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专栏】我的民师情结 / 作者:孙银亮
我的民师情结
作者:孙银亮
一九八八年,那年我十四岁,还不谙世事的我在父亲的 陪护下走进了民权师范的大门,开始了一生难忘的三年师范求学生活。每每想起当年的一些生活片段,心里总是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复。
那时,在学校就餐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几个同学结伴就餐,我们称之为“饭友”。饭友的饭票要集中到一块儿,吃饭时打上一份菜,团团围起来,餐厅里没有桌凳,大家就蹲在地上,甚至都不用筷子和勺子,拧下一小块儿馍捞着菜吃,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饭后,几个人轮流刷碗。我的饭友是柘城的杜登生和睢县的魏传魁,当年,我的饭量很大,是全班出了名的。有一次,我们班的班长常保刚和我比饭量,二两的馒头,我一口气吃了八个。真的很感谢我的饭友,他们一直照顾我、包容我,从来没有斤斤计较。
有时,饭票不够用,等不到下月就没有了,断炊的日子不好熬,那次,我们几个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身上的钱也花完了,那时还不是双休日,周六上午上课,周末只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来不及回家取钱,正在我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的时候,恰巧遇到了我的老乡,八七级的师姐袁东艳,她慷慨相助,拿出饭票给了我,我和我的饭友才没有饿肚子,我至今难忘。
师范第二年,学校修主路,这条路从大门口一直通到最东面的操场,大路两旁的都是一搂粗的大桐树,拔树的任务就分给了我们八八级各班,我们来到分包任务的现场,马上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
年轻的我们干劲十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几个个大体壮的同学开始刨坑,刚刨没几下,其他同学早已按捺不住,拉起拴在树上的胳膊粗的大綆绳开始拽起来,全班四十六位同学齐上阵,口号声震耳欲聋,不知道那时的我们有多大的力量,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小马乍惊嫌路窄,硬生生地把大树拉到了,我们欢呼着、奔跑着,幸福的成功感油然而生。
转眼间,我们快毕业了,大家互写留言本,句句肺腑之言,寄托着浓浓的友情,那时间没有手机,连电话也很少,只有留下祝福思念的话语和各自的通讯地址。分别的时刻到了,伴随着学校大喇叭传来的“让我在看你一眼”的歌声,泪水滑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一时间,校园内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惜别,真诚地互道珍重,三年的友情怎舍得割舍,千言万语难以表达,语音此时显得苍白无力,平时爱欢声笑语的同学们就这样默默地站着,任凭泪水肆流。汽车来了,你,我,他无奈地挪到了脚步,一步三回头地向汽车走去,坐在车上,泪水又一次模糊了眼睛。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校友史恪仁的大作《难忘民师生活》,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无奈手中笨笔难以写出万分之一,但那一份浓浓的民师情结永留心间。
作者简介:孙银亮,河南商丘柘城人,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先后进修于商丘教育学院,信阳师院,并获得专科和本科学历。喜欢听评书、有声小说,爱好读书.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教育界的“彭宇案”?: 北京某大学教授课堂批评学生玩手机, 被学生诬告宣扬“精日言论”受学校行政记过处分!
安徽省教师招考遇冷:当没人愿意去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深圳交警部门用“隆重表扬”强力回击吹毛求疵者:教育部门,你能如此霸气回应吗?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