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旧体诗艺术的守正开新

心潮视点

当代旧体诗艺术的守正开新

陈友康

20世纪后期,旧体诗词开始复苏,21世纪以来,诗词延续了复兴态势,继长增高,呈现欣欣荣景。中国的崛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增强,重建了人们对传统诗词的信心。互联网以其开放、平等、及时、便捷、容量巨大的特性为诗词写作、发表、传播、阅读提供了自由空间,改变了纸媒时代诗词发表由少数特权人物或文化精英专享的局面,人人均可驰骋于诗词世界,释放了诗词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性,网络诗词出现井喷,作品铺天盖地,成为史无前例的诗歌景观。诗词本身的魅力吸引了大量作者,涌现一些个性鲜明的诗家。诗词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显著强化,创作实绩达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史性高点,正如网络名诗人苏无名①所说:“百年诗坛,未尝有新鲜如今日者。”诗词被纳入国家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推动诗词繁荣。诗词活动频繁,广泛介入社会生活。读者为数巨大  ②,遍及天涯海角。现当代诗词研究已成气候,研讨热烈,成果渐丰,逐步进入当代学术体系。旧体诗词在现代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观念被彻底颠覆,诗词与新诗的二元对立事实上已经消解,双线并行的趋势更加明显。诗词重新文学中心和生活现场,重新影响国人精神生活,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大事件。

21世纪,诗词写作者数量庞大。据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等统计,2017年有300万人,2018年增至  350万人。2018年产出的诗词则达 700万首以上。诗词写作主体覆盖了各个阶层、各类群体、各个角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③ 数量庞大、构成多元的写作者和巨量的文本,自然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大至国际风云、国家事务、社会万象、人类命运、生态环境,大事件大主题大道理,小至个人日常生活,小感触小情趣小确幸,都有关切和书写。诗的题材、思想观念、感情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和当代特征。“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翼《论诗》),21世纪的新事物、新观念、新经验、新感受都表现于诗中,与其他时代形成显著区别。当代古近体诗在思想内容的创新性发展方面,已然取得突出成绩。

同时,旧体诗在艺术上也与时俱进,对诗的艺术性作了积极探索和开拓,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面貌。中国文学有“通变”观。刘勰《文心雕龙· 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为因应时代变化,当代诗坛自觉提出“守正容变”主张,这是传统“通变”观的创造性发展。守正是要坚持旧体诗的精神传统和形式特质,特别是近体诗的格律规范。背离这一点随心所欲,乃至胡作非为,必然消解旧体诗,让它走向彻底崩溃。容变是要允许探索和创新。创新就是诗的内容要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新体验、新思想、新感情,具体写法要新颖别致,新人耳目,“惟陈言之务去”,而不是墨守成规,陈陈相因。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当代旧体诗在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都有所突破。

一、语言的白话化

旧体诗能否与现代汉语兼容,是诗词在当代能否存续的关键问题之一。一些论者认为,旧体诗是建立在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的基础上的,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平仄不易处理,因此,旧体诗必然走向衰亡。这一判断看似有理,实为一偏之见,旧体诗与现代汉语是可以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一方面,古体诗不存在平仄问题,不受双音词制约,自可与现代汉语翩跹共舞;另一方面,只要汉语四声存在,不管是古音四声,还是今音四声,平仄就存在,则近体诗采用现代语言,只要处置得宜,平仄就不会受损,近体诗的平仄律、音乐美依然屹立不倒。会写诗的人都知道,调平仄就是在同义词、近义词之中选择合律的字词,现代汉语同义词、近义词跟古汉语相比,更为丰富,这就增加了选择空间。何况现代汉语中沿袭了大量古汉语字词,足敷应用。新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早已在追寻格律与现代汉语的调适并取得成效,很多人写旧体诗采用的是现代汉语,老舍、陈毅、赵朴初、聂绀弩、启功、杨宪益等人的旧体诗都是白话化的。

21世纪的古近体诗,语言白话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成绩更加可观。除少数学院派风格的诗人和倡导文言诗实验的网络诗人外,大多数诗人采用的是通俗的现代汉语,日常词汇大量入诗,用典大量减少,不须通过注释和解说就能明了诗意,消除了阅读障碍,而且使诗格外鲜活亲切,更加贴近生活和读者。网络诗词中,还出现了口语标题。如郭庆华七律《家里吊兰花开了》、孔繁宇七绝《杭州街头一女子身上佩饰,把我衣服勾坏了》、郎晓梅七古《儿子高三了》、倪昌盛七律《感觉夏来了,已开始穿短袖上班》等。网上还有“七律几个”“七绝几个”“词几个”之类题目,极其“原生态”。不过诗的内容美,艺术保持了基本水准,它们仍具有“诗性”。另外,诗语是艺术语言,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口语化,即使诗中保留一些古雅的词汇和适当的典故,亦有其正当性。可以说,旧体诗与现代汉语兼容的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它将与现代社会携手前行,生生不息。

二、平水韵与新韵双轨并行

叶韵是造成诗之和谐美、音乐美的重要手段,构成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和艺术基因。近体诗是中国最精美的诗体,对用韵有严格要求。古人作近体诗采用从唐韵发展而来的平水韵,创造了格律诗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音的变化,平水韵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有了一定出入,采用平水韵押韵出现不和谐状况,于是产生平水韵与新韵(普通话韵)之争。保守者以为平水韵行之千年,不可移易。求新者以为这是刻舟求剑,主张与时俱进,采用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因应时代呼声,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用韵方针,加大诗韵改革力度,在整合各种新韵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中华新韵》,为以新韵作诗提供基本遵循。虽然新韵存在争议甚至有反对意见,《中华新韵》韵部设计也未尽善(如en、eng,in、ing不同韵莫名其妙),但它确实反映了语音变化,既维护了现代语境中近体诗之和谐美、音乐美,又拓宽了近体诗用韵门径,具有积极意义。2019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在《中华新韵》基础上修订的《中华通韵》,11月,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颁布实施,使其更具权威性。

应该清醒认识到,近体诗叶韵是为了营造诗的和谐美、音乐美,古人采用平水韵是服务于这一目的,今人采用新韵也是服务于这一目的。既然平水韵由于音变而出现不和谐状况,那么,以新韵适当调整,就是顺理成章的。它不但没有背离近体诗的美学特质,反而维护了这一特质。相反,在现代社会,对平水韵亦步亦趋,实际上造成和谐美之损害,如天台所说“念起来觉得怪腔怪调”④,并与当代人隔膜。何况古人用韵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制宜的,当代人不必认死理。另外,采用新音新韵,解决了普通话中入声丧失导致的困难,助力旧体诗适应现代生活。因此,对新韵不必以胶柱鼓瑟的态度恣意贬损并严加拒斥。

古音和今音、古韵和新韵在写作及诵读上不必势不两立,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随宜置,以达成诗之韵律美为鹄的。例如,普通话中的 ie韵在古诗中几乎都念 iɑ或ɑi,常见韵字有斜、些、嗟、邪、阶、谐、街、鞋等,必须按古音念才叶韵。人们熟知的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牧《山行》、刘禹锡《乌衣巷》中“斜”字都在韵脚,念古音才和谐。当代诗词家有以古音叶韵的,也有以今音叶韵的。江岚《秋晚窗下怀友》写当代城市生活,是一首广受好评的七绝:

一城灯火乱如蝶,雨打秋槐满径斜。

老友半年不曾聚,算来只隔两条街。

在平水韵中,“斜”属“六麻”,“街”属“九佳”,可以通押。但读音有变化,如果坚持古音,斜念xiá,街念gāi,反而拗口。江岚用的是新韵,“斜”“街”用普通话读,与“蝶”押韵,十分和谐。陈仁德《成都竹枝词》:“何愁无计可生财,彩券珍藏待奖开。十万公民争睹日,那堪废纸满长街。”罗永珩《阳朔西街》:“花似繁星缀满街,幽渠商铺各成排。徘徊每觉风吹动,劈面青峰撞入怀。”则相反,“街”明显须用古音读方合辙、适口。“街”在古诗中一般都念gāi。如李白《春感》:“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杜甫《夏日叹》:“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现代许多方言中,街均念gāi,应是古音之孑遗。

“双轨并行”兼顾了传统和现实、守正和创新,是比较稳妥的做法。21世纪古近体诗写作,用韵就是双轨并行的。学院派诗人和传统情结深厚的诗人多坚持用平水韵,一些“学会派”诗人、“老干体”作者和青年诗人喜欢用新韵。用平水韵作的诗古雅庄重,用新韵作的诗清新流畅,各有其美。霍松林、刘征、叶宝林、萧宜美、张明新、孔繁宇、刘鲁宁、金中、彭莫、张伟等用新韵作诗,韵致盎然,佳作迭出,表明采用新韵作近体诗,是完全可行的。

三、活法与陌生化

诗之好不好,除了看写什么,还要看怎么写。这就是表现手法问题。怎么写又有“照着写”“接着写”两端(借用冯友兰“照着讲”“接着讲”理论)。照着写即按照古人的写法写,接着写即创造新写法。

“照着写”仍然是当代诗词创作手法的主流。古典诗积累了一些深刻体现诗歌艺术规律的写法,如赋比兴、用典、移情、活法、借景抒情明理、反常合道等,美学上追求气象、神韵、意境。当代旧体诗延续了这些手法,用来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当然,“传统”绝不意味着“落后”或不好,行之数千年屹立不倒,恰恰证明它的高明和有效,它的“合道”即合规律性,而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亘古不变而光景常新。手法依旧,诗词已新。大的原则不变,而具体写法新颖,是故,“照着写”当中已然蕴含“接着写”。

这里重点说一下“活法”在当代古近体诗中的运用。活法是宋人提出的诗歌作法。吕本中《夏均父集序》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幻莫测,而又不背规矩也。”杨万里采用此法最为圆熟,“诚斋万事悟活法”(周必大《次韵杨廷秀待制寄题朱氏涣然书院》),创造了活泼自然、诙谐风趣、流转圆美的诚斋体。张鎡《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说:“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也说:“诚斋出,真得所谓活法,所谓流转圆美如弹丸者。”活法往往用拟人化和通感手法达成,它们以违反常情、常理的方式写出新奇的感受,化熟为生,最能造成艺术上的陌生化效果。

活法的使用在当代旧体诗特别是绝句中被发扬光大。因为体现了“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之特点,所以,三言两语便能传神写出对象之特征,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无穷回味。周峙峰、杨逸明、星汉、张智深、安全东、李荣聪、叶宝林、刘庆霖、李梦唐、郭庆华、王子江、何鹤、碰壁斋主、楼立剑、刘鲁宁、姚泉名、王建强、罗永珩、郎晓梅、李秋霞、徐俊丽、李伟亮、何其三、林丫头、夏婉墨、紫色薰衣草、孟依依、蓝衣等都特别擅长此道,他们脍炙人口的作品,往往有活法的身影。下面略举数例明之。

拟人化(移情)赋予无情之物人的属性,让它有思想、感情和言行,常常能营造出鲜活灵动、诗意盎然的境界。楼立剑《小院》:

嫩寒浅暖未均匀,小院风情已逗人。

才有桃花三两朵,却教蜂蝶炒成春。

妙在尾联,这显然是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化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楼立剑则著一“炒”字而境界全出,既写出蜂蝶之多和可爱,及初春之美丽,而且非常具有时代特点,是出蓝之作。

安全东《晴川》“一带晴川入望遥,凫鸥翔集水迢迢。人闲但觉山看我,多少峰峦欲过桥”,罗永珩《阳朔西街》“花似繁星缀满街,幽渠商铺各成排。徘徊每觉风吹动,劈面青峰撞入怀”,李秋霞《忆西湖》“白是湖堤碧是楼,快风五两适行舟。荷花红到君双鬓,赢得青山齐转头”,异曲同工。他们把青山拟人化,再用反客为主的写法,让作为客体的、无生命的青山成为行为主体,“欲过桥”“撞入怀”“齐转头”,写出自然之动感和美好,生气勃勃。这是违反常情的,但具有最佳艺术效果,此即东坡所谓“反常合道”,也就是陌生化。

通感为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通感是“感觉的挪移”,即打通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借助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交错,如用听觉感受写视觉感受、用听觉写嗅觉等,或者反过来。通感能出奇制胜,创造出生动传神的意境,具有非常好的美学效果。碰壁斋主《七月十七鲁家湖看荷随书》之一:“长竿短褂两从容,小艇摇摇自趁风。万顷荷花看不透,有时啼出鸟声红。”何其三《山行见老黄牛》:“空山幽寂得心宁,牛叫悠悠最可听。应是才尝坡草绿,哞声自带色青青。”两首都是以视觉写听觉,碰壁写出红色荷花之繁茂;何其三写出老牛得吃青草后的满足,表现山中生活的安宁闲适。这类描写有质感,超越常规而韵味隽永。

四、新意象和新意境

“接着写”强调的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21世纪涌现出无穷新事物、新理念、新感受,事物、理念、情感的结合形成诗歌意象。若硬要从当代旧体诗中找出与古人在艺术上的歧异之处,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新意象。这在网络诗中最突出。网络诗人大都具有先锋特征,他们思想活跃、生活方式现代,热衷突破传统、主流,追求前沿、新奇、另类,因此往往对新事物格外敏感,善于捕捉现代社会新元素,于是诗中出现了许多新意象。如“大城”“地铁”“公交车”“飞机”“长街”“广场”“广告”“防盗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等。这些意象都承载了太多的魅惑与无奈、美好与丑陋、欢乐与痛苦,真正实现了对古典诗歌的超越,获得丰富的现代性,“扫空万古”。魏新河的飞行诗不仅内容是现代的,而且他创造的意象也是古人“未曾梦见”的。《昔游诗》三首所写空中景象骇人眼目,其中凝聚的情感体验更是惊心动魄。星汉《甲申人日自乌鲁木齐乘机赴伊犁,下望天山》“前朝未必无佳作,这等情怀总不知”,正好用来说明上述情形。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美学范畴之一,它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强调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通过情景交融、理事互渗创造隽永的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我们固不必“搞一刀切”,用意境来评判一切诗歌,因为有些叙事性、说理性作品无所谓意境,但多数脍炙人口的诗都是意境深邃之作则无疑,因此,衡量当代古近体诗艺术水准高低,意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当代古近体诗境界大有开拓,意境优美、深邃、独到的诗很多,可传世而行远,这决定了它的艺术品质。

随手举几例。王默然《芦芽山上》:“松青气爽野花红,雨后山如碧玉龙。沟雾与人争快慢,沿崖流涌上奇峰。”陈思明《上云居山》:“雨后新林沐好风,人行一路映山红。白云为客导先路,致意相逢上碧空。”杨贵全《晨韵》:“垂柳摇波碎,圆荷捧露匀。喜她长夜雨,赠我一池春。”均兴象宛然,情景交融,有唐人风神。同是写登山所见云雾,“沟雾”一联在王维“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外,传神写出另一种常见而美丽的景观,并有寄托。《晨韵》尾联写春景之美,自然而富韵致,可以媲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李树喜《题鹳雀楼》:“众鸟疑飞尽,黄河几断流。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用“翻着袜法”在唐诗基础上翻出新意。何革《坐缆车》有新事物新理致:“一片空茫无所依,此身直与白云齐。方才多少并肩客,转眼便分高与低。”王建强《题油菜花赠妻》:“半亩田园未肯荒,金黄摇曳暗生香。我家自有春光好,何必看花到洛阳。”三诗情景兼备、理事圆融,包含无穷人生况味。王恒鼎《雨天放学即景》:“撑开彩伞雨沙沙,一个人成一朵花。涌出校门花似海,遍分春色到千家。”写人人心中所有、古来笔下所无之情事,妙手成春,引人强烈共鸣。

这些诗,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确实是好诗。而类似的诗,在当代旧体诗中,比比皆是,固不必谓今人定不如唐人也。

五、炼字造语的别出心裁

诗是语言艺术,炼字和造语是诗的基础性技术。诗固然有妙手偶得、自然天成之作,但大量作品是锤炼出来的,“百炼方成绝妙辞”(刘梦芙《<中华诗词>编委会议期间,与林从龙先生论诗》),关键是要炼得不露痕迹。炼字就是要仔细推敲字词,使之准确、生动、传神、新奇、陌生化。造语是指写出别出心裁、意味深长的诗句。近体诗是最精美的诗体,尤其要求在炼字、造语上独出心裁,使有限的字词蕴含强大张力。炼字、造语是评价诗之优劣的内在艺术标准。当代优秀诗人在炼字、造语方面下了功夫,打造出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本,隽句佳章,流光溢彩。如白云瑞《空巢老人》:“空忆当年满院春,儿孙尽是梦中人。回眸一片夕阳晚,荒草无情欺到门。”一个“欺”字把庭院的荒凉、空巢老人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咀嚼不尽。程章灿《秦淮河》:“十里蜿蜒弄水柔,高城耸翠一天秋。心知万树垂青睐,轻束腰身过石头。”尾联传神写出秦淮河纤细曲折形状和坚贞自守品格,令人叫绝。刘庆霖善用颖异别致的字词创造陌生化效果,戛戛独造。星汉工于炼字炼意和捕捉意象,妙句佳篇层出不穷,自诩“老子平生无弱句”(《再过赛里木湖》),盖实情也。杨逸明《迎春漫笔》颈联“山多坎坷云安慰,泉有叮咛石细听”;刘如姬《两岸东风入柳青》其二颔联“燕尾剪开春无际,蝶衣绣得花满庭”,置于古人诗中,不遑多让。

一些才华横溢的网络诗人勇于探索,精心锤炼字句,绝妙好辞不胜枚举。无以为名倡导“诗观念进化和诗思维革命”,刻意进行现代格律诗探索。其七律澜翻不穷,工于造语,佳对联翩,瘦硬生新,巧手妙思,为人钦服。《后格律时代的七律》三十二首他申明是“探索诗”,《在秋的掩护下登楼吷剑》《节约梅的优雅和夜深沉》《古时的送别竟如此老土》三首,其中许多对句意新语工,如“解除赤胆维持酒,联络黄花掩护秋。山远处无灯照顾,夜寒时有梦交流”,“雪真优雅风堆放,歌好深沉夜吸收”,“水因风活添生态,山为云深出造型”。又《一些缺点被流氓所夸奖》:“月有饥寒灯喂养,秋非饱满酒添加。”《乙未消夏之一》:“门厚为防尘挤破,庭方应许月修圆。”用字工巧精警,写出新事象、新体验、新意象,现代感很强。苏无名《拟古辞》之“来看君归处,眼中生厚茧”,从未经人道,悚人心目。

六、诗的“套板反应”和及物问题

当代诗词有两大毛病,一是应景诗(如节日诗、政治表态诗)、应酬诗、应制诗(如应征诗、竞赛诗)泛滥,概念化、口号化、公式化严重,空洞矫情,被称为“世纪诗病”。⑤二是许多诗词语、意象老化。如写重阳节,不管有没有登高,不管有没有见到实际景物,总是将黄花、红叶、茱萸、雁阵一类词和意象排比成诗。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文学创作中的“套板反应”,为文造情,造成诗词的“空心化”,言不及义,滑稽可笑。朱光潜《咬文嚼字》说:“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这种现象,李子称为“不及物”,击中时弊。

同时也要看到,当代旧体诗中优秀的诗人在这一问题上是处理得比较好的,那些优秀文本常常是“及物”的。及物就是要言之有物,要写真实的经验和感受,语词要有切实的所指。“物”是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它们都应是实在的、具体的、真诚的。及物的诗往往有细节感、现场感、过程性、个性化,真切实在。许多写亲情或其他人的诗,如莫砺锋《结婚三十周年赠内十首》、陈忠平《寄勉在之》、郑雪峰《小女请假携省二老二十韵》《由长白山转吉林至雪琴妹家》、陈逸卿《癸巳暮春微雨过北湖双亲旧宅》、张红果《老母遇劫记》《街头寻母记》、碰壁斋主《醉归更作远远过溪歌》、青衫浪子《山妮》、姚泉名《女儿生日有寄》、郎晓梅《儿子高三了》、胡僧(胡云飞)《继钧表弟于旧历二月十八得一子,时去先外祖母归山不过月馀》、林素芳《儿子发来宿舍照片》、金正鱼《六一》、陈斐《别儿》、杨强《丙申初夏还乡》、一枕书香《返乡即事》《偶遇女同学集市摆摊卖豆腐花》、韦树定《京中暴雨夜老母来电》等,都是因情生文,娓娓道来,事细情深,真切感人。

胡晓明《汶川母亲》二首反映2008年汶川大地震:

地裂声中抱子存,汶川有母八方闻。

如何不管身将碎,犹写惊天泣鬼文!

护子拼身唯恐迟,难将母爱永相持。

不知此夜娘归后,哺子馀温到几时?

第一首注云:“报载一母亲危急之间,以身挡坠石,又为身下幼婴写下短信:如果你活下来,你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第二首注云:“报载一母亲,危急之间,解衣长跪,为幼婴哺乳,婴儿因此独活。挖掘废墟,母长跪如石像,而婴儿尚吮乳头。此情此景,救援人员无不为之感动。”据实书写,言之有物,写出母亲无与伦比的大爱,事既感天动地,诗亦震撼心灵,尤其是第二首尾联所写细节,感人至深。

即使是写宏大主题,也有很多感情真诚,细节感、现场感很强的文本。喻林祥《边关行》作于2001年10月,写“9·11”事件后,阿富汗战争爆发,新疆军区为保卫西北边疆,封边控边,战士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伏冰卧雪,昼巡夜潜。“容颜透青紫,唇裂留血斑。”这些细节把战士戍边的艰苦和“为输报国心,茹苦不畏难”的精神表现得异常真实,感人至深。刘庆霖《行振兴边防线》:“国家兴盛靖边关,紫燕黄莺争往还。禾黍也知无战事,豆花开到界碑前。”写出边界祥和气象,结句细节最是有味。蒋昌典《农家即景》写新农村建设成效:“归来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燕归来、绕三匝是熟语常典,而全诗意蕴新颖,结句细节描写典型性强,真实可信。

七、诗歌流派、诗人新体和诗体复苏

诗歌流派的形成是诗歌繁荣的标志之一。当代诗词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反映了当代诗词的成熟。一些流派在20世纪末开始形成,21世纪继续发展。一些流派则在新世纪逐渐凝聚。

诗歌流派有不同的划分标准,这里仅述地域流派。熊盛元在《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序中说:“余尝谓当今吟坛,就地域而言,传统诗词之流派特征尚不明显。然细加推究,似有四派引人瞩目:一是融入新诗写法,以新声新韵为主之关东诗派;二是运用杂文手法,抒发忧患意识之岭南诗派;三是恪守中古声律,追求幽窈境界之津沽词派;第四则是高绰铜琶铁板,豪唱大漠风烟之天山诗派。⑥”①他的看法是平允的。津沽词派且不论,其他三派确实有鲜明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代表性诗人和作品。如岭南诗派,李汝伦、熊鉴、朱帆、何永沂、陈永正、李经纶、古求能等都是当代有影响的诗家,披肝沥胆忧怀国计民生,嬉笑怒骂与沉郁苍凉交织,是共同的风格。天山诗派描写大漠风光和新疆民风,诗风苍劲。关东徐长鸿、王震宇、郑雪峰称辽东三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地空明,意度高远,流派特色鲜明。

以地域而论,除以上三派外,还有一些地方诗词创作活跃,地域性强,如果加以研究概括,也可以构建出诗派。如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山西、江西、浙江、四川、海南等,当代管领风骚的诗家很多诞生于这些省市。高昌就明确提出以北京诗人为中心的“幽燕诗派”:“他们的作品如璞玉浑金,古朴苍劲、大气恢宏。其内容或反映社会变化和人生遭际,或抒发其内心的情怀抱负,大抵情辞慷慨幽深,格调刚健遒劲,质朴雄伟。”代表诗人有周汝昌、王蒙、沈鹏、郑欣淼、郑伯农、周笃文、李文朝、段天顺、苇可、易行等。⑦周啸天提出四川有岷峨诗派:“吾蜀山水,钟灵毓秀。自古诗人,挺生其间。于时诗家腾骧,派称岷峨。⑧”湖南晚清有湖湘诗派,当代湖南诗家辈出,湖湘诗派呼之欲出。

形成多姿多彩的诗歌体式也是诗歌发展水平的标志。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从诗人角度观察,归纳出诗史上的不同体式,如苏李体、陶体、谢体、沈宋体、太白体、少陵体、东坡体、山谷体、王荆公体、诚斋体等,彰显了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这些诗体以及后来的梅村体等,辉耀中国诗史。

现当代诗词,也形成了一些风格鲜明的体式,公认度高的有毛体、绀弩体、李汝伦体、刘章体等。进入21世纪,网络诗坛总结出一些体式,如张智深的“不觚体”、段晓松的“嘘堂体”、曾少立的“李子体”、姚平的“无名体”、卢青山的“碰壁体”、曾峥的“兽体”、赵缺的“书生体”、彭莫的“金鱼体”、发初覆眉的“小眉体”等。仿拟严沧浪之做法造出网络诸体概念,最初可能有游戏的成分,大家未必当真,但上述诗人确实有独特的个性和相当高的辨识度,以“体”名之,亦非嬉戏打闹、虚张声势。正如从丰田与《网络诗词七体》之《赞》所说:“诗坛生七体,出壑各成源。不惜苍苔印,应怜春满园。”网络七体确实造成诗坛之满园春色,令人爱赏,这些概念是可以稳定下来的。网络诸体之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诗词的成就。刘庆霖的“庆霖体”公认度也高。

除业已提出的这些体式以外, 21世纪旧体诗词个性鲜明的诗家还不少。如刘征、周峙峰、李树喜、星汉、杨逸明、武锡学、熊东遨、钟振振、郭定乾、刘梦芙、段维、魏新河、李梦唐、天许、陈逸卿、林素芳等都堪称戛戛独造,标识度极高,可以命名为“体”。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归纳出新的体式,以更好地把握当代诗词特色和成就。

诗体全面复苏,也是当代旧体诗艺术发展的体现。1949年以后,人们写旧体诗,多用五七绝、五七律等常见诗体,格律诗一体独大,古体诗相对沉寂,而21世纪以来,各种诗体全面复苏,除上述诗体外,有些诗家着意进行诗体开拓,三言诗、四言诗、骚体诗、乐府诗、五古、七古、歌行、六言诗、杂言诗、排律、汉俳,以及联句体、集句体、回文体、櫽括体等都被激活,上薄风骚,下该汉魏唐宋,“尽得古今之体势”,缤纷多姿。尤其是五七言古诗及歌行,多篇幅长、内涵丰盈、气韵盘旋沉厚之作,打破五七言律绝笼罩诗坛的局面。诗体多样,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色彩。

以上所论,是从诗的审美尺度着眼,这是评价诗之优劣的内在尺度。以审美尺度衡量,21世纪诗词也卓有成就。伯昏子《杂诗》之三说:“诗乃千古事,言何必盛唐。历朝有宗伯,流韵各擅场。秋暮体风骨,孤标追新凉。”21世纪古近体诗各类诗家自由驰骋,各擅胜场,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流韵”“风骨”和“孤标”,它在诗史上是会有一席之地的。

(本文原载《心潮诗词》2021年8月号“诗学纵横”栏目,作者系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均华

注释:

①苏无名:《网络诗坛点将录》响马条,豆瓣网“豆瓣小组”,2010年11月1日。按:此点将录风靡网络,多数版本“百年诗坛”作“网络诗坛”。这句话,用来评价整个21世纪初诗词,毫不为过,故取“百年诗坛”。

②中华诗词研究院编《中华诗词发展报告:2018》(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第19页载,2018年,诗词门户网站“搜韵网”月浏览量1200万人次,诗词微信公众平台“诗词天地”用户数为500万人。这只是网络诗词阅读情况的个案统计,但已足够说明问题。网络诗词网站、网页很多,整个网络诗词的阅读量恐怕是天文数字。纸媒诗词刊物、诗词集的阅读量无法统计,估计也极其可观。

③中华诗词研究院编:《中华诗词发展报告:2018》,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第19页。

④ 天台:《网络诗词八病》,360个人图书馆,2014年11月22日。

⑤李树喜:《中华诗词的时代精神》,《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6日

⑥邓世广主编:《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⑦ 高昌:《当代旧体诗的流派视角》,《中国文化报》2012年2月9日。

⑧周啸天:《腾伟明诗选序》,《腾伟明诗选》,巴蜀书社,2011年,第1页。

《心潮诗词(双月评论版)》

集体订阅试行办法

《心潮诗词(双月评论版)》是国内首家以当代中华诗词评论为主的双月刊(刊号:ISSN:1672-8718/CN 42-1354/I,邮发代号:38-452),一年六期,由武汉传媒集团主办,武汉心潮诗社、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协办,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心潮诗词(双月评论版)》秉持“立足评论,引领创作”的原则,致力于反映当代吟坛的诗词创作与当代诗词评论的最新成就,传承与发展中华诗词艺术,彰显和升华传统诗词的当代价值,是值得收藏的重要诗学研究刊物。为进一步传扬中华诗学,以优秀的诗学理论引导诗词创作,特制定“双月评论版”的集体订阅试行办法。

一、欢迎各市州县的诗词组织为会员集体订阅《心潮诗词(双月评论版)》。每年订阅达30份的,每份订刊费为30元;达50份的,每份订刊费为25元;50份以上的,每份订刊费为20元。刊物的订数多,也反映出该地区的诗词创作基础好、诗学研修氛围好,我刊也将加大支持力度,对于订数超过80份的地区,可推荐一组(20首以内)描写本地区特色(如名胜、名人、名物等)的同题诗词作品,由我刊邀请专家择优点评,在“诗作类评”栏目刊载。以上订刊数每达到10份则赠送1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各级诗词组织集体订阅本刊的,参照执行。

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诗词组织集体订阅《心潮诗词(双月评论版)》,与湖北省诗词组织集体订阅享受同等待遇。

主 办

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

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

编 审

夏雄彪 姚泉名 胡均华

魏无忌 胡长虹 秦 凤 夏桂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