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若能补拙,高考选拔的还都是有能力的人吗?
勤若能补拙,高考选拔的还都是有能力的人吗?
勤能补拙,这个观念应该算得上一个常识了。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能力一般但非常勤奋的学生可以取得非常高的成绩,这些学生凭借不错的成绩通过高考进入不错的大学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大学的角度来说,录取了分数很高能力一般的学生是否实现了选拔的初衷呢?
很久以前,我们就谈到大学录取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当时认为高分低能在录取中是偶然的不普遍的,也就没有在录取中引起太大的改变。但是高分低能的现象也让我们知道了成绩和能力并非是应该关系。并非是只有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掌握比较复杂的、高水平的知识,能力一般的同样也可以掌握高水平的知识。只是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速度比普通学生更快一些。只要"笨鸟先飞",只要勤能补拙,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一样可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
显然在"笨鸟先飞"和"勤能补拙"的情况下,用来表示掌握知识水平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能力了。也就是说,在"补课"泛滥的情况下,太多的"笨鸟"可以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获得和能力强的学生一样的"学业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考试分数无法成为区分学生能力强弱的标准,按照考试分数录取得到也并非都是能力强的学生。
除非能力强的学生和"笨鸟"一起飞,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看到的"内卷"。所有的课外补课都只是为了让选拔有能力的人变得更加困难。而当补课成为标配之后,穷人家的孩子自然而然不论能力强弱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我们知道能力分布大概满足正态分布,能力比较强的大概占5%,这百分之五超常学生则必须与其他90%能力正常且采用"勤能补拙"的学习策略一样才可以获得较高的学业成绩。当然由于学业成绩总分有限,当学生们努力到一定程度成绩则完全无法区分能力强弱了。
在全民补课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按照分数录取的学生或许代表的是勤奋程度的学生而非是能力,这对于大学来说可能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当然对于那些对能力要求不高而对勤奋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