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型机械头部企业遇上大周期
要是说起基建,中国要是自称第二那么没有别的国家敢称第一,中国人对于自家的基础建设确实有着绝对的自信。世界上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等前几名都在中国。
而“大基建”、“新基建”等概念也会周期性地成为金融市场的热门概念,一般细分下去包括钢铁、建材、机械等多个行业。今天我们就拿机械三巨头之一的中联重科作为切入点,讨论讨论重型机械这个行业。
中联重科是卖各种重型机械的,包括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农业机械等,城市里常见的大型塔吊可能就是它们家造的。
前日,公司发布了第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5-58亿元,同比增长约60%。其中单第三季度表现优异,如果按照最理想预期来算,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将同比增长97%。
重型机械头部企业业绩呈现出“旺季延后,淡季不淡”的特点,背后反映的是行业周期性的变化
对于具有周期性的不同行业来说,周期的产生环节可能不一样。如猪肉企业的周期主要是上游猪的供给造成的,而机械制造企业的周期一般是下游需求的变化造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基建周期、机械设备替换周期等。
从基建周期来看,今年我国粗钢产量或将达到10亿吨以上的高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出口萎缩26%而进口猛增130%。同时原料焦炭、铁矿石等进口规模均创下纪录。而机构预测四季度国家财政支出将总计带来约1.5万亿到2万亿元的净投放,让传统基建火爆异常。
从设备替换周期来看,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上一轮景气顶点在2011年前后,设备寿命约为10年。根据机构判断,2019-2022年将迎来一波重型机械的替换潮。同时,机械设备的海外市场也在被不断打开,这些都助推机械行业迎来上行周期。
目前重型机械行业呈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三巨头鼎立的格局。国内汽车起重机市场高度集中于这三家企业,徐工占有领先优势。而混凝土机械则主要被三一和中联两家占有,市占率分别达到29.2%和22.1%。
得益于大周期影响,三家企业的股价和业绩近年来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2020年中旬发布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中,中国徐工、三一、中联纷纷上榜,排名第四、五、十。但是从业绩规模和股价表现上来看,三一的成长最为迅速表现最佳,中联和徐工次之但也各有长处。
而三家公司在销售模式尤其是付款模式上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融资租赁、按揭、分期付款较多。由于大型机械设备基本都十分昂贵,价格普遍在几十万到上百万,所以采用融资租赁等模式成为了行业内的共性特点。
以中联重科为例,根据年报披露公司已存在的销售模式有一般信用销售、融资租赁和按揭,其中2019年工程机械板块通过按揭和融资租赁模式的销售额分别为42.3亿元、121.3亿元,占板块收入比的10.3%、29.6%。
当然,采用这种“延迟”的支付方式会拖累公司的现金流,账上的长短期应收账款较多,同时还会面临钱收不回来的坏账风险。对于机械头部企业来说,品牌、产品、渠道等都没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衡量公司运行状况的核心指标就是周转率了,尤其是应收账款周转率。
横向来看中联重科的总资产周转率逐年提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16年的538天已经下降到200天,同时存货周转天数也在不断下降。三一和徐工的周转也基本符合这样的变动趋势。
纵向看2019年中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约为200天,而三一和徐工分别为100、134天,而中联的总资产、存货周转速度也是排名垫底。所以中联虽然成长性良好但与三一、徐工还是存在显著差距的。
对于周期型企业,如何对抗大周期是永恒的话题。对于重型机械企业与大基建周期,考验的一个是管理层的周期识别与应对能力;一个是公司的研发、产品品类扩张的能力。研发各个企业都在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做多品类来分散风险;而管理层导航企业的能力、对周期的判断、对风险的把控则需要时间去判断。
三一总裁向文波回忆当时的周期拐点时说过:“过去我们就是风口上的那头猪,被吹起来了,根本不知道被吹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更没有想到风会停下来,猪会掉下来。现在,我们就像一巴掌被拍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