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2-2008)

1.范围

GB/T 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头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本部分适用于头针技术操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21709的本部分。

2.1 头针(Scalp Acupuncture)

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治疗方法,又称头皮针。

2.2 平刺法(Transverse Needling)

进针时,针体和头皮穴线皮肤呈15°角左右刺入的刺法,又称沿皮刺或横刺法。

3.操作步骤与要求

3.1 施术前准备

3.1.1 针具选择

应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毫针。应选择针身光滑、无锈蚀和折痕、针柄牢固、针尖锐利、无倒钩的针具。

3.1.2 穴线选择

应根据疾病选用不同的头针穴线治疗,头针穴线定位、主治参见附录A。

3.1.3 体位选择

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3.1.4 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1.5 消毒

3.1.5.1 针具消毒

应选择高压消毒法。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3.1.5.2 部位消毒

应选用75%乙醇的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擦拭。

3.1.5.3 术者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消毒棉球擦拭。

3.2 施术方法

3.2.1 进针角度

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呈30°角左右进针,然后平刺进入穴线内。

3.2.2 快速进针

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的穴线刺入不同的深度。

3.2.3 进针深度

进针深度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而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左右为宜。

3.2.4 行针

3.2.4.1 捻转

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术者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固定。(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食指第一、二节呈半屈曲状,用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持住针柄,然后食指掌指关节做伸屈运动,使针体快速旋转,要求捻转频率在200次/分钟左右,持续2~3分钟。

3.2.4.2 提插

手持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向内推进3cm左右,保持针体平卧,用拇、食指紧捏针柄进行提插,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如此反复操作,持续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而定。

3.2.4.3 弹拨针柄

在头针留针期间,可用手指弹拨针柄,用力宜适度,速度不宜过快。一般用于不宜过强刺激的患者。

3.2.5 留针

3.2.5.1 静留针

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一般情况下,头针的留针时间宜在15~30分钟。如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2小时以上。

3.2.5.2 动留针

在留针期间,间歇重复施行相应手法,以加强刺激,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留针时间宜在15~30分钟内,间歇行针2~3次,每次2分钟左右。

3.2.6 出针

先缓慢出针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拔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3.2.7 施术异常情况的处理

头针施术过程或施术后,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或血肿时,附录B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

4.注意事项

4.1留针应注意安全,针体应稍露出头皮,不宜碰触留置在头皮下的毫针,以免折针、弯针。如局部不适,可稍稍退出0.1~0.2寸。对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而需要长期留针者,应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

4.2 对精神紧张、过饱、过饥者应慎用,不宜采取强刺激手法。

4.3 头发较密部位常易遗忘所刺入的毫针,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4.4 头针长时间留针,并不影响肢体活动,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配合运动,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5.禁忌

5.1 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

5.2 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有严重感染、溃疡、瘢痕者。

5.3 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者。

5.4 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而引起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A.1 头针穴名

A.1.1 MS 1 Ezhongxian额中线

Middle Line of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Shenting(DU24)straight downward along the meridian.

A.1.2 MS 2 Epangxian Ⅰ 额旁1线

Line1 Lateral to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Meichong(BL3)straight downward along the meridian.

A.1.3 MS 3 Epangxian Ⅱ 额旁2线

Line 2 Lateral to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Toulinqi(GB15)straight downward along the meridian.

A.1.4 MS 4 Epangxian Ⅲ 额旁3线

Line 3 Lateral to Forehead,1 cun long from the point 075 cun medial to Touwei(ST8)straight downward.

A.1.5 MS 5 Dingzhongxian顶中线

Middle Line of Vertex,from Baihui(DU20)to Qianding(DU21)along the midline of head.

A.1.6 MS 6 DingnieQianxiexian顶颞前斜线

nterior Oblique Line of Vertex-Temporal,from Qianding(DU21)obliquely to Xuanli(GB6).

A.1.7 MS 7 DingnieHouxiexian顶颞后斜线

Posterior Oblique Line of Vertex-Temporal,from Baihui(DU20)obliquely to Qubin(GB7).

A.1.8 MS 8 Dingpangxian Ⅰ 顶旁1线

Line 1 Lateral to Vertex,15 cun long lateral to middleline of vertex,15 cun long from Chengguang(BL6)backward along the meridian.

A.1.9 MS 9 Dingpangxian Ⅱ 顶旁2线

Line 2 Lateral to Vertex,225 cun 1ateral to middle line of vertex,15 cun long from Zhengying(GB17)backward along the meridian.

A.1.10 MS 10 Nieqianxian颞前线

Anterior Temporal Line,from Hanyan(GB4)to Xuanli(GB6).

A.1.11 MS 11 Niehouxian颞后线

Posterior Temporal Line,from Shuaigu(GB8)to Qubin(GB7).

A.1.12 MS 12 ZhenshangZhengzhongxian枕上正中线

Upper-Middle Line of Occiput,from Qiangjian(DU18)to Naohu(DU17).

A.1.13 MS 13 ZhenshangPangxian枕上旁线

Upper-Lateral Line of occiput,05 cun latera land parallel to Upper- Middle Line of Occiput.

A.1.14 MS 14 ZhenxiaPangxian枕下旁线

Lower-Lateral Line of Occiput,2 cun long from Yuzhen(BL9)straight downward.

A.2 定位与主治

A.2.1 额区(参见图A.1)

图A.1 头正面头针穴线图示

A.2.1.1 额中线

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DU24)向下针1寸,属督脉。

主治: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痫、鼻病等。

A.2.1.2 额旁1线

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BL3)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症。

A.2.1.3 额旁2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GB15)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症。

A.2.1.4 额旁3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ST8)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症。

A.2.2 顶区(参见图A.2)

图A.2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

A.2.2.1 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DU20)向前1.5寸至前顶穴(DU21),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A.2.2.2 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从前顶穴(DU21)至悬厘穴(GB6)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A.2.2.3 顶颞后斜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从百会穴(DU20)至曲鬓穴(GB7)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医',学习中医知识)

A.2.2.4 顶旁1线

定位: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1.5寸的两条平行线,自承光穴(BL6)起向后针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A.2.2.5 顶旁2线

定位:在头顶部,顶旁1线的外侧,两线相距0.75寸,距正中线2.25寸,自正营穴(GB17)起沿经线向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A.2.3 颞区(参见图A.3、图A.4)

图A.3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一)

图A.4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二)

A.2.3.1 颞前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前发际处颔厌穴(GB4)到悬厘穴(GB7),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

A.2.3.2 颞后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上方,耳尖直上,自率谷穴(GB8)到曲鬓穴(GB7),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

A.2.4 枕区(参见图A.5)

图A.5 头后面头针穴线图示

A.2.4.1 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DU18)至脑户穴(DU17),属督脉。

主治:眼病。

A.2.4.2 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A.2.4.3 枕下旁线

定位: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L9)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