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居专家|建筑音符
想象你行走在逆光之中。
柔和的轮廓线条,辗转的连接点,夕阳投影下的阴面,伴随你行走的速率,眼前点线面交错轮转,节奏变幻,简直是一首回荡在空间之上的无声之歌。
/1/
最近一则音乐类综艺《乐队的夏天》以极高的话题热度与专业水准刷爆网络。
在第四期节目中,痛仰乐队改编王菲经典金曲《我愿意》,其作品引发了各方争议,但就个人观感而言,我觉得是一次切题且高级的改编。
痛仰以做减法的心态进行改编,将原曲11765(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改成1176#5。
一个尾音处半音的细微差别,带来了简单、直接、低吟浅诉的表达感,既保留了《我愿意》原曲气质,也添加了符合男性视角的新鲜感,绝对能视作一首成功的改编作品。
在音乐领域,类似这样通达全局结构,通过举重若轻的细节调整,反哺全局,带来全新面貌的改编案例同样层出不穷,在建筑领域亦然。
/2/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那句描述音乐与建筑关系的至理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传说中古希腊的色雷斯城市之中有一个非常出色歌唱家奥尔菲斯,这个歌唱家所演奏的琴声可以让草木禽兽以及岩石都因此感动。
在奥尔菲斯演奏完成之后,音乐的旋律不会散去,全部凝聚在各种建筑物之上。而人们便能够在可以在音乐“凝固”构成的城市之中漫步,就如同是在建筑旋律里面生活一样。
这一传说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们对于建筑以及音乐之间所存在关联性一种认知,即建筑韵律之间存在相通性,而且音乐能够以特定形式“凝结”变为建筑。
/3/
对于音乐以及建筑而言,两者均为艺术形式,存在诸多共通之处。
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听觉与视觉是可以相通的,文学上称这种手法为“通感”。
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时,会感受到相应的场景。
而且我们行走于一些空间场景中,同样会出现一定的音乐联想,这即是“通感”。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相通性。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其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时空交错的审美体验。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其中亦有一些空间艺术的因素。
人们能够在不同层次的建筑空间中,感受到变化发展的视觉韵律,如此便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渗透,确保建筑艺术的四维空间特性。
而音乐通过空气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里,此过程中,人耳就会产生一种空间感,时间与空间同样在此交融。
正如梁思成先生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所说:
“持续性不仅包含有时间方面延续,同时也包含空间方面的延续。不过因为作品自身抑或是欣赏着从某一空间而逐渐的转至另一空间,便使得其拥有了时间方面的延续,所以使得作品同时拥有了时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延续。”
/4/
建筑更重视协调,而音乐则视结构为本质,在人们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过程中,不只是对旋律的一种聆听,而是在不同音乐结构中感受其不同魅力。
贝多芬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品《第五交响曲》,其结构便极为巧妙。
这一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贝多芬使用各类音乐材料构筑出一座“摩天大楼”,他在设计这一音乐作品结构时同样也应用到了建筑之中的一些结构原则。
于建筑而言,其中同样蕴含旋律及音乐的节奏。
想象你行走在逆光之中:
柔和的轮廓线条,辗转的连接点,夕阳投影下的阴面,伴随你行走的速率,眼前点线面交错轮转,节奏变幻,简直是一首回荡在空间之上的无声之歌。
建筑所蕴含的旋律便在变化、重返、再现这一过程中,同时还存在于连绵不断之中。
通过对建筑与音乐之间通感的研究,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不同学问所存在的交叉以及渗透,它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艺术,认识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