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西镇人都知道,当年西镇有个著名的破烂市,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当时,贵州路和太平路一样,是一条濒临海滩的马路。贵州路在成武路西南头这一带,跨过南侧一两米宽的人行道,就是海滩。这段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高,即使涨潮时,海水也不会浸上来。破烂市就在这里的海滩上。从过了人行道开始,向海水边方向,大约有四五十米。沿着海岸方向,大约有百把米。在这宽四五十米,长百把米的市场范围内,平行于海岸方向,地摊面向大海,一排排摆开。一排和一排之间,有两米左右的通道。在垂直于海岸的方向,也有若干通道,可以一直通到贵州路。地摊范围再朝西,朝团岛方向,还有大片海滩是空着的。灿烂的阳光照着那里,空旷而安静,和这边市场的熙攘,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破烂市,实际上,是为衣食所迫的人们,替那些购买力低微的人们所准备的市场。那些地摊上,摆放的都是旧货。而这些旧货,大部分是自己家用的。衣帽鞋袜,瓶瓶罐罐,碗碟盆盏,甚至桌椅板凳,都是旧货,鲜有新品。大部分卖主,是从自己家里的日用品中,想方设法,腾挪出可以腾挪的可怜的一部分,到破烂市,找个合适的空地,摊开一张包袱皮,摆上自家用过的那点物品,争取换得一点小钱,或为急用。我曾见过卖旧鞋的,十双八双摆售,显然不是自己家里的。他们收购破旧胶鞋,主要是万里鞋、解放鞋,回家洗刷干净晒干后,缝补鞋帮,胶补鞋底。拿到破烂市卖给出苦力的人。我还曾见过卖废旧线缕的。他们收购破旧袜子,拆成一团一团的线缕。摊主就一边守着摊子,一边拆破袜子。拆成蓬松的线缕,一团一团,一堆一堆,摆在摊上,自有买主。当年,我不明白买去何用。后来猜想,是不是用于擦车,擦机器。烈日当头的日子,破烂市上摆地摊的,或许戴一顶草编的宽檐帽,或许蒙一条脏兮兮的毛巾。偶尔有一顶黄色的油布伞,或棕色的油纸伞在哪里撑着。中饭时分,有小贩叫卖,或饼子,或馒头,或锅饼,或炉包,甚至还有炸鱼,偏口鱼。小贩臂弯上挎一只柳条编的篮子,篮子里的食物上盖一条小棉被以保温。包食品的,是旧报纸或旧书本纸叠成的三角包。也有卖茶水的。臂弯上挎的篮子里,放一把大茶壶,白瓷的茶壶绘着彩图,两根铜条弯成半圆形,挂在瓷壶上,当做提梁。篮子里还有几只粗瓷茶碗。饮者喝剩的茶水,就那么向沙滩一倒了之。我曾几次去过破烂市,瞎逛。当年我住在寿张路。从破烂市回程走郓城南路,一路上坡,经过郓城北路,从费县路拐下来。记忆中,郓城南路在贵州路那头路口东边,有个里院,门洞旁边还有块砌在墙上的黑板报,那里总很冷清,很少遇见有人进出。郓城北路在挪庄这头路东边,也有个里院,那里总有人,或站或蹲在马路沿上,或聊天,或闲望。本文由赵长汉老师2013年7月9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寿张路的滋阳路以东,直到观城路这一段,一路斜坡。而汶上路以西,直到电车站这一段,属于交通繁忙的要道。所以,寿张路的滋阳路到汶上路之间这一段,既平直,又相对僻静。路南边,是定陶路小学的围墙,除了学校的后门,竟无任何门户开在那里。路北边,只有51号和57号两个里院,朝街的门面房只有三五间。因为有了这些特点,所以在八十年代前后,这里曾经几次作为临时房的选建之地。
这张照片摄于大约1979年,是我兄弟当年在寿张路53号门前拍的,稍远处,是寿张路的滋阳路口。(赵长汉老师提供)
那时候,某个地段被某个单位看中,小规模改建扩建职工宿舍,需要安排原住居民过渡暂住,这就是所谓临时房。先运来大块的青灰色大砌块和砖瓦泥灰,在定陶路小学的墙外约半米处,砌墙。这就是临时房的后墙。后墙和学校围墙之间的空间,是临时房的储藏间。沿人行道的路肩,砌墙,这就是临时房的前墙。前墙开门窗,门窗都朝向马路。每间大约两三米长,供拆迁户临时过渡居住。住户门前,再砌一道墙,围起约一米宽,设门,成了自己的“小院”。门前这个“小院”,家家都有。好像这不是公家给建的,而是各家自己扩张出来的,还是很实用的。这种临时房,曾经存在了好几年。好几个单位的拆迁户,曾经在寿张路的这一段临时过渡。那时候,邻里和睦,社会风气和秩序都好。临时住户会有一些不方便,但新老住户相处融洽。有的回迁之后,仍时有走动。更有临时住户家的年轻人,因缘际会,由此结为秦晋之好,婚姻美满幸福,传为佳话。本文由赵长汉老师2013年2月2日发表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