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补得好,血管也能更健康!秋冬阳气易散,中医有4法升阳【一点资讯】
中医的观点里,一直都有所谓“升阳固本”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的类似言论。足以见得,阳气就好比是身体健康运行的基础,如果缺少,患得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养生爱好者们,平日里滋补阳气,固本培元,非常重要。
虽然在中医的认知里,补充阳气是养生的重要一环,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阳气仍然是“只见其形而不解其神”,对于阳气的具体作用,无非局限于保持身体温度,强身健体一类的模糊概念。其实不然,阳气的最主要功能,其实和我们的血液,血气息息相关,“盈血气,养血管”自然都不在话下。
阳气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说阳气能够,“盈血气,养血管”?
阳气的主要功能,除了大众所熟知的保温,驱寒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机理,那就是“承载血气”。
何谓“承载血气”。相信对中医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血液,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血气,多由心脏泵出,通过肝脏储藏,扩散到身体四周,滋养各类组织和器官。
而在血气扩散过程中,单凭自身的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效率扩散的目的。因此,就好比我们去远地方需要借助交通工具一样。阳气就是血气的“交通工具”,阳气愈发充足,这个“交通工具”的马力也就越足,血气自然扩散得也更充分,整个人的健康状态和精神面目自然也就更好。
而阳气在帮助血气扩散期间,血气分散的充分,全面,身体整个血气的品质自然也就充盈。身体血液流通顺畅无比,血管所受到的压迫和磨损也能减少,血管健康度也能有所保证。所以说,阳气补充得好,自然“盈血气,养血管”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在《五禽戏》中,名中医华佗也有过类似的观点:“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意思就是阳气为身体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精血津液生成,都要依靠阳气来给它“划开”,得以充分运用。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
由此可见,阳气不仅对于驱寒保暖,固本培元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就血管和血气的滋养而言,同样离不开充足的阳气。但现如今已入深秋,天气寒凉,外界寒气入侵与身体阳气相互抵消,想要有意识地帮助身体阳气蓄积,相比于春夏之际也困难许多。
就秋冬而言,如何给身体找补阳气?中医推荐升阳3法
秋冬补阳第一法:穴灸养阳
在秋冬之际,如果想要通过例如晒太阳,户外运动等方式养阳,外界寒气充盈,寒气入体反而容易造成阳损,《内经》也有所谓:“春夏补阳,秋冬补阴”的说法。因此,秋冬升阳的方法就不能拘泥于一些传统的运动,晒太阳,多喝热水之类的方法。要辟开新的途径。
而中医传统的穴位艾灸,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升阳的首要目标,就是将身体穴道经脉之处的寒气郁结清除,自然就能够起到滋养阳气的效果。而艾灸之法,恰恰就是通过外界高温点化的方式,清除郁结寒气,以达到升阳目的。例如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等,都是艾灸的合适位置。但要注意,如果经常疲劳,肠胃消化不良者,以及对艾灸过敏者慎用。
秋冬补养第二法:饮食调节
阳气不足者,中医一般谓之为阳虚,阳虚在补阳的同时,大抵需要通补气血,通过气血滋养阳气,继而达到互补的效果。
因此,例如常见的补气食材,黄豆,莲子,山药,鸡肉,淡水鱼类等等,都可以作为阳气滋补的选择目标。
而偏向于补血的龙眼,花生,猪肝,枸杞等,也可以作为互补食材相辅食用,血气润阳,阳气生血,自然养生的效果也能够事半功倍。
顺带一提,大家印象中对阳气和血气补充极好的大枣,虽然可以选择,但最好不要多吃。红枣虽然补血养气,但食性过淤,吃得越多,效果越差,如果将脾胃淤堵,反而容易造成阳气血气溢散的结果。因此大枣适当吃些即可,最好蒸煮着食用,降低肠胃的负担。
秋冬补阳第三法:经常泡脚
不要小看泡脚这一步骤,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里,养成坚持泡脚的习惯,也是升阳的一大重要手段。
为什么这么说?在中医的观点里,脚是身体所有器官经脉的映射,任何器官的经络的出口,都在足部。换句话说,如果能让足部感觉到温热,这些暖流传递到身体各处,对于升阳自然也有所帮助。
因此,大家想在秋冬之际升阳,每天养成泡脚的习惯,自然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每次泡脚的水不要超过脚踝,每天泡脚在30分钟左右,水温在38到43度最佳,养生效果最好,希望能够给予各位一定的参考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运用上述补阳,升阳方法时,也切不可忘记阴阳平衡的原因,升阳也不能忘记滋阴,多多喝水,补充水果蔬菜等利水食材,同样也很有必要,如果阳气权衡过多,上火,溃疡等症状也容易显现,还望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