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什么时候,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这么脆弱?

最近引发网友热议的文章里面,有段话:

“在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只能是同事。”

你是否曾突然想起某个人,但取得联系之后却发现一切早已和过去不同?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这样的感情。走着走着,就远了。说着说着,就散了。看着看着,就淡了。

好朋友间是怎么变淡的?

  • 莎士比亚说过:“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你有伤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着,他也难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难,他都心甘情愿和你分担。”

  • 西塞罗更加直接,他说:“朋友是另一个自己。”

这种“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关系,无疑是很多人在友谊中追求的。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有些朋友原本关系不错,但是由于读书或工作,去了不同的地方,许久没有联系,直到两人再见面,想像过去一样聊天,才发现旧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成长”,这里所说的成长是广义的,并不分好坏,只是每个人都跟随着自己的方向向前走。

在同一条路上,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面对前方一个个的分岔路口,不是所有人的选择都一样。有些人就此走上不同的路,从此再也不相交,有些人虽然选择了其他的路,走了一段却发现,在前方又与原先同行的人相聚。

我认识的一个人璐璐,她感觉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远了,她总是不太愿意和她们接触了,对于这样的感觉,璐璐有些恐慌,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问题了。她一年前走上个人成长的路,看了很多心灵方面的书,上了许多的课。

我问她:“你以前的这些朋友都过得怎么样?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什么样子的?”

她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她们都过得不太好,一般给我打电话,都是不断地抱怨。一开始我还听,后来因为我上了这些课程,知道了很多的方法,就分享给她们,但是她们完全不愿意听,就是不断抱怨,拿我当垃圾桶。”

璐璐所经历的,就是与旧时的朋友走上了不同的“成长方向”。璐璐选择了内省,她的朋友选择了被同情。这样的友谊,就像是两个人曾经手拉手走在一条路上,当他们走上了分岔路时,还拉着彼此不愿意放手。

璐璐费尽力气想要将朋友们拽到自己的路上,朋友们也希望璐璐跟着她们走。在这样的拉扯中,一定双方都十分疲惫。

这种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人生说到头就是关于选择的,既然我们都选择了自己希望走在哪条路上,那就不再强求,而是彼此祝福。

或许当我们走着走着,有一天,两个人的道路还会相交。

朋友间的交往“雷区”是什么?

璐璐还踩中了一个朋友关系的雷区,这其实也是任何关系的雷区,那就是“优越感与修理者模式”。

她感到“我比你好,我比你懂得多”,在朋友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指出对方的问题,向对方提意见。为什么这会是雷区呢?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人们寻求友谊,是寻求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为了体会那种“我正确、我好”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总是否定你,认为你这里做的不够好,那里应该改变,你自然会不再向她寻求共鸣与安慰。

人们主动为别人提出建议,通常出于以下三点因素:

1、想要帮忙,出于好心,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2、想要证明自己有价值、有用,可以帮助别人,改变别人;

3、想要展示自己的优越感,表明自己更加智慧、懂得更多、过得更好。

我们作为“局外人”,有时候可以帮助朋友看到盲点,找到问题的症结,让事情发展得更顺利。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朋友愿意真的看清真相,改变局面。

很多人常常不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抱怨,但是不论你向她提什么样的建议她都能找到理由说行不通呢?因为通常不断抱怨的人,并不真的希望得到改变。

她通过抱怨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关注、同情和操控,即使她嘴上说希望局面有所变化,但是由于她从过去行为中所得到的好处,她也不会真的去改,因为她不愿意冒险失去就行为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等到朋友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再告诉她们你的想法和建议。或者,试探性地提出意见,看看她们的反应。

  • 有一些人是愿意听从意见和反思的,她们会向你反馈你的意见很有帮助,并且感谢你。

  • 也有一些人,刚刚听到你的建议,就开始不断地否定,或者变得焦躁和愤怒,那么就不要再说下去了。

因为,尊重一个人自己的选择,比你一味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她,更让她感到被爱。

任何关系,

最重要的是付出与回报的平衡

其实,任何关系的维系,最重要的都是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就同我们去购物,感到自己在某个商家付出的金钱经常无法与获得的商品质量匹配时,就不会再去那个商家买东西一样,当朋友之中的一方感到付出与回报失衡的时候,感情也会破裂。

闺蜜Ella告诉我,她曾有一个很谈得来的朋友,那时她工作了,朋友在读研,家境又不好,靠奖学金生活,所以Ella就很自然地多付一些钱。两人如果出去吃饭,通常都是Ella出钱。

后来Ella发现朋友完全没有付钱的意识,这让她越来越不舒服,但是她又不想失去这份友谊,于是她想,那不一起吃饭不就行了吗?也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有一次逛街,她故意说自己有事,在吃饭前提前离开了,没想到朋友问她:“你能借我50块钱吃饭吗?我今天没带钱。”她顿时感到心灰意冷,把钱给了朋友,从此再也没有和她一起出去过。

我们有时候会这样,如果有人对我们好,我们就当做理所当然。很多人内心的独白是:“因为你爱我,所以你应该给我。因为你一直都在这样给我,所以说明这对你来说轻而易举。既然这么容易,如果你有一天不再这样做了,那我自然会很生气。”

但正是这样的心理,会毁掉一段感情。如果我们只想着索取,而不去看看我们给予对方的是否等值,关系一定会失衡,因而无法长久。

如果我们只是付出,意味着对方总是在接受。我们付出得太多,就会剥夺对方付出的机会和权力,对方因此感到内疚,当这种内疚感上升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就会希望结束这段关系。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这段关系中,我是什么样子?我喜欢这样的自己吗?我喜欢自己这样的状态吗?”

我们喜欢某个人,其实是由于和这个人在一起时,我们自己的样子。

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的样子,比如不喜欢自己不够聪明、总是索取而没有机会付出,这段关系一定无法长久。

同时,如果我们也可以时时核查,我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让我的朋友们更加喜欢他们自己?我是在给他们赋能还是在削弱他们、看轻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能够在给予(付出)和接受(回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愿我们能够一同成长,共同做喜欢的自己。

作者 | 黄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