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中的颜体——开张天岸马 奇异人中龙

自颜真卿出,颜体便被后人追捧效仿。柳公权更是以颜体为框架,创造出丰神俊朗、骨骼清奇的柳体,与颜体并称为“颜筋柳骨”。五代时期,杨凝式师法颜真卿,“下笔便到乌丝阑”。北宋承五代之余绪,尚颜体之雄强,读书人已开始以颜体为范本研习书法。“宋四家”皆受颜真卿之恩泽,开启有宋三百余年的“尚意书风”,颜书有“启发愤悱”之功。

宋四家中,蔡襄最早以颜真卿的碑帖为宗。其楷书作品俨然一派鲁公风范,行书作品简直就是《多宝塔碑》,明代董其昌的小行书下笔便暴露出自己曾经写过《多宝塔碑》……可以说,自颜体一出,后代书法大家无不受其影响。

蔡襄楷书

蔡襄行书

↓文征明的小楷跋《万岁通天贴》也是多宝塔的结体,您要说取法自敦煌写经也行,不抬杠,明朝人也没见过吧!

↓董其昌跋《万岁通天贴》,写道“文征仲耄年作蝇头跋,尤可宝也”,顺便捧了一下文征明。两位书法大家在《万岁通天贴》的题跋,面貌虽不一样,体格中却同样流淌着《多宝塔》的基因。

↓董其昌的《答客难东方朔》,也是《多宝塔》附体。自然书写中,小时候学习的碑帖,想甩都甩不掉 。

↓董其昌《小草千字文》,草书也多少带了点多宝的味,“腥味”难去了………

唐楷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绵延至今。现在介绍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中的颜体作品。作者分别是:楚图南 耿忠敭 (yang,通“扬”)范培鉴 朱学达 周昭仪 李华三 张诚 宋光诩 申西岚 郑家镇,共十位书家。

1楚图南

楚图南:1899—1994,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收藏家、学者,也是近代以来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家。

他的书法,在结字上保留了颜真卿的外拓特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颜“筋”和篆籀气。用笔上没有一笔懈怠,笔笔杀纸,迟涩而不臃肿。其横画多参以隶书的笔意,格调之高,直追鲁公擘窠大字和汉魏六朝碑版摩崖。又字字森严危立,浑穆大气,凛然不可犯。作者时年八十岁,已到了人书俱老之境。

【说一下杀纸和笔力的问题,好多书法家谈到笔力时,令初学者费解。于是有的人为了增强笔力,使劲握笔,力图让线条“入木三分”。然而书写并不是比谁的力气大,是用的巧劲。大家可以试一下用非常重的握笔力度去划一道横,然后再用非常非常轻的力度(笔不掉就可以,然后保持笔垂直于纸面或者稍微逆一下的状态)去划一条横,反复试验,可以体会到当握笔非常轻的时候,笔尖和纸面的阻力就变的非常大。这时候写出的线条就是入纸的。】

2耿忠敭

耿忠敭(1910-1993)原名懋昭,字忠敭,别署菊香书屋。作者时年70岁。在书写时非常用心,笔画的起承转合交代的很清楚,用笔一丝不苟,体现出了非常好的书学素养。冒昧说两句,在字的张力上弱于颜体的经典碑帖。如果按颜体的章法来看,字与字之间的舒朗让作品单字的外拓特征不再明显,每个字稍显拘谨,气象上浑穆有余而开张不足。

看一下颜真卿的大字和小字《麻姑仙坛记》便能体会到。

↓井上有一在学习颜体上就极力夸大了颜的特征:极力压缩字的外部空间,字与字之间鳞次栉比,紧密无间。这样写,在点画上可能没忠于原帖,但是在笔法上、精神上是触摸到了颜体的精神内核,极有味道。

3范培鉴

范培鉴,字镜如,别号莱阴樵者。1906年生于山东黄县。师从丁佛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这幅字应出于《颜勤礼碑》,有几个字如“南、为、报、无”等几乎就是原帖上的字。但是作者在原碑的基础上改变了碑的章法、字的大小更加错落有致,有列无行,充满了书写性,生动活泼。作者的书写状态非常轻松,不时出现的一些率意笔触让整幅字更显灵动。作者时年74岁。

4朱学达

朱学达(1933-2005)字子上,号供石主,山东青岛平度明村镇辛安人。作者时年47岁。这幅字是不是过于端庄了?有点像刘炳森写隶书的感觉,四个角都撑起来,不至于犯错。但四平八稳的结构处理,每个字都一般大,得到了森严的法度,失去了变化出新意的可能性。妄评了。

5周昭仪

周昭仪(1912—198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

这是一位当代的女书法家的入展行书作品,之所以划到颜体里面,是因为作者以写颜体著称。在这副行书作品里也能看到颜体的影子。

我们欣赏一下她的颜体作品。

上图是老人家应邀为岳麓书院所写的对联。擘窠大字,写出了大丈夫气。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今天就写到这里,下期推出后面五位作者的作品介绍。

感谢阅读

2021.10.15于济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