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永恒的经典
WEIBO:森雅艺术馆
序
一个人的审美和品味,是会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增加而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往往令人欣喜。
记得第一次知道湿壁画还是在二十年前的初中美术课本上,如今回忆起来,除了印刷质量不够精良的西斯廷天顶画和《最后的晚餐》之外,再无更多印象。后来,随着对艺术的兴趣不断加深,接触到的风格和画派也逐渐增多,自己的喜好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曾对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古典艺术颇为着迷;也曾像很多懵懂青年一样,对后印象派中梵高的纯粹和高更的叛逆极为崇拜;大学毕业后,开始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气节与风骨,以及其中的灵性和自在;更是曾怀揣着极大的热情去研究自19世纪延续至今具有革命性的现当代艺术,当回顾自己的这段历程,却发现似乎有一些珍贵的片段被忽略和遗忘掉了。
然而真正亲身接触到壁画还是源于海外求学时的经历,起初是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观赏流失海外的道教壁画,从中强烈感受到了它的震撼与魅力,后来通过学习才了解到,原来壁画分为干壁画与湿壁画两种,像中国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就是典型的干壁画,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教堂中的很多壁画则是湿壁画的杰出代表。出于好奇,自己开始系统学习这方面的内容,随着探索和了解的不断深入,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宝贵丰富的知识,亦希望通过这个专栏将自己的成果总结成一份专业详实的课程资料,呈现给更多喜爱湿壁画和对此领域深感兴趣的朋友们。文艺复兴湿壁画犹如我私人美术史中一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经典是永不过时的,文艺复兴湿壁画在艺术的星河中散发出一种别样的诗意与美感。我在马萨乔对作品的执着中,发现了艺术的可爱与纯粹;在马索利诺作品的细节里,看到了古人的现代与前卫;在安吉利科修士的技法中,洞察到他的天真与虔诚;在弗朗切斯卡的才华下,惊叹于他的创新与颠覆精神;在米开朗基罗的偏执与宏大中,感受到不息的能量和惊人的天赋...... 殊途同归,大师们都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着艺术中不尽相同的极致,他们所展现的,都是先人视觉经验与心灵探索的宝藏,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创造。
喜欢艺术的朋友可能最近正在或已经观看了陈丹青老师的视频节目《局部》,陈老师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水准之高令人钦佩。然而陈老师是从一个专业画者的角度,表达他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他选取的艺术家和相关作品也只是湿壁画宝库中的沧海一粟。我则希望通过沿着时间的脉络,梳理并展现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主要作品,再辅之以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学、历史和地理等相关知识,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的全瞰图景专业详实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人类历史而言,在我们已知和熟悉的社会中,没有一个不是与某种形式的艺术共存的,艺术已经存在了上万年,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方式之一。创造和回应艺术的冲动似乎与学习语言的能力一样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和身心,而后者正是我们作为人类与众不同的标志之一。创造艺术的冲动从何而来?它又服务于什么目的?它的独特价值又在哪里?它对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有何启发?我也将从文艺复兴湿壁画作为切入点,为读者们逐一解答。
为什么是我?
多年艺术领域深度爱好者与研究者。在国内外分别获得语言文学学士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海外知名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深造经历,对艺术史和设计史有深入了解,具有跨学科跨文化比较和研究优势。
适合人群
各类文化艺术爱好者,尤其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饶有兴趣的读者。
你会得到什么?
您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有全面、深刻而详实的了解;同时提高感受力、理解力和鉴赏力与审美力;对艺术发展脉络有更为全面清晰的认识,形成独到的洞察、见解和判断;
除此之外,如果您未来有计划到意大利进行艺术之旅,还会获得我为您精心整理和设计的艺术旅行线路和景点介绍,尤其是针对湿壁画的相关讯息资料整理。
湿壁画介绍
概述:
湿壁画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经开始流行;地中海地区是在公元前1650年,希腊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开始采用了这种方法作画。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始于十三世纪的契马布埃,他的学生乔托则是第一位使用正规方法创作湿壁画的艺术家,经历了一个近世纪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湿壁画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盛期之前已经相当成熟。
湿壁画(fresco,意大利语“新鲜”的意思)是一种壁画技法,可以理解为一种颜料与墙体混合碳化的过程,也是已知绘画方式中最经久牢固的画种。由于湿壁画与墙体完全融为一体的特性,也借助于现代墙皮揭裱技术的应用,因此为了更好的修复和保存湿壁画,画作表层也可以转移到亚麻布面或其他材料上,经过修复打磨和作色后,可以展示于更广泛的空间。
湿壁画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不易剥落和龟裂、表面不反光、色彩层次丰富、效果透明独特,更有细腻的肌理尤其适合有长期纪念性的要求,并且作品会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愈加珍贵。
颜料:
湿壁画所用的颜料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天然矿石和部分植物,需要经过细致研磨和高温煅烧的工艺,最后以粉末形态储存和使用。当画家作画前,需要使用粘合剂对颜料进行调和,形成一种粉末悬浊液,粘合剂的主要原料通常为鸡蛋液、动植物油和炼制的天然胶;除了这类粘合剂之外,有些艺术家还会使用像动物血液等其他物质。据说当年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颜料,后来人们发现其实是在其中加入了牛的胆汁,因为牛的胆汁具有让油脂和脂肪快速乳化的作用,因此调和出来的颜料也更加均匀,色彩的表现力也更优。
这里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几种湿壁画常用色彩的原料:
红色颜料主要是含三价铁离子的赤铁矿,以及朱砂和红珊瑚等;蓝绿色颜料主要含铜,包含青金石、石绿和石青等,值得一提的是,蓝绿色颜料当时非常昂贵,原料地主要集中在中亚阿富汗地区,据称等量青金石的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要高,因此看一个画家使用蓝绿色(群青)颜料的多少,就能判断他背后的金主有多富有豪气,当时威尼斯画派著名的画家贝利尼,甚至奢侈到将一幅贵族肖像的背景不加任何处理,全部涂成钴蓝色;黄色颜料主要成分是硫化物,例如雄黄和植物类的藤黄和含铁的泥土;白色颜料主要是含铅的化合物,不过氧化之后会变成黑褐色。我国的敦煌壁画很多人物呈现褐色的主要原因就是以铅白作为基色后调入朱砂以形成皮肤肉粉的色调和质感,但最后都氧化成了深棕色。
除了原料的稀有之外,制作工艺也复杂困难,比如刚才提到的青金石,要做成群青首先要研磨成粉,研磨的细致程度也能决定色彩的差异,比如粗质的粉末会呈现深蓝色,而细质的却是淡蓝,然后加入石蜡、树脂和动物油等一系列粘合剂,直到搅拌成均匀的泥状后,再装入亚麻布袋在热碱中反复揉搓直到色彩析出,待碱溶液饱和后更换再重复以上过程,直不再有色彩析出为止。这些悬浊液静置沉淀后的粉末就是群青。最开始析出的饱和度最高,因此价格也最为昂贵。教给大家一个小知识,当时的画家有可能因为利欲熏心而用含氧化锰或氧化铁的钴蓝冒充,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钴蓝会氧化为墨绿色。
阿富汗青金石
需要补充的是,湿壁画颜料的调和剂中添加的都是动物油和油脂,这样粉末是不溶于油的,但如果加入的是植物油,粉末就会形成溶液而非悬浊液,最后形成的是用作染色的染料。
墙体与绘制过程:
湿壁画的创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对技术的要求非常苛刻,通常首先需要用生石灰和沙子铺数层灰泥底子。尽管湿壁画的创作方法也经历了很多变化,但按常规一幅湿壁画是由以下几道工序完成的:先有一层被称为草图层(trullisatio)的粗糙的粗灰泥涂层为基础,接下来是二道抹灰(arriccio),也是比较厚和粗糙的涂层,然后是磨光层(arenato),最后刷一层石灰浆,也就是绘画层(intonaco),趁石灰浆未干前,将颜料涂在上面。
构图的草图(sinopia,全尺寸的素描稿)是在磨光层之后转移到墙壁上的,然后将绘画层根据艺术家在一定时间内希望完成的面积大小,分成部分(称为giornate,意大利语意为“工作日”)平滑地覆盖在素描上。艺术家为了保证效果,事先一定会事先完成等比例的底稿,在底稿上打好格子将画面分割成若干个同样大的方格,再逐一转描到墙体。艺术家必须以非常快的速度来画,因为一旦灰泥干了它就不再能够吸收颜料。所有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画上颜料的绘画层都必须铲掉,以便在下一个工作日涂抹上新鲜的灰泥继续作画。
通常湿壁画的尺寸巨大,因此绘制工作需要在搭建的脚手架上进行,一般的顺序是从上至下作画,每次大约绘制1.2米至1.8米的水平条带。当一层画完之后,脚手架就降低一层。
作画前先要将混有胶质的颜料在水中稀释,浓度需要根据经验掌握,过稀的颜料和过湿的墙面会造成颜色晕散,效果过浅;过干的颜料和干燥过度的墙面则会造成颜料水性无法渗入;将浓度恰到好处的颜料涂抹在刚刚铺好的灰泥底子上,由于当石膏变干后颜色被墙壁的表面所吸收,因此湿壁画是最为持久的绘画技法之一,这也是湿壁画最为精髓之处。一些中世纪教堂内的湿壁画稳定状况至今已经有数百年之久,证明了这种方式是有极长寿命的。由于艺术家采用了不易产生化学反应的颜料,因此画面的色彩也一直保持鲜艳。除了这种真正的湿壁画(buon fresco)之外,艺术家还运用了干壁画(fresco secco)的技法。干壁画是在已经干燥的灰泥底子上作画。尽管完成的作品在视觉上与湿壁画相差无几,但是颜色没有被吸收进墙壁内而仅仅附着在表面,因此干壁画没有湿壁画保存的长久。比如米开朗基罗用湿壁画创作的西斯廷天顶画的现状与达芬奇主要用干壁画完成的《最后的晚餐》的现状之间的对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湿壁画的全过程:生石灰(氧化钙)先与水混合搅拌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暴露在空气中脱水后与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钙,碳酸钙不溶于水,因此艺术家要趁墙体没有变成碳酸钙之前完成创作,可以说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也要求手上有过硬的功夫和良好的控制力和大局观,因此文艺复兴时代,真正杰出的湿壁画大师凤毛麟角。
CaCO3 → CaO + CO2CaO + H2O → Ca(OH)2Ca(OH)2 + CO2 → CaCO3 + H2O
大家看一下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Antonio De Vito用传统的湿壁画技法临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就会对湿壁画的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了解。
关于草稿的转描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最为精细的部分,比如人物的面部,针对这一部分艺术家会先用钉子或其他尖刺物在画稿上扎出孔洞,然后把纸固定到墙面,用碳粉拍打在孔洞留下印痕;第二种是不需要太过精细的部分,比如衣褶和其他场景等,这类就直接使用铁笔划透线稿,在尚未完全干燥的墙面留下痕迹。下面这段视频将会展示这一步骤。
湿壁画作画过程
修护与保护:
尽管湿壁画是保存最久的画种,但因其与墙体融为一体,因此如果建筑受到损坏甚至摧毁,那么画作也极易毁于一旦。湿壁画只适合于室内,室外污染的空气和刮风带起的微粒也会使表面剥落,因此绝大部分湿壁画都创作于室内空间。多年来的战争、地震、大火和洪水等灾害都对湿壁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博物馆的专业工作人员发明了可以将湿壁画从墙体揭下转裱的保护技术,比如1966年阿诺河水泛滥之际,佛罗伦萨很多教堂中的湿壁画利用这种方法得以保存下来。
在转移湿壁画时,首先需要在墙体周围切出相应的开口,再用水溶胶将类似画布作用的材料粘在壁画表面,最后将这一部分的壁画从墙体玻璃,转移到新的支撑媒介之上。大家观看下面的视频便会对湿壁画的保存和修复有更直观的认识。
湿壁画转裱技术展示
限制条件: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些湿壁画在气候和地域方面的制约因素。意大利位于亚平宁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也称副热带夏干气候。顾名思义,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这种气候的好处在于冬季并无极寒天气,平均温度在4-10℃,因此并不易结冰,这给湿壁画创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因为意大利多山区,因此温度变化也十分显著,比如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西斯廷天顶画时也曾遇到过墙体结冰的情况。
除此之外,极度潮湿的地区也不利于创作湿壁画,所以大家会发现意大利有一个地区特别不适宜创作湿壁画,这个城市便是水城威尼斯,过度潮湿的天气会严重阻碍灰泥的干燥过程。因此威尼斯也几乎没有出过太出名的湿壁画大师。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湿壁画逐渐变得不再流行,这源于诸多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湿壁画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其社会功能性在显著减弱;其次,更为便捷和高性价比的油画颜料的出现获得艺术家们的偏爱,湿壁画的局限性凸显;当然一批大师的远去也使湿壁画的手艺失传,不过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以上就是关于湿壁画的基本知识介绍,从下一期开始,我会正式带领大家进入丰富多彩的文艺复兴湿壁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