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城市的生活:干燥缺水高温暴晒,水电减免物资降价
自驾埃及的第二站,向导在阿布辛贝前往阿斯旺的车上说:“阿斯旺是座15年不下雨、年均日照超过4000小时、空气湿度仅26%的沙漠城市,被誉为地球上温度最高、阳光最充足、空气湿度最低的城市”。
要知道,空气湿度低于45%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口渴干咳、喉痛嘶哑等症状,而26%的空气不仅人类会感觉不适,就连植物也很难长时间存活,更何况还有接近最大值的阳光暴晒以及15年不下雨的前提条件。
“你肯定以为不下雨的阿斯旺很缺水,缺水的地方农业肯定很落后,水电物价等生活成本肯定也很高”,我还以为向导用三个“肯定”来强调阿斯旺不宜居住,结果他话锋一转自问自答:“不不不,阿斯旺的生活成本是埃及最低的,水电房租只有首都开罗的一半,日用物品的价格也基本都会低20-40%,在整个非洲都属于生活成本很低的城市”。
为了验证向导的可信度(信不过的话,此后的数据与说法都得多番查证),我提出进市区后先去市场看看阿斯旺的生活物价。
从郊区牵着骡车的小贩到农贸、生活和水果市场,我把自己代入为一个即将在阿斯旺租房的市民,把需要购买的日用物品价格都过滤了一遍。最后得出结论:这座百万人口的大型沙漠城市,确实存在“干燥缺水高温暴晒”等缺点,但同时也有“水电减免物资降价”等优点,比如房租。
开罗郊区最普通的三房公寓月租基本都在1万埃镑左右(人民币约4000元),而阿斯旺市中心繁华地段带家具电器的三房公寓也不超过5000埃镑,这还是给外国人带有水分的价格。中介还透露了另一个信息:阿斯旺虽然长期无雨,但当地水电价格只有开罗的一半,普通三口之家每月的水电垃圾等杂费支出只有500埃镑,比开罗低了至少60%。
明明是沙漠城市,为什么水电价格反而比下游三角洲更低?
因为埃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就在阿斯旺:建于1960年,最高库容1689亿立方米,设计年发电量约100亿千瓦时,共用掉4300万立方米的建筑材料(相当于17个胡夫金字塔体积),至今仍然位列全球第八大水坝。
水坝建成使尼罗河埃及河段的水量分配达到最大均衡,成功避开1964年和1975年的特大洪峰,也大大减缓1972年、1982年两次非洲大干旱给埃及农业带来的冲击,当整个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只有埃及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而这一切,都与阿斯旺人的付出有关。
1956年,殖民埃及近百年的英国虽然表态撤军,却对经济命脉苏伊士运河闭口不谈交接,因而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十多座大城市被英法与以色列联军轮番轰炸,在一穷二白又外忧内患的情况下修建尼罗河水电站,近乎于痴人说梦。
阿斯旺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份1959年刊发的《大坝倡议书》,埃及政府在倡议书中坦白修建大坝会导致阿斯旺渔业规模大大萎缩,也会淹没上游150多个村镇及数十万亩田地和果园,但为了整个埃及的国运与发展,阿斯旺大坝必须建,因而号召阿斯旺人出钱出力协助政府。
明知修建大坝会导致土地被淹、收入降低、生活困难,但阿斯旺人却义无反顾的发起募捐并参与无偿劳动,仅当地工会联盟就收到800多家大小企业筹集的7000多万美元捐款,还有数以万计的无偿志愿者,这也是阿斯旺大坝名义上造价高达9亿美元,但实际成本却不足5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当地八旬老人拉姆达回忆道:那是阿斯旺人最困难的年代,靠近河岸种植粮食果树的土地全部被淹没,渔民们不得不上岸去下游开荒。父亲把家里7口人分成两队,兄弟三人与母亲去大坝免费工作,父亲带着奶奶和妹妹去下游开垦荒地,直至大坝建成。
阿斯旺人缩衣节食也要修建大坝,最终获得丰厚回报:水电站正式运行的第一天,阿斯旺市民接到“免10年电费(每月免100度、超出部分0.1埃镑/度),10年后视具体情况再议”。与此同时,水电站及水库聘请阿斯旺籍员工的比例不得低于70%,阿斯旺人还享有优先农业用水、上下游渔业饲养等行业优先权。
免费政策持续到1998年更改为“阿斯旺全省水电费减半”,参与水坝工程的志愿者及后代则继续享受“每月免费用电100度和用水10立方米”的福利。
所以,阿斯旺作为大型沙漠城市却从来不缺水电,农业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尤其是1995年在阿斯旺水库上游修建沙漠农场后,蔬果与粮食产量更是直线飙升,这就是阿斯旺生活成本较低的另一个原因:农产品产量大,价格自然低。
按照埃及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沙漠农场第一年的土豆产量仅2000吨,如今已超过15万吨,2004年引入沙特大型存储、制冷与运输设备和技术后,椰枣、洋葱、大小麦等农产品开始加大出口量,就连土豆叶和麦秆也能制成动物饲料出口创汇。
那么,阿斯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又是如何呢?
我问过一名面包店小哥“工资够不够用”,他毫无保留的回答:阿斯旺普通工作的月薪基本在3000-3500埃镑之间,去开罗的话能多赚1000埃镑,但在阿斯旺生活更加舒适,还能略有盈余。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撒谎,小哥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正好遇到他父亲在挑拣第二天要摆摊出售的沙漠柑橘(巨甜),自己家种的果树还有芒果、橙子、香蕉、甘蔗等等,一年收入大概在4万埃镑(人民币大约2万元),小哥的妈妈白天在努比亚村手工作坊编织地毯,月薪与小哥差不多,家里有个妹妹还在读大学。
从消费角度来看,小哥一家四口的生活质量比绝大部分开罗人都要高,更何况三个劳动力的服务对象都以游客为主,而埃及最不缺的就是游客。
在小哥的建议下,我们决定第二天先去小哥妈妈工作的努比亚村,据说努比亚人是尼罗河沿岸最早的原住民之一,有着“世界上最古老民族”、“世界文明的摇篮”等美誉,辉煌期曾统治过古埃及一个世纪(下一站行程)。
(纪实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