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三个字,才算读懂了《心经》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心经》仅有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佛陀二十二年所说般若部的核心,亦是整个佛法的精华。

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

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了,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第一个字:“观”

观,有观照观察的意思。 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

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对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

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

能观是智,所观是境。 能观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与识,意根指的是四种心中的“肉团心”。

现代科学是把意识的功能归结于大脑,佛教的讲法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

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的一些差别。

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为什么叫界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

比如说我们要喝水,水属色法,为味界,舌是属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 喝水一定是用口来喝,不会用耳朵来喝,这也是有界定的。

意识认识外在的事物的时候,六根与六识各司其职,不会错乱,这叫做界。有界定、界别、界限。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我们都是从众生法开始修。

《心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 怎么样观察到五蕴皆空呢?

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个含义。 空的第二个含义,色法也好,受想行识也好,都有不稳定性。才起一念,马上第二念又跟上来了,不稳定,表现出五蕴的无常性。 第三、色受想行识,是在运动的。五蕴法都是动态的,所以是空。

空的这三个含义,没有先后,是同时的。所以五蕴皆空的空,是正在进行中当体即空。

只有当体即空,你处理问题的时候,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会产生执着。这样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一定不会起烦恼,一定不会有执着,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

所以只有当体即空,我们运用起来才有意义。 我们在正在进行中观察空义,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如果不是在正在进行中来观察空义,那就是马后炮了。

第二个字:“行”

看到了以后,要把看到的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 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达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

“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

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

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

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

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

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就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

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这还只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

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个字:“空”

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

首先,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入手。

唐寅的诗里面有句话:“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想想看,这就是空的一个方面,对空的一种理解。

我们在茶余饭后,读一读类似这样的诗,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开的事情上,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

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你就自然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0)

相关推荐

  • 【禅修养心】“我执”是烦恼的根源

    [禅修养心]"我执"是烦恼的根源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 ...

  • 修行者的五重境界

    対境炼心. <金刚经>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的心, 不是枯木形同死灰, 而应是活泼泼地起动, 只是动起却不着相而已. 就像镜子, 能照见万物,却不被一物所染 ...

  • 断、舍、离,多么狠的三个字

    我爱你,视你如命,可是你却毫不留情的背叛了我,你的心够狠,我的心剧痛,我也想和你一样做个狠人我想做到断舍离. 当我发现你背叛我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写满了无数个恨字,我恨自己无知,恨自己被蒙在鼓里,恨不得 ...

  • 笃学记‖051. 性界受三恒转易

    笃学记|051. 性界受三恒转易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十九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 ...

  • 人到中年的最高境界:1个字

    人到中年, 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还有什么看不透的? 最好的活法,是活在当下: 最高的境界,是放过自己. 其实人到中年, 我们弄明白这个字, 就会活得很好, 那就是:放! 01.有种智慧,叫:放下 人生 ...

  • 金瓶梅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看懂这三句,才算真正看懂了金瓶梅

    文/慕云 <金瓶梅>长久以来都被归到"低俗"文学的行列,被称为"秽书". 之所以被称为"秽书"是因为全书内容有不少秽亵的.不干净 ...

  • 看懂毛姆,我们才算看懂人生

    很少有人读毛姆,不深受触动的. 这爱讲故事的毒舌老头,靠一根笔,戳中无数人内心. 马尔克斯说,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说,现代作家里毛姆对他影响很大. 犀利如张爱玲曾坦诚:"我是毛姆 ...

  • 只有读懂这三个字,才算读懂了《心经》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心经>仅有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佛陀二十二年所说般若部的核心,亦是整个佛法的精华. 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 ...

  • 读懂了这三个字,才算读懂了心经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心经>仅有二百六十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佛陀二十二年所说般若部的核心,亦是整个佛法的精华. 修持<心经>,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 ...

  • 【尼采·哲学】读懂背后这三个内涵,才算读懂尼采

    我们继续分享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的思想,前面我们介绍了尼采哲学思想的由来,以及尼采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的一生,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介绍尼采的哲学思想. 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尼采为什么说上帝死了? 这里其 ...

  • 读了100本书才明白,怎么才算读懂一本书?

    做读书会久了,发现大家对两类问题最感兴趣. 1,读什么,求书单推荐: 2,怎么读,找理解方法: 现在到处都是书单,干什么都有必读书,家里屯了一堆,很少有真正读完的,如果你真想读,一定能找到要读的书,这 ...

  • 《如懿传》中反派阿箬其实最可怜,认清这三点才算看懂电视剧

    <如懿传>9月4日更新到30集,最招人恨的阿箬终于下线,一时间大快人心.不过,阿箬既不是全剧最大反派,也不是最终高潮,<如懿传>节奏很快,看后面的预告得知,阿箬下线不久,比她更 ...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正解,读懂这句话,才算真的读懂庄子

    第29篇 读书杂谈之<庄子> 真正读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才知道庄子看人性的透彻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正解,读懂这句话,才算真的读懂庄子 庄 ...

  • 是渣男还是情圣?第5首《菩萨蛮》,才算读懂了他的心!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 ◆ ◆ 内容来源 | 韦庄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已经说完了四首,从离开故乡的浪子到前蜀的开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