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技术助力非洲抗疫
图为非洲电子商务平台JUMIA的配送员正在配送商品。田士达供图
数字技术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非洲国家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抗疫措施,建立数字抗疫平台追踪病例。但各国高速网络覆盖率较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日前,国际发展机构“发展创新洞见”(Diinsider)举办网络研讨会,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在非洲分享抗疫经验、传播防疫知识的案例,并就如何借鉴中国数字技术发展经验帮助非洲遏制疫情、跨越“数字鸿沟”展开探讨。
“云援非”分享抗疫经验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突出。研讨会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张艳茹以浙江省为案例,介绍了中国与非洲数字抗疫合作成果。她介绍说,浙江省凭借自身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积极鼓励省内医疗机构、民营企业和援非医疗队等多方参与“云端”援非抗疫,通过建立网络健康平台、远程培训医护人员、发布疫情防控数字化成果等方式,有效助推非洲卫生防控体系建设,为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浙江力量”。
张艳茹表示,阿里健康建立“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并发起非洲医护培训计划,目前已在线培训超过3000名非洲医护人员;微医集团旗下“微医全球抗疫平台”还携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共同举办系列公益远程讲座,并依托平台发布多语种《新冠肺炎防治知识手册》。
借助上述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浙江多家医疗机构发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应对策略》,并连线肯尼亚、南非等地医务人员,从保护医护人员的角度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同时,常驻马里等地的中国医疗队也借助网络平台与派出机构保持联络,并将国内防疫课件翻译成当地语言,结合非洲实际条件介绍经验。此外,一些在浙江的非洲籍医生也通过网络与家乡连线,希望通过交流抗疫心得“云反哺”家乡民众。
“万村通”传播防疫知识
“万村通”项目是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的中非人文领域合作举措之一,旨在让非洲1万个村庄收看到卫星电视。据负责该项目的四达时代集团海外项目负责人马绍勇介绍,目前“万村通”项目一期工程已圆满完成,非洲23个国家的10112个村落已接入电视信号,每个村落都设置了公共区域电视。据悉,四达时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拥有1300万数字电视用户和2000万移动端用户,已成为非洲大陆影响力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
马绍勇在研讨会上介绍,作为面向非洲的中国传媒集团,四达时代利用其覆盖范围广泛的优势,制作《防疫日报》等多档节目,每天通过电视和网络以当地通用语言免费播出,向非洲民众宣传防疫知识。节目一经推出,受到非洲各界普遍欢迎。赞比亚信息与广播服务部常务秘书马鲁蓬加对此赞不绝口:“四达时代作为媒体集团在防疫中扮演了重要战略角色,向民众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减轻了当地医疗系统压力。”
“疫情期间正值非洲暑假,我们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待在家的理由。”马绍勇介绍说,四达时代与非洲大学联盟合作,开放了100多个免费电视频道,为非洲青少年儿童播放教育和科普类节目,以丰富其暑期生活,减少外出感染病毒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非区办公室主任伊东表示:“非洲数字化教育资源欠缺问题亟待解决,四达时代在疫情期间推出教育频道和内容及时适当。”
此外,四达时代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新冠自评测系统”。该系统可根据用户在手机应用程序上输入的症状等信息,判断用户是否需要到医院做核酸检测,防止大量病人因恐慌涌入医院,挤兑医疗资源并扩大疫情传播。马绍勇表示,四达时代希望加强对非合作,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把中国抗疫经验广泛分享到非洲,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尽快从疫情中恢复。
跨越“数字鸿沟”
来自肯尼亚的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芮婉洁在会上介绍说,疫情为非洲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摩洛哥卫生部建设了远程医疗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服务;尼日利亚疾控中心建设了iQube实验室,可直接处理各地针对疫情的应急请求;非洲还建立了一些电子商务平台,部分消费品也提供了健康解决方案。
芮婉洁表示,非洲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是,非洲各国国情和政策迥异,贫困率较高,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数字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她强调,中国已成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互联网渗透率较高,数字支付发展迅速,非洲国家希望借鉴中国远程医疗和电商减贫等数字技术发展经验。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有关提问时,芮婉洁建议,非洲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对数字技术的监管和支持,加快信息技术、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鼓励更多民众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掌握数字化技能。此外,非洲各国政府应鼓励资本流向农村地区,让数字技术触及“最后一公里”,惠及更多非洲贫困民众。张艳茹也表示,面对挑战,在数字网络普及、网速升级、医疗资源数据库、医疗人才数字技能培养等方面,中非数字医疗健康合作前景广阔。
“疫情危机之下,非洲已研发出一些创新技术的‘种子’。我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形成一片‘森林’。”芮婉洁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比勒陀利亚记者 田士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