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黄店镇文化礼堂实现一村一品 助推镇域全域旅游

黄店镇文化礼堂实现一村一品      

助推镇域全域旅游

黄店中心小学   刘鑫

自2013年开展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我接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姜驰领导的指派,参与了许多文化礼堂的策划和资料的整理工作,除了黄店镇之外,还有马涧镇的溪源、东叶两村,香溪镇的官塘、官路边两村,永昌街道的邱村,水亭乡的下方泉、西姜两村,兰江街道的上戴、里范两村,横溪的田畈周村,柏社的井头村等等,都各具特色。

现就黄店镇如何做好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做点滴回顾:

一、利用各村的文化资源,打造各村品牌文化

自2013年开展实施文化礼堂建设以来,黄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礼堂建设与发展,在建设文化礼堂初期,就有个总体的设想,如芝堰村重点在驿道文化,上包村重点在廉政文化,三峰殿口村重点在孝道文化,桐山后金村重点在理学文化,三泉村重点在世德文化,王家村重点在养生文化等等。

在建设村村品牌文化的同时,黄店镇党委、政府力求以文化促旅游,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以此来推动镇域旅游的发展。

二、文化礼堂村落品牌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为了搞好黄店镇文化礼堂建设,助推全域旅游,黄店镇党委、政府着力推行古韵风情旅游地建设。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黄店镇党委、政府在把要求建立的各村的村史村情、孝子榜、寿星榜、能人榜、成就榜、文化廊、文化讲堂等等都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力求各村要有自己的品牌,现把黄店镇挖掘的品牌文化逐一作介绍。

(一)芝堰驿道文化挖掘与利用

1、芝堰驿道文化的挖掘

芝堰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传统村落。浙江省风景旅游名胜区。

芝堰古村。这里是如今严婺古道上唯一的驿站。芝堰有“江南小丽江”的美称,家家户户水流穿过。百年老屋里依然住人,“人养老屋,老屋亦养人”。

颇负盛名的“九堂一街”,“九堂”就是盘踞于古道周边的9座厅堂,每座厅堂都有一段别样的故事。孝思堂建于明初,门庭和中庭间的天井里有两棵桂花树,据说是当年朱元璋和马氏夫人在原小祠堂前所植的。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承显堂里,还有专供女子看戏的戏台。

“一街”讲的是村中约500米长的古驿道。每天晚上,芝堰村古驿道里,三两老者闲坐阁楼下,静享穿堂风;村口池塘边的沿街人家,麻将扑克打发时间。

芝堰村始建于南宋,自古就是严婺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周边几十公里山路荒无人烟,芝堰村成了唯一的落脚点。从南宋建村到民国,古驿道繁华了数百年。村口凉亭上有一副楹联:“月邀九堂一街静,村驿南客北货喧。”昔日古街两旁茶楼酒肆、钱庄当铺、澡堂旅店、烟馆洗脚店等一应俱全,大大小小有二三十家,街边还有挑着来卖草鞋和土货、水果的。

据陈氏宗谱记载,在距今600余年的元朝元文宗时,芝堰村里一位陈氏义七六公,跟徽商合伙做生意,富甲一方。他回乡探母时,慷慨解囊,捐资筑造了这条商业街。他还立下规矩,凡有经商特色者,都可以迁入芝堰村居住。此后,许多颇有名望的商家闻讯而来,不到几年,街道两旁设满商铺,商旅云集,还有衙办的驿站,芝堰就成了方圆百里的闹市。

如今的芝堰村,“九堂一街”还是盛景,只是少了当年的繁华,空留一座座厅堂店铺。背着锄头的村民,抱小孩的妇人,还有休憩的老者,成了古道上的风景。

2、芝堰驿道文化的利用

兰溪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兰芝风情线的开发建设工作,黄店镇党委、政府将这一项工作作为全镇开发旅游工作的首要抓手来抓。引进人才,开发古玩一条街;征用土地,建设芝堰新村;利用芝堰河道,开发旅游项目;利用芝堰文化,开展文化礼堂建设;每年举办马拉松、油菜花节等等节庆活动,打造芝堰旅游品牌;海外学子进驻芝堰,使芝堰走向了世界。

(二)上包廉政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1、上包廉政文化的挖掘

上包村包氏为中国古代廉政清官第一人包拯的后裔。先祖尚有包克、包安、包敏一门三进士,皆为官勤政清廉。明时又有十一世公侍郎包德怀以先贤风范自律,秉性耿直、乐善好施、处事公正、体恤民情。现代有创造天然气地质学的包茨。

包茨,男,1925年生于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上包行政村下包自然村,194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毕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开发事业:先后在上海前中国石油公司勘探室、西安陕北石油勘探大队、北京石油管理总局任实习员、技术员;1953年调成都西南石油勘探处任地质队长、地质师;1955年任四川石油勘探局地质调查处主任地质师;1958~1962年先后担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南矿务局和川中矿务局副总地质师;1962年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1965~1974年任西南石油学院地质系主任;1974~1988年任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地质师;1991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上包村廉政文化的利用

近年来上包村兴建了包氏祠堂,建立了廉政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相继获得省、市廉政文化示范村。上包村“廉政文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怡情性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色。

(三)三泉村世德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三泉村世德文化的挖掘

三泉村,在群山环绕的的隐秘山坞之中,村后为山峰峻峭的柱竿山。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东鲁唐氏迁入此处,繁衍传承而成悠久村落,相传村中有泉三口从而得名。村中唐氏族人在“尊祖”、“敬宗”、“收族”等儒家理念的影响下,和睦发展。

三泉村世德堂兴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迄今已近八百四十年历史。其中进由宋羲公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宫殿式,九鳌三叠梁。现存三进,面阔皆三间,占地710平方米,仍保留着宋代的风格,其正厅檐下的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和内槽三叠梁等都是当地古建的罕见孤例。因南宋末年唐姓后裔抗元名将唐元章、唐良嗣叔侄及阵亡将士不折不扰的民族气节而更名为将士厅,后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德的意思是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郑玄笺:“以其世世积德,庶为终成其大功。” 清 韩程愈《睢阳袁氏(袁可立)世系谱序》:“余少侍先君子(韩自重),于每闻述睢阳袁氏世德及少保公言行事,心窃识之。” 清刘大櫆 《程氏宗祠碑记》:“以遗绍自肩,谓世德传衍在予。”

三泉村自建村开始,出过进士8人。其中有唐季、唐元嘉、唐龙、唐仁、唐汝楫(状元)、唐邦佐、唐骧、唐壬森。留于青史的有宋代的唐韶、唐元章、唐良嗣、唐良骥、唐元嘉、唐良栋、唐明、唐季、唐柏、唐楠、唐循、唐良贤、唐龙、唐仁、唐汝承、唐钺、唐汝舟、唐舜钦、唐汝礼、唐邦佐、唐汝楫、唐廷倚、唐起鳞、唐邦契、唐骧、唐正身、唐顺应、唐象发、唐壬森等30余人。可以说都是一些善学、饱学之人。三泉村的学善堂就是劝善、劝学之所在。唐韶、唐元章、唐良嗣三人举起抗元大旗,唐韶与唐元章是兄弟,唐韶为唐良嗣之父,唐元章与唐良嗣叔侄两人抗元,战死沙场,可歌可泣。世德堂便成为纪念唐元章、唐良嗣抗元的将仕厅。唐良骥为唐元章之子,在柱竿山创办齐芳书院,延请金履祥教学,使三泉名人辈出。直至明代就有了三部(刑部、兵部、吏部)尚书的唐龙,以及状元唐汝楫,工部员外郎唐仁,扬州府同知唐钺。唐钺是唐龙的族弟,章懋晚年的入学弟子。唐邦佐是唐龙的侄孙,官至赣州府判。清代唐壬森,一身正气,官至都察御史。还有创造标点符号的唐彪。还有少为人知,但在四川达州名扬千古的明朝帝师、开国儒臣唐瑜,也是三泉村人,这在2014年四川达州市人大、宣城县唐瑜文化研究会一行10人到三泉考察时得到的论证。

世德传家,文武双全。这是对三泉村家风的最好的评价。

2、三泉村世德文化的利用

世世代代有美德。这是摆在三泉村村民的座右铭。

近年来,三泉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紧抓住三泉村的历史文化深挖掘这项工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利用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礼堂建设、柱竿山栀子花基地建设,建设文化长廊,修缮古民居、古建筑,使三泉村世德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王家村养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王家村养生文化的挖掘

王家行政村有3个自然村,不光有白露山脚村的卢氏文化,杨村理学家杨与立的理学文化,王家自然村有其独特的养生文化。

王家自然村位于风景秀丽的白露山下,以王姓著称,元朝初期,其始迁祖王开自本市双牌村迁入,至今有770余年。王家王氏以医学著称于世,名声藉盛。查阅《兰溪县志》、《兰溪市志》与《双牌王氏宗谱》,自元至今,世代学岐黄之学而成名者达12人。其名人事迹列于后:

王镜潭(1218~1287),名开,字叔启,号镜潭,白露山下王家村人。原住双牌,家贫,好读书,不遇于时。遂肆力于医。游大都(北京),于太师窦汉卿门学岐黄之术20余年,悉传其术。将归,窦嘱咐他:“传吾术以济人,使人愈疾,即君之报我也。”善针砭,施之无不立愈。至元初,为太医院御医。征领扬州教授,以母老辞归。于白露山下镜潭营建住宅,人称镜潭先生。著有《重注标幽赋》等,至今仍为中国中医学经典。

王镜潭的儿子王国瑞(1294~1341),名迪,字子吉,号国瑞,行芳八,太医院吏目。

王镜潭的孙子王廷玉,号云峰,行宇一,入太医院。

王镜潭的曾孙王宗泽,号少峰,行能二,皆入太医院,世传其业。一家四代皆为御医,是窦汉卿的直系门生。

而王之英一系从祖到曾孙5人也为明代名医,实乃罕见。

王之英(1533~1609),又名子英,字育之,号石舟,行承三六,白露山下王家村人。元代名医王开之后。给冠带医官乡饮大宾,建造大厅。大学士余有丁赠种德堂匾。名公巨卿颁赞著医经备览行世。著有《医案》。

王之英的儿子王师文(1561~1644),字德纯,号敬舟,行继十五,官太医院吏目,提学兰台,陈公按浙婺郡医生,八邑擢公第一。著有《医学薪传》行世,诸公赠赞。

王之英的次子王师望(1568~?),字德清,号侍舟,行继十九。吏部考授医官。世以医著。

王之英的孙子王章祖(1601~1648),字叔贞,行宣十二,吏部考授医官。纂有《橘井元珠》。

王之英的曾孙王兆熊(1622~1685),字伟南,号叶飞,行谦八,相传世以医著。

从王镜潭到王兆熊,经过数代,但一家九人均为名医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兰溪市志》可考证的就有9人。可见王家村代代出名医。在元、明两朝是十分辉煌的。直至清代也还有王文松、王遇椿、王南高等名医的出现。可以说王家名医代不乏人。

王文松(1753~1825),字尔茂,号筠亭,行齐三六,太学生,精轩岐之学,名震郡邑。

九龄失怙。又一年析居,因迫于家计,遵母命弃举子业,遂潜心于岐黄之学。未几,名震郡邑,缙绅先生多颂德焉。先祖建堂立祀,以及乡城义举,无不倡首乐捐出囊金弗计也,此诚乐善不倦者矣。然公虽业医,而雅爱读书,深通文理,无俗医熊,得名士风,此又医而儒也。岂止医云乎哉。公生平行事卓卓,其足流传于后世,不胜枚举。

王遇椿(1752~1839),字浩千,号浩崖,行恭四,例赠登仕郎,业绍岐黄,望重乡里。

王南高(1783~1860),字望衡,号鹰峰,行显三百六九。例赠登仕郎,业继岐黄,名齐庐匾。享寿七十有八。县令汤金策赠匾额“济世延龄”四字。

2、王家村养生文化的利用

王家村自元代就有御医王开,懂得岐黄之术,深研养生之道,而且代代相传,代不乏人。

王家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是利用御医的养生文化,开设了杭白菊基地、玳玳花基地、枇杷杨梅采摘基地。村里建起了休闲文化广场,文化礼堂,以白露山开发旅游为契机,以养生文化为突破口,建立民宿,并以迎銮驾、猪羊会物质文化遗产为吸引点,唱响古韵风情旅游这支歌。

(五)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挖掘

桐山后金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燕窝型的“凹”处,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负山带水,周边有九座小山,其水都从存钱的小溪流过,人们称其为“九水归一”

桐山后金村因村坐落位置的独特,史称“八卦地”,后广为流传称“八卦古村”。村落坐向一反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筑风格,而是选择坐西朝东,寓意让“桐山后金”永远沐浴着东方升起的霞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兴旺发达。村子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桐山下,村口南方有座福泉庙,东面斜对仁山,有仁山书院,西背靠小钓山。进入其中,似在迷宫中行走,村中道路以村口塘为中心向外辐射呈九宫八卦形。相传,这是宋末著名学者金仁山(学名金履祥)设计的,平面布局独具艺术魅力,把形、行、居、藏融为一体,做到易聚易散,令那些建筑学家惊叹不已。

桐山后金村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似扇形八卦。以村中心水池为核心,通过8条弄口向外扇形辐射。

桐山后金村大大方方的村口塘的中间一个圆盘型的土墩子,上面种的是古老的柏树,这是八卦的中心,西半池有高山、徽式马头墙倒映其中,东半池只显天空亮迹,阴阳鱼几乎呼之欲出。由塘塍向四围辐射的八条古巷恰好是九宫的分界线,八卦的乾三根、坤六段等恰似里三层外三层那层与层之间的环状路径。通俗地来说,桐山后金村落的布局有如大蜘蛛编织的网,中心小圆那个蜘蛛盘踞点为村口塘,绵延粗壮的经线是八条古巷,稍细的纬线为块状房屋间的通道。

桐山后金村的房屋多沿山而建,这里不仅出了孝心感动天地的金景文,还走出了理学大师金履祥,有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金步瀛。如今村里就有教师、教授等30多人,被誉为“才子之村”、“教师之村”的美誉。

桐山后金村的池塘中间有个土墩,土墩上还生长着一棵茂盛的大树,看上去像一座小岛,颇为有趣。这棵大树是老柏树,树干直径有1米多。古时候桐山后金村正好处于兰溪和建德交界处,村子被一分为二,一半归建德管,另一半属于兰溪,这棵老柏树就是天然的分界线。后来,桐山后金村全部划给兰溪管辖,分界线自然就消失了,可老柏树依旧立在土墩上。
孝贤堂、正和堂、仁山书院……村里的一个个历史遗存依次呈现在眼前,仿佛穿越数百年,“走”进宋、元、清时代。

桐山后金村保存最完好的老房子就是仁山书院。仁山书院是理学大家金履祥晚年讲学之地,几经修缮,现存的仁山书院为清代风格,选手们可以去感受下理学的文化内涵。

桐山后金村先祖金履祥是宋元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在20岁以后专门跟随朱熹、吕祖谦等研究理学,提出的“敬行”思想在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今天的话来说,金履祥的理学敬天理、重实践,具有“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思想。仁山书院就是当年金履祥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的场所,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历经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结构宏伟、布局得当、保存完整。

金履祥忧国忧民亲勘山海地形研究兵谋,以一介布衣冒死直谏朝廷,真切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抗敌志气和英勇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2、桐山后金村的“理学文化”的利用

近年来,桐山后金村充分发挥本村孝道、理学文化典型的作用,开设了仁山书院纪念馆,积极开展以青少年“四好”教育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以继承弘扬贤孝美德。在仁山书院开设了文化礼堂。村里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村里百年古樟、青石牌楼、宗祠矗立,尊老敬老的理学风范代代相传,成为桐山后金村人的治村理家风范。

利用金履祥的理学文化,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金履祥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思想,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金履祥,成立金履祥研究会,以名人效应来促进兰溪旅游的发展。学习金履祥,就是要继续研究理学,提倡仁义孝道,讲求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丰富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三峰殿口村的“孝道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三峰殿口村的“孝道文化”的挖掘

黄店素有孝道古风。据历史记载,黄店镇一带在宋代名为纯孝乡。纯孝乡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一带出了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被当时朝廷列为三贤。并建有三贤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后人。历史上的三孝子,如今已成为美丽的传说,当地的三峰山,由于形如三子拜母,被当地群众称为三子拜母山。三峰山便成了子女孝敬父母永恒的形象,孝道古风在黄店代代相传,延至今日,其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不断得以继承和发扬,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现代孝子”。2003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浙江省十大孝子”评选中,黄店镇范宅村农民范庆如以几十年如一日侍奉百岁老母的感人事迹,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孝子”之一。三峰孝文化园已经成为全市的孝敬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店镇涉及与孝文化有关的村有大坞陈村、桐山后金村、八角井村、刘家村、坞口村等。

2、三峰殿口村的“孝道文化”的利用

三峰殿口村确确实实把孝文化做在了一个“孝”字上,把尊老爱幼落实在行动上。村关工委、老年协会积极组织全村青少年开展以“尊纪守法好、孝敬父母好、学用科技好、助人为乐好”为内容的“四好”教育活动,制订青少年“四好”公约,将“四好”公约上墙。村党支部、村委会将敬老的的优抚政策,列入村年度工作规划。对70岁以上老人做生日祝寿,制作“生日告示牌”,挂在老年活动中心正堂,并送上红包和长寿面。逢年过节,尤其是老人节,村两委成员上门慰问,给每位老人送去了礼物。规定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50元的慰问金,对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00元的慰问金。树立大文化理念,建立了孝文化腰鼓队、秧歌队,在村口添置了健身器材、乒乓球桌,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现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图为三峰殿口村文化礼堂

黄店镇做“孝文化”文章,不仅仅限于三峰殿口村,而且把“孝文化”延伸为整个镇。芝堰中心小学、黄店中心小学还根据三峰孝文化园的特点,创造性地创办了孝文化展览馆、书法陈列室,每月评比小孝星,开展别有风味的给父母洗衣、洗脚等活动,把孝文化做广做活。目前,芝堰中心小学、黄店中心小学为兰溪市孝文化特色学校。

黄店镇关工委、镇教办组织编写了第一套孝文化《白露孝风》校本教材,分发给中小学生,并成为浙江省百校优秀德育校本教材。继第一套校本教材之后,黄店中心小学近年又编写了第二套孝文化校本教材《纯孝乡风》。今年又编写了第三套孝文化校本教材《孝文化教育读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年10月份,全金华市在黄店中心小学召开德育工作现场会,并举行《孝文化教育读本》首发仪式,黄店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三、文化礼堂阵地建设,助推全域旅游

近年来,我们黄店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的文化礼堂建设,充分利用本镇的旅游资源,利用黄店镇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风俗类:王家、刘家、高丼、清塘何等村的銮驾、猪羊会、月半节等;民间文学类:三子拜母山的来历、白露山的传说等;技艺类:墙头画、砖雕、古肖像画、泥塑、剪纸、做馒头、金华火腿、葱棍糖、茶叶制作等进行展示,成为全域旅游的亮点。

同时利用黄店的农产品,如鸿香源蜂产品、余粮山大红柿、八角井双季茭白、山后塘葡萄、张坞白枇杷等,适时开展农业观光游。举全镇之力,做山水田园文章,做古村古道文章,来助推全域旅游。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晚

(0)

相关推荐

  • 黄店镇联村教师首次来到王家村文化礼堂

    黄店镇联村教师首次来到王家村文化礼堂 4月8日下午,黄店镇成立了联村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联村连心工作.黄店镇教育总支相关成员与各中小学.幼儿园园长在镇党委委员.分管学校领导蓝建松的带领下,来到白露 ...

  • 黄店镇关工委亮点纷呈 孝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黄店镇关工委亮点纷呈  孝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近年来,黄店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市关工委的工作推动下,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以孝文化教育.文化礼堂创建为特色的工作亮点纷呈,取得了一 ...

  • 数十年笔耕不辍乡村文化

    数十年笔耕不辍乡村文化 老教师做公众号凝聚乡愁 金华日报 记者 陈丽媛 文并摄 兰溪老教师刘鑫的兴趣爱好很特殊,从30多年前开始,他就迷上了当地各村的历史传说.姓氏文化.民俗地理.一有空闲,他就走村串 ...

  • 兰溪市社区学院“流星雨文化”服务农村文化礼堂

    兰溪市社区学院"流星雨文化"服务农村文化礼堂 兰溪市社区学院 刘鑫 兰溪市社区学院积极为农村文化礼堂"一村一品"建设服务.抽调全市知名教师到学院来工作,其中刘鑫 ...

  • 【仁山文化】 黄店镇关工委带领书法行家到仁山书院书写楹联

       黄店镇关工委带领书法行家到仁山书院书写楹联 3月30日上午,黄店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鑫老师,带领兰溪书法行家王景琪.俞武寅.夏小江.徐少恒.赵文良.汪克强.郭亚洲.项广成.范建云.邓亚平一行11 ...

  • 【孝道文化】黄店镇孝文化

     黄店镇孝文化                 首先说孝 孝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xiao,为社会学意义的名词,是指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目的是繁衍后代.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 "孝&qu ...

  • 【孝道文化】黄店镇以孝文化引领民风的转变

    黄店镇以孝文化引领民风的转变. 一是加强以三峰"孝文化"园为主阵地的孝文化基地建设.在兰溪市关工委的重视下,经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我们投资十多万元在三峰殿口村开设了三峰" ...

  • 【孝文化】黄店镇的孝文化内涵

    黄店镇的孝文化内涵 黄店镇一带在古代属望云乡,宋宣和五年改名纯孝乡.纯孝乡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一带出了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宋宣和五年,金华郡守范之才呈奏朝廷,将其列为三贤.宋咸淳四年,兰溪知 ...

  • 【黄店镇关工委孝文化专题】让孝文化在黄店镇发扬光大

    让孝文化在黄店镇发扬光大 --读<孝感人间>一书有感 最近,阅读了由小曹娥镇人民政府.余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2007年编写的小曹娥孝文化专集<孝感人间>,对指导我们黄店镇利用 ...

  • 【孝义文化】黄店村的孝义名人

    黄店村的孝义名人 黄恺.黄大海: 黄店得名于明朝年间,发族鼎盛于明.据黄店村<龙岩黄氏宗谱>所载: 敕 命 宝祐三年九月一日 之宝 敕 旌表义民黄恺 敕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黄恺,国家施仁养民 ...

  • 【乡土文化】黄店村的“白露文化”的挖掘

    黄店村的"白露文化"的挖掘 白露文化的精神实质在哪里?就在于"白露"两字本身.黄店村对着的是白露山,黄店村历史上就出了个清正廉洁的黄傅--黄白露,中国二十四节气 ...

  • 【乡土文化】黄店村的“白露文化”的利用

    2.黄店村的"白露文化"的利用 黄店村位居黄店集镇,白露山下的三相坟就在黄店村对面的白露山下,里面安然葬着舒元舆.范钟的坟墓.舒元舆.范钟是兰溪市历史上的两位丞相,清正廉洁.在资金 ...

  • 【孝道文化】黄店中心小学举行寻找最美少年颁奖仪式

    黄店中心小学举行寻找最美少年颁奖仪式 黄店镇古代属兰溪望云乡,宋代有陈天隐.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事母至孝,远近闻名.朝廷诏恤,建有三贤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后人,并建有三峰殿来纪念这三位孝子.由此,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