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九、七十

6月25日

六九: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七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六九条的发汗发太多的,一定是麻黄汤,麻黄汤把胸腔的水都发汗发掉了,并使肚脐下面,下焦的水往上冲,冲上来的力量太大的时候,病人就感觉到心下悸,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难过想压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着就比较舒服。

六九条和七十条,这两条都是发汗以后,但是发汗的力量不一样,六九条是麻黄汤发汗以后,胸阳没了,所以感觉到心下悸,七十条是桂枝汤发汗发太多,肠胃的津液没了,水不够,肚脐的地方就开始跳,就准备发奔豚了。

中医的心下悸,并不是临床上看到的心脏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动,因为天阳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这时候「桂枝甘草汤」。

诸位要有一个概念,肚脐中间属脾,肚脐上方属肾,肚脐以下属心,肚脐左边属肝,肚脐右边属肺。(公众号医经:可以以自己的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想象一下,和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向是一致的。)

举例来说,如果肚脐上方有动悸,就要从肾脏下手去治疗;其它依此类推。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桂枝如果四钱,甘草就用二钱,桂枝是甘草的两倍,因为发汗发太过了,甘草到胃里面去,把胃的津液补足,为什么只用桂枝不用白芍?为什么会动悸?平常喝水下去的时候,胃很热,水到胃里面的时候是气化上来的,是成蒸气不是水,今水停在「中脘」这里,桂枝很热。

桂枝下去会蒸发水往上走,还有,心脏的外膜,有很多神经血脉在纵膈膜、横膈膜,在血管里面的是「血」,在神经淋巴系统的是「水」,桂枝下去让心脏喷射的力量很强,把停在心下的「水」很快的就气化了。

会动悸就是因为原本应该是「水气」上来就好了,结果是「水」上来,这个水是冷水,所以会动悸,这时候桂枝甘草下去,马上就把水气化。打到四肢上去,症状就会去掉。

这和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悸很像,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有水气一定有咳喘,今这汤剂没有咳症。所以桂枝甘草汤是心下动悸的时候用的,因为发阳发太多了是阳虚,所以阳虚产生的心悸就是桂枝甘草汤。

桂枝可以降冲逆,所以这里会重用桂枝。后面会用到桂枝加桂汤,也是利用桂枝降冲逆的效果。

桂枝和甘草如果再加上了茯苓和大枣就是更进一层了,汗透发的时候,把肠胃津液都发出去了,下焦的水又往上冲。结果就是「脐下悸」,奔豚的力量很强,都是水的问题,水在下焦的时候,要靠茯苓把水排出去,再靠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所以七十条是桂枝汤吃太多了。

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大部份是下焦有停饮的人,水气比较重停在下焦的人才会有。

六十九条的情形,会发生在如果吃麻黄汤太过,把肺中的津液伤到,就会产生心下悸;而七十条的情形,会发生在如果吃桂枝汤太过,把肠胃的津液伤到了,就会有脐下悸的现象。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桂枝三两去皮;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甘澜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来用,实际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为什么用甘澜水?因为取水的性,最轻飘飘的在上面的水,因为怕桂枝下去的时候,病人会再发汗,因为汗发太过了,希望这津液刚好发在皮肤表面上,不要再发出去了。

本文由公众号医经整理,版权归倪海厦老师。转载是为了传播中医文化,不会用于营利!

——完——

(0)

相关推荐

  • 经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肚脐后动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文]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掰)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霍乱

    [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 ...

  • 松土神器:茯苓

    (本文为学习体会,非学术文章) 茯苓何者? 茯者,伏也. 苓者,铃也. 这是一个象形词,意思是埋伏在土下像铃状的草本.古代可能还不知道茯苓是一种菌类,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植物.它其实就是长在松树根下的一 ...

  • 经方:桂枝甘草汤(阵发性心悸)

    桂枝甘草汤 [原文]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

  • ​十、伤寒汗出而渴者(此处之口渴,不是阳明里证的口渴,是水气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原文73

    ​十.伤寒汗出而渴者(此处之口渴,不是阳明里证的口渴,是水气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原文73 [郑论] 按汗出而渴,是太阳寒水从毛窍而出,不能滋润肠胃,故 ...

  • 经方: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

    茯苓甘草汤 [原文]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 ...

  • 太阳病篇水液排泄异常背后的逻辑(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出,是桂枝汤证.桂枝汤证时,脾胃间荣气及津液被调动至肌表,荣气透出脉管则为卫气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八

    六八: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这条是讲发汗以后的辨症,如果病人已经发汗了,为什么不能再给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九

    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以后,病人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就是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八

    6月24日 六八: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这条是讲发汗以后的辨症,如果病人已经发汗了,为什么不能再给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七

    6月23日 六七: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照理说伤寒的时候,因为寒束在表上,所以身体会痛,发了汗身体还在痛为什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六五

    6月21日 六五: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攻下了以后,里面阴就虚掉了,然后又复发汗,阳也虚掉了,如果病人有振寒的现象,发冷.手脚冰冷的现象,这时候摸病人的脉,可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