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职场天花板”怎么办?三个策略克服思想局限,突破职场瓶颈

两年前,同学小露的公司扩大规模,新设立了一个新部门,想选拔一位优秀老员工担任新部门主管。在公司工作了3年的小露,就在这批老员工名单内。

但小露对选拔一点不上心,她完全没有担任部门主管的欲望:

一是担心自己把事情搞砸了,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影响。好不容易积攒了3年的好形象,若是被这次竞争破坏了,她觉得不值得。

二是认为自己没有管理经验,还不能胜任这个主管职位,如果接受这项工作,怕自己应付不来。

三是曾因为自己的疏忽,错失了一个大客户订单,导致整个部门业绩从月度第二名降至倒数第一,所以她害怕类似失败的经历再次重演。

之后,与小露同期入职的同事担任了新部门主管,两年后,又被晋升为部门经理,而小露还是基层员工。

在岗位上工作多年,既没有升职也没有加薪,这就是小露碰到的“职场天花板”。她害怕失败,对未知充满恐惧,为了让事情变得可控一些,她不去尝试新挑战,选择待在自己的安全区域,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将晋升机会拱手让人,让自己置身于职场危险中——丧失职场竞争力。

因为思想的固化,让人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恶性状态,这就是“职场天花板”形成的最大原因。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释“职场天花板”的含义和特征,并介绍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你摆脱“职场天花板”,实现职场突围:

1、“职场天花板”含义。

2、处于“职场天花板”的人,具有的2种特征。

3、采取三个对策,摆脱“职场天花板”状况。

01

“职场天花板”:思想的停滞不前,会造成行动的退步

克留切夫斯基说:

“信念的固定性不仅可能反映思维的一贯性,而且还可能反映思想的惰性。”

所谓职场上天花板,指的是由于一种无形的障碍与困难,阻碍人们在职场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

处于“职场天花板”的人,对待工作,内心表现出一种不确定、不能掌控的无力感,不知道下一步是陷阱还是机会,所以宁可停留在那里。

就像开篇提到的小露那样,由于失败经验的影响,她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后果,所以宁可放弃晋升机会。

其实就是用一种固化的思维来看待事物:

  • 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工作就会面临失败。

  • 因为没有做管理层的经验,就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管理岗位。

  • 失败的经历造成了心理阴影,便认为自己再也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种固化的思维,不仅会束缚人的行为,还会让人对工作失去热情,慢慢地无法适应工作变化,最终被职场边缘化,甚至被职场淘汰。

那么,处于“职场天花板”的人,又会表现出哪些具体特征呢?

02

处于“职场天花板”的人,具有的2种特征: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习得性无助

第一、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说: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完美主义的理解是,力所能及地做好所有的事情,达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完美。

而关于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心理学家布琳·布朗的解释是,它并不是对完美的合理追求,而是一种对错误规避的思维。

就是说,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的容错力很差,任何事情只要有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不仅如此,他们的想法也很极端,如果不成功的话,在他们看来就是彻底失败,没有折中、过渡的环节。

朋友阿乐就是一个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

他说要开淘宝店,3个月后,我问他店铺开得如何,他说:“别提了,我买了一个开店铺的学习班后,才发现开网店这么麻烦,还得装修店铺,自己拍摄商品,处理商品图片。商品上架后还要花钱开直通车,否则店铺没有流量……一个人实在搞不过来。”

我说为什么不能一项项慢慢完善,阿乐说:“那不行,店铺不装修好,商铺图片不好看,怎么吸引客户点进来下单?”

阿乐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他这种想法就是一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思想。一定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好,才能正式开店,只要某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那么店铺就没法开起来。

阿乐这种要求零失误、零瑕疵的完美思想,就是限制他行动的关键障碍,也是导致他开店失败的主要原因。

说实话这种思想对于职场人很不利的,工作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的突发事件,总是等到所有环节都准备好了才去做,这样会失去很多发展机会的。

第二、习得性无助:被曾经失败的经历影响,害怕重蹈覆辙而裹足不前

人们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的事情在工作上经常发生,就像开篇提到的小露,由于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以总是选择逃避。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就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习惯性地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消极行为。

心理学家塞利曾对此做过一个实验:

他将一只狗关在铁笼里,当蜂音器一响,就对狗施加电击,狗在笼子里无法逃避,疯狂哀叫和狂奔。

多次试验后,主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但不狂奔。后来他将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走,在蜂音器还未响前就倒地哀叫。狗本可以逃脱的,却绝望地等待痛苦。

狗狗之所以会这样,就是由于长期的电击,导致它心态发生变化,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

职场上那些遭遇多次失败的人,就是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态。因为每失败一次,就会强化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他们害怕再次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和代价,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自己新挑战或者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以此换来身心的安全感。

习得性无助

03

摆脱“职场天花板”的三个对策

第一:允许犯错,运用“鲁莽定律”突破零跨越,找到捅破天花板的“竹竿”

脱不花说: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很多人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为了避免出错和失败,总想把计划做到周密,这样反而会因为过度纠结,形成行动的拖延。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在周密计划后,都能顺利完成,很多事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在无数次试错后得以实现的。

脱不花和罗振宇

要想将事情办好,首先就要克服做事畏首畏尾的状态,运用“鲁莽定律”突破行动上的零跨越,让自己一步步获得成长。

鲁莽定律,是由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提出,指的是事情先做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可从“尝试-反馈-修正和推进”三个步骤来达成:

(1)尝试

试着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允许自己犯错,不要太纠结犹豫,先行动起来。

(2)反馈

从事情的进展中,收集反馈信息:进展速度如何、受到怎样的阻碍等等。

(3)修正和推进

对过程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找到解决办法进一步推进事情的完成。

下面以“杜拉拉装修办公室”的例子,来解释这一方法:

杜拉拉刚入职不久,公司准备重新装修办公室。由于人手不足、预算太低,没人愿意接下装修这个烂摊子,却被杜拉拉接了下来了。(尝试)

在搬办公室时,大多部门都积极配合,唯独销售部的人员不愿动手打包自己的东西。(反馈)

后来,经过杜拉拉的沟通和协调,解决了销售部的冲突,最后顺利完成整个公司的装修任务。(修正和推进)

面对不太熟悉的事情,可以像杜拉拉这样先尝试着做,在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与其在思想上做到周密计划,不如在行动上突破零跨越,毕竟事情的成功是靠做出来的,而不是靠想出来的。

第二:学习陌生领域的技能,从“舒适区”向“学习区”跨跃,掌握捅破天花板的“力道”

在学习不熟悉领域的知识时,很多人会定下各种大目标,虽然前期学得很认真,但没过多久就放弃了。

之所以难以坚持,是因为很多人直接从一个舒适的区域,跳到一个让自己倍感压力的恐慌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人会感觉不安全、不舒服,所以想要逃离和放弃。

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认知世界的“三圈理论”,它分为三个区域,即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 舒适区:该区域的事情,是我们最熟悉,做起来得心应手,继续做下去,会越来越熟练,但是进步缓慢,不会有突破。

  • 学习区:该区域涉及的领域,新颖且能锻炼人,我们很少涉足,但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学会,不会太难。

  • 恐慌区:此区域的事情,会让人感到恐惧、不堪重负,在短时间难以快速学会。

认知世界的“三圈理论”

想要真正成长,固然不能待在舒适区不断重复,也不能直接从舒适区跳跃到恐慌区,而是应该进入学习区,学习过去甚少涉足的领域。

如何快速进入学习区,培养新的技能呢?有以下3个步骤:

(1)确立标杆

面对一个新领域时,首先要思考应该储备哪些内容,可以选定一个学习的对象(人或物),研究这个对象是如何做到的。比如想学习写作,可以选择写作大咖粥左罗,作为学习的对象。

(2)模仿借鉴

对照学习对象,模仿其步骤和方法,逐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比如粥左罗写了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学会写作》,我们可通过研究书里的方法来一遍遍练习。

(3)复制创新

当步骤和方法都学会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输出,自己操作一遍,然后对比学习对象的作品,找出差异化并修改。如此反复,当自己完全掌握后,便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突破创新。比如学会了粥左罗的写作技巧后,可以在内容中融入自己的风格,打造个人IP。

下面再来说一个富兰克林的例子,富兰克林是美国18世纪开国三杰之一,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学,却成了著名的作家。

当时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买了一本杂志《观察家》(确立标杆),反复研读和推敲里面的几篇文章,然后他不看杂志自己写(模仿借鉴),写完后再跟原文对比,修正存在的差距。这样不断训练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这些积累,为他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复制创新)。

一个人想要有所突破,离不开学习,就像富兰克林这样,虽然只上过2年学,但是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拓宽了自己的能力边界。

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去学习陌生领域的技能,这样就能获得更多实现个人成长的可能性。

第三:利用“正反馈回路”,加强正向的自我暗示,激励行动的持续性,不因捅破天花板造成“内伤”

要想让学习行动持续进行下去,只靠意志力是不现实的,即便刚开始在意志力的驱动下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懈怠、动力不足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反馈和奖励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了,这里建议大家运用“正反馈回路”方法,来强化行动持续进行。

正反馈回路是系统动力学的概念,指的是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能增强输出的活动。它的作用是让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

在职场上,公司利用“正反馈回路”来奖励员工的形式特别常见,比如工作表现优秀,对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员工,公司会给予其升职加薪的奖赏。员工在获得奖赏后,工作的状态得到强化,做起事情来也会越来越有动力。

正反馈回路

归根到底,正反馈回路就是用“奖赏”的方式来暗示人们,做这件事情能带来直接的好处,只要一直做,好处就会出现,好处的出现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持续去做。

接下来,分享“正反馈回路”的具体方法给大家:

(1)奖赏要合理

根据行动的难易程度来制定奖赏,也就是合理地奖赏,不能说今天加了1小时班做方案,就给自己奖励一次国内旅游,这种奖赏就过头了。

而应该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自己能承受的奖赏范围内,给予奖赏。

比如《精英律师》的何塞给予自己的奖赏就很合理:当他被晋升为高级合伙人时,他给自己买了一块手表作为奖励。

首先他实现了成为高级合伙人这个目标,意味着任务已完成。另外,手表的费用在他的经济状况能承受范围内,所以此奖赏是合理的。

(2)分阶段奖赏

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也就是需要我们长期“作战”,如果在整个任务完成后才给予奖赏,时间线太长,即便有正向反馈,它对行为的影响作业也不会很大。

所以,可以分阶段来设置奖赏,根据时间和任务完成情况来奖赏。

比如学习PPT技能,短期的学习不能很明显地体现进度的效果,那么可以设定半个月为时间周期,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

再比如当月签下了1个销售单(即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奖励自己在城市周边旅行一次。

每个人的目标和任务不同,经济能力也不同,因此可根据个人情况,来设置符合自身情况的奖励机制。

职场天花板

04

结语

约翰·菲斯特说:

“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在高压、快节奏的职场里,人若总想万事俱备后,才去接受新的工作挑战,这样很有可能会将晋升机会拱手让人,自己得不到发展,从而陷入“职场天花板”境况。

想要捅破“职场天花板”,我们应该思想上做出改变,努力克服“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和“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再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提升个人价值,摆脱职场瓶颈:

第一:允许犯错,运用“鲁莽定律”突破零跨越,找到捅破天花板的“竹竿”

第二:学习陌生领域的技能,从“舒适区”向“学习区”跨跃,掌握捅破天花板的“力道”

第三:利用“正反馈回路”,加强正向的自我暗示,激励行动的持续性,不因捅破天花板造成“内伤”

关注大脑帮(Brainlearning),与你共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