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回忆录| 我的小学以及我的糗事
我的记忆,差不多是从五岁半开始的。
那是1989年下半年,父母带我走进石屏学校。等我识字后,才知道这是乡里的中心小学。再大一点,就听邻居们说,它本来是我们蒋氏的听彝家塾,建于前清光绪四年。并非只有蒋家的孩子才能入学,不过是最初由蒋家几户筹款兴办。至于听彝是何意,至今也不知道。反正是有深意,有历史,显文化。可并没有直接以村庄命名来得通俗易懂。
走过校门,正对面是一层礼堂,其后有水泥操场。各有两个水泥制的篮球架。
最右是教师宿舍,二层楼。往左,是一栋教学楼。其后墙下,为一条水沟。一米宽,有泥,水不深。后来看到,高年级的同学趁着搞卫生,在里面摸泥鳅。极为欢乐。
最左边,也是一栋二层楼。我的教室,就在这栋楼与礼堂相交处。
上学第一天,在礼堂开完会后,我们便被安排到了这间教室。
现在想想,我们其实是在危楼上课。
二楼的楼板,是木制的。板与板之间,镶得并不紧密,能看到一条条半厘米宽的缝隙。上面同学一跑,我们教室里,便直掉灰尘。
幼儿班的事,能想起来的并不多。
一是发的书,不知被哪个小朋友拿了。
二是学了一首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若干年后,才能把诗题《画》与内容,联系起来。
三是女班主任,姓谭,微胖。
四是靠后门处,有个小柜子,放着我们的水杯。塑料的,褐色。
五是有一次,几个同学在教室外,跟谭教师聊着天。她指着我右眼左下角一颗痣笑问,怎么长在这里呀。
我来了一句,流泪痣。
他们都大笑,回家一讲,被骂得够呛。
那日聊天,我们站的地方,是一个水泥小花池。四边形,或者六角形,内径没有两尺,里面栽着一栋树,白玉兰。
大概是第二年夏天,学校便建新楼,拆土砖房,建红砖房。村里很多人都在工地做事。父亲去挑砖,不过并非帮工,而是把无用土砖挑回家,建围墙。犹记得土砖泥灰直往下掉,父亲却一点也不怕的样子。
十几二十年后,流行一句话,世上本无垃圾,只是没有用对地方。
新房很快就建成了。学校变为一个大四合院。中间是操场,校门一侧及左面,是教室。右边仍是宿舍,对面仍是礼堂。
花池建了很多。底下铺石,敲得碎碎的基土,都是我们挑进去的。
栽了一些新树,桂花、雪松。都跟我们差不多高。
家离学校近,父母在农贸市场做蔬菜生意,我跟他们一起,每天天还没亮就吃完饭了。后来有老师讲,干脆把校门的钥匙给你吧,反正,你是来得最早的……
学习上也没什么压力,每年不是当班长,就是副班长,或者学习委员。
新学年上几天课后,母亲总问,今年当的什么呀?
如果是正班长,我就站得笔直,如果是画的,我就斜着身子……
替换高清大图
母亲总是哈哈大笑。小学时光,无忧无虑。
只哭过一次。
四年级时,妹妹也读书了,我把她送进教室。就回自己班上去了。
没几分钟,她班主任跑上楼来,说快下来吧,你妹妹在哭呢。
跑下楼,却见妹妹坐在教室前门口哇哇大哭,说我不要读书,我要回去……
我说妹妹,你现在是要读书了呀。去上课吧。
我就不……就不……
我被整得没办法了,只好也哭。
于是两兄妹哭成一团,老师同学都不知所措。
估计这是建校百余年来,首发的奇景吧。
如今,一个在学校当老师的亲戚来串门,还常会说起这事。旁人一阵乐不可支。
糗事也有。
或在二三年级的六一,学校在礼堂后的操场举行游艺会。操场里坐满了同学,操场右侧的小土坡顶,站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
我的节目,是讲故事。讲的什么呢?现在忘了……
但有件事,不会忘——
那就是,故事讲了没几句,我就卡住了。不记得后面要讲什么。
主持人在后面细声说,你再想想,再想想……
我去一直卡了壳。
还是坐在后面的校长见多识广,告诉我,那你就说,我的故事讲完了……
这个丑,又在村里流传十几年。有人见了我,就说,你小时候好聪明啊,忘了也会转变……既然说我聪明,我就不好意思告诉他们,是校长想的主意了。
……
一年,玉兰花开了,雪松长了。
又一年,玉兰花又开了,雪松长得更高了……
四年级前,都在一楼。到了五年级,终于上二楼了。下课后,护栏边站着一排同学,神聊海吹,护栏外,白玉兰树和雪松,高度都与护栏平行了。
到底是树长得快啊。
如今再去学校,有些树还在。树干粗过我的大腿。一年又一年,白玉兰开着大朵的白花,衬着大片的绿叶,十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