太多“真话”。

一字一句,都在撕开被热搜、烂剧妖魔化影视圈外的那层伪饰。

02

人均李诚儒

第一期嘉宾,编剧中的轰炸机汪海林。

这几年被汪轰炸过的,从去年暑期档黑马《陈情令》到肖战,所轰之处腥风血雨。

都说他是靠炮轰流量翻红的,但看三年前就知道。

嘴是真毒,用词戳心。

演员只靠脸,跟拍毛片没区别。

抨击现在的“咖”——

背不下来词,就到现场改,不做人物小传,也不提前做功课,甚至不和导演编剧商量,到拍摄时才看剧本。

“越是大腕情况越普遍”

宋方金就更明着来了。

什么“《花千骨》是现象级的理财产品”,“女演员一出道就有风尘气”。

还有一种,心平气和的批评,搁现在,更“深水炸弹”。

有请芦苇老爷子。

比起狠,芦的发言更“准”。

曾经的合作伙伴陈凯歌。

一先怀念。

说他在《黄土地》《霸王别姬》里状态最好(这两部也是陈唯二没参与编剧的戏)。

讲理,能听得进意见。

言下之意就是,不会随便改剧本。

二是抱怨。

15年前《无极》上映,《华商报》做东,请芦苇看片。

电影看完,他直说遭罪,评价更是不客气。

“当时我记得我说的,它的主题非常虚妄,也很虚无,情节散乱,凌乱,是一个非常失败的电影”

三是叹息。

自《无极》点评事件后,俩人再无来往。

《演员请就位》导师郭敬明的电影他也有点评:

“《小时代》在美学上面它很低劣的……崇尚物质,物质炫耀、金钱炫耀、美色炫耀……顺应了浅薄的时代特征。”

对自己履历表上的大片也不客气。

吴宇森的《赤壁》,是类型不清楚,主题不准,捧角儿。

“(我觉得)《赤壁》的主题应该是不畏强暴,为信念而战,为独立而战,为自由而战-英雄主义。我觉得片子没抓住这点(吴宇森觉得是和平)。

吴宇森的思路不是正剧的思路,是捧角儿的思路。小乔跑去敌营当间谍还能完好无损,不合逻辑。”

对同行更不客气。

“很多制片人、导演都感叹说中国没有好剧本

我们现在资金有了 什么都有

但就是没有好剧本

好剧本出来,他们也看不明白”

犀利激烈的程度,不输李诚儒当年的“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与其说编剧是在写剧本。

不如说是各方利益的工具人——

要捧演员,于是换角、加戏。

要迎合市场,不顾角色设定,启用鲜肉流量。

在涂涂抹抹后,观众再一番气愤——“给编剧寄刀片”。

谁会去细究,这到底是谁的锅。

03

盘子该碎了

前段时间小火的赵露思新剧《喜欢你》,后期女主人设崩坏,直接窜到热搜。

演员本人直接微博吐槽。

国产影视剧的编剧们都怎么了?

节目总算是让编剧们能出口气:我们没疯。

看节目会发现,脑子清楚的编剧很多。

不想让角色谈恋爱的。

周智勇就承认《疯狂的赛车》没有感情。

“大家特别像纺织女工

编得特别严密

逻辑特别好

但是没情感”

不用编剧们诉苦,我们也知道“国产编剧集体下线”怪相背后的隐情。

编剧未必不知道好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但问题是,他们被允许写多少?写了又能被执行多少?

现在比起故事本身。

编剧的考量更多要让位给演员。

汪海林刚入行时,演员会做人物小传,会跟编剧探讨剧本,明天拍什么戏头一天晚上会做准备。

可后来,演员们有了名气成了腕儿。

名气大到宁愿换导演也不换腕,演员演不好也可以拍下一条。

曾经是塑造角色的一生,现在可以直接在现场修改命运,越改,越圆不回来。

让位给红线。

芦苇手上攒了15个剧本,至今捂着。

他当时说到这时,说了自己最钟爱的《等待》,改编自哈金同名小说。

等了16年,陈可辛想拍,但不给立项。

原因是,涉及军医婚外恋,需要其他部门来审,但审着迟迟不通过……

我们需要的是抱怨,是抨击,是爆料吗?

是一档节目出来,听当事人诉苦后,让观众的不满调转枪口吗?

当然不。

现如今,流量驱动下,观众对影视圈空前好奇。

随着镜头越来越多,平台越来越密,影视圈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演员私底下性格如何,才艺如何。

演员在工作时如何入戏。

导演在片场如何导戏。

几乎每一种都得到过空前的关注。

前有《花少》《浪姐》是演艺圈的下班记录;《演员的诞生》打响片场炮火,带动《演员请就位》《演员的攻略》。

观众爱看什么,平台、电视台就产出什么。

热度成了最终话语权。

而《剧本堂》早就站了出来。

把你我拉回了朴素的现实。

表明这个盘子原本该是什么样。

“我们的文艺创作是由作者出发的,目的是到达观众,而不是由观众出发。”(汪海林)

编剧,是角色和演员之间的灵媒,是故事的第一创作人。

做编剧,也就做好了“涓涓血汗等闲流”的准备。

Sir记得曾经刷到过NHK的一部纪录片。

日本著名编剧坂元裕二,拿下日剧奥斯卡4座最佳剧本奖。

他剧里的人物或温柔或坚定,台词出圈。

△ 《东京爱情故事》《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最完美的离婚》

他这样解释编剧的工作——

先在纸上写了“喜欢”两个字。

但编剧,就是直白地告诉观众“喜欢”吗?

那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编剧。

接着,他用一圈圈细密的阴影和线条,在纸上勾勒出一个“喜欢”。

更加丰满、厚重和复杂。

故事里的那些阴影和形状,就是编剧会做的事。

要用漫不经心的对话、琐碎的行为,具体的日常细节,把“喜欢”逐渐填充完型。

这样的劳心和费力。

其实正是编剧们想要体验的时刻——

那是一个将血肉,注入笔下人物的过程。

但Sir担心的是,哪怕我们的编剧有这样的如椽巨笔,也很难享受坂元裕二的这种时刻:

“才能之类的不怎么靠得住

也不是靠闪现出什么灵感

那一刻真正令我动笔的是

人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对美的意识

那是必须真实感知世界才能孕育出的

只盯着电脑 只依靠酒精

是无法得来的”

编剧,是距离观众最远端的开发。

观众追逐着眼前的颜值和星光。

行业以最直接粗暴的方式生产、填喂。

那么请不必奇怪有这样的一天——

根本全都被斩断。

只剩下用来装饰的塑料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