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石 语石异同评》札记(二)

八、卷五“造像十二则”条柯氏评云“曾见一石于场市,无造像人名,但云延昌二年二年正月七日造谷石象。隋何长莘造像云:造間石象。谷石間石,他象所无。”

案:谷石間石,仰或谷石象間石象,是何谓也?未之明也。下试论之:

1、間石象

见隋何长莘造像之所谓“造間石象”,实乃“造問石象”也(见下图)。则“問石象”又是何谓也?

(隋何长莘造像,取自中国书店2019年春季拍卖会)

甲、“問”通“聞”

《説文通训定声》云“問,叚借为聞”。此自《诗经》《论语》而后皆有之(此字《诗经》之通借,王氏《经义述闻》“终莫之聞也”条论之最详,不再引)。如:一、《陶淵明集・晋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云“君清蹈衡門,則令聞孔昭”逯欽立校云“曾本、蘇寫本作問。”二、《藝文類聚・太常碑赞》“有邈其升,令問不已。” “問”字《全晋文》六十一輯作“聞”。又,《藝文類聚・故太常任府君畫赞》云“中節日新,令問不已。” “問”字《潘岳集》作“聞”。又,同书《南征赋》云“問孤鸿之慕侣”,《梁书・张缵传》作“聞”。三、《陸雲集・赠顧騎後二首・有皇》云“我咨四方,令問在爾。”《答兄平原》詩作“令聞”。又《陸雲集·答孫顯世》附孫顯世贈詩云“翩翩二宫,令問不已。”黄葵校云“'問’,張本作'聞’。”又《陸雲集・答兄平原》云“誕豐岐嶷,夙邁令問。令問伊何?休音伊臧。”張溥本、《詩紀》五十六均作“令聞”。四、《晉書・樂志上・食舉樂東西廂歌》云“我后宴喜,令問不墜。”《宋書・樂志二》作“聞”。

乙、“聞”通“文”

如,《楚辭・劉向》“辯章舊文”。《文選》班固《答賓戲》云“劉向司籍,辨章舊聞。”又,《易・晋》:“貞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註云“聞乎幽昧”,《釋文》云“聞,亦作文。”(又见阮刻《十三經註疏本》作“間乎幽昧”,其《校勘記》考云“岳本、宋本、古本、足利本間作聞。”《釋文》云“聞亦作文,又作交,義並通。”此处当为“聞”,“間”与“聞”混讹亦非孤例,见下面寅条  )

可见,“問”通“文”。“問石象”即“文石象”。

丙、文石象

“文石象”非孤例,如太和廿年的《姚伯多兄弟造文石象记》之“敬造皇先君文石象”;《北周陈海龙造像碑》之“敬造文石象”。

对于《北周陈海龙造像碑》,郭志成王晓芬《山西博物院藏北山西博物院藏北周陈海龙造像碑》中云“出资敬造'文石象'(文石,指有纹理的石头,这里指'造像碑')”。而李凇《关中一带北朝道教造像的几点基本问题》对《姚伯多兄弟造文石象记》分析云:

其一,它与“释迦文佛”一词有关。释迦牟尼,梵辩证 Sakyamuni,又译释迦文尼,再略为释迦文、释迦、释氏。《太子瑞应本起经》上注曰:“释迦文,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显然:“释迦牟尼”是更准确的音译。“释迦文”的译法大概是考虑到了“文”与“儒”的内在联系而兼有义译成分的音译词。在南北朝的佛教造像中,常用释迦文佛一词。如梁《普通四年释迦立像龛》云:“弟子康胜发心敬造释迦文石像一躯。”而其他一些造像碑中又常略作“释迦像”一躯。看来,“释迦文像”和“释迦像”是相同的意思,“文”字或为可有可无之字。既然,释迦文像即为释迦像,那么“皇老君文石像”不就是“皇老君石像”吗?道教徒仿照佛教徒的做法,给太上老君的名字添上了一点“文儒”的尾巴。如同“释迦文”之“文”字不必追究一样,“皇老君文”之“文”亦无须追究。

还有一种可能性我认为更有道理,即“文”字作其本意解。“文”之本意为彩色交错、花纹、纹理。《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易・系辞》下:“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既然“文”由五色成,“文石像”不就是彩绘之石像吗?

关于李凇同志说的这两个可能,哪个更合适呢?且先放在此处,待后面再论。

另,下面再举几个相关的例子。

子、  “問”和“聞”除了通借还有混讹的情况。如詹宗祐教授《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云:

卷84 刘仁轨传

页2793/行4

【原文】臣聞:“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投募,爭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請自辦衣糧,投名義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佇弱?”皆報臣云:“今日官府,與往日不同,人心又別。……”

【校正】臣問:“往在海西,見百姓人人投募,爭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請自辦衣糧,投名義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佇弱?”皆報臣云:“今日官府,與往日不同,人心又別。……”

【校订者】吳玉貴20 02

【按語】吳玉貴認爲此處爲轉敘與士兵問答之語,不當作“臣聞”,應從《資治通鑑》卷201改爲“臣問”,方有問答之意。祐按,吳説是,點校本《舊唐書》1991年湖北第四次印刷本已改作“臣問”。

丑、或不确定 “問”和“聞”是混讹还是通借的情况。如詹宗祐教授《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云:

页3667/行12

【原文】(朱)泚又使晟小吏王無忌之壻詣晟軍,且日:“公家無恙,城中有書聞。”晟曰:“爾敢與賊爲間!”遽命斬之

【校正】(朱)泚又使晟小吏王無忌之壻詣晟軍,且日:“公家無恙,城中有書問。”晟曰:“爾敢與賊爲間!”遽命斬之

【校訂者】吳玉貴2002

【按語】吳玉貴以《太平御覽》卷281作“書問”,並以“書問”爲當時之慣用語,因此改“書問”。祐按,吳玉貴之證雖有一定道理,但檢閱新舊《唐書》可以發現作“書聞”的例證也很多,如則天時,“明堂災,韋承慶上書云: '……’,書聞不報。”(新/16/4229);又哥舒輸守潼關,敗“書聞,是日帝自南内移仗未央宫”(新/206/5851)。蓋“書問”有書到問候之意,而“書聞”則有知道之意,因此,不改亦可。

寅、尚有“間”与“聞”混讹的情况。如詹宗祐教授《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云:

卷185上韋景駿傳

页4797/行12

【原文】(童稚)咸對曰:“此間長宿傳說,縣中廨宇、學堂、館舍、隄橋,並是明公遺跡……”

【校正】(童稚)咸對曰:“比聞長宿傳說,縣中廨宇、學堂、館舍、隄橋,並是明公遺跡……”

【校訂者】吳玉貴2003

卯: 由于通借而造成“门”、“文”混讹的情况。如丁福林教授《南齐书校议》云:

第474页第4行

初娶前妻毛氏,生子道文。

【校议】“道文”,《南史》之《张敬儿传》、《曹景宗传》、《梁书曹景宗传》作“道门”,门、文音近,未知孰是。

          辰:瞿冕良教授《版刻质疑》又有“问”因行书而讹为“向”之例,不再引。

2、谷石象

如果“文石像”就是彩绘之石像,那么“谷石象”怎么解释呢?但如“文石像”就是“佛石象”,那么“谷石象”似亦可解。盖类前者将“造問石象”误为“造間石象”也,实“谷”字乃“菩”字,因无相关拓片,则其混讹有两种可能,下分论之:

甲、因相类而误辨。

“谷”字,元象元年的《净智塔铭》作

;“菩”字,《畅洛生等造像记》作

,敦研189《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作

。又见,毛远明先生《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混同性”条云:

”變“

”。“

”是“水”的變形,構件“人”拉直,“八”改變置向就是“

”。……由於“

”可以變“

”,逆推之,“

”又錯誤還原爲“

”。

乙、因磨泐而被误识。

“菩”字,齐张还妻马陁造像

(《碑别字新编(修订本)》),“谷”字,石門頌

、曹全碑

,若

字上部磨泐,则或被认为是“谷”。

 

由上可见,“造間石象”乃“造問石象”当即“造佛石象”,“造谷石象”当即“造菩石象”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