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我要上战场追忆爱岛模范一等功臣_杨光英的英雄事迹 | 陶华/文 2024-07-31 23:00:07 作者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首长,我要上战场 追忆爱岛模范一等功臣 一一杨光英的英雄事迹 陶华/文 序言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蹙额的故事,发生在东海前哨守备6师直属军事训练教导大队。大队长杨光英心系军事训练,一心扑在培训干部的军事理论与技术教学工作上,积劳成疾,最终导致英年早逝,逝世时刚过36岁生日。一个出生在山乡农村只有高小文化的穷孩子,凭借着一腔保国热情和一腔青春热血。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个获得了高中文凭的守备师军事训练教导大队大队长。这里面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生命,是父母给的,而且只有一次;生命,犹如一列拉响汽笛驶出车站的军列,只有飞奔而去,才能到达目的地;生命,宛如一柱点亮的蜡烛,只有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是体现自己的价值。生命,又像大海中的波浪,明知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纵情地扑向礁石。生命,其实是一首唱响的赞歌,只要你用心去唱,一定会是动听与美好的。生命,是雨后的彩虹,尽管展示美丽的时间那么短暂,却总能搏得人们的赞美!生命,其实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原来如此美好;生命,就像军营前山梁上的山栀子花,总是在风雨中旋展开放。杨光英,就是军营前山梁上的一枝永远不会凋谢的山栀子花,尽管开放的时间短暂,却是那样的洁白,那样的薰烈,那样的令人难忘……杨光英,浙江诸暨草塔镇杨家楼人,中等个子,小学文化,1968年3月,19岁的杨光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老乡亲,来到东海前哨当了一名海防战士。杨光英和大家一样,历任了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师军事技术训练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他一心扑在海防军事训练中,先后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被南京军区命名为:"爱岛模范"荣誉称号。杨光英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军人,就是扑向礁石的浪涛,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翻阅时光的画卷,日子,匆匆,温馨儿浪漫,满足且也知足。清晨,你的一声轻语,唤醒了我甜美的梦乡,睁开眼,你的眉宇,你的笑颜,你的拥抱,便是我一天最幸福的回味。 第二章:万物复苏,英雄降临大家肯定都知道,法国的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一九五〇年五月的中国,是一个万物刚刚复苏,大地一片火红的年代。此时,世居在江南水乡风情小镇西施故里的诸暨草塔杨家楼的杨友木的妻子又怀上宝宝,可杨友木却高兴不起来。大女儿刚出生还未来得及断奶,妻子又怀上了,不知道是男还是女的?!隔壁杨金永的老婆一连就生了6个小孩,没有一个带把的。杨友木耽心自己的妻子也和杨金永的老婆一样给自己再生个女娃来?那多没面子?!不过再添个女儿也好,女儿孝顺。只要让妻子多生几个娃,还怕没有儿子不成?!这些天,杨友木看着妻子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心里平静多了,脸上的阴影也渐渐消失殆尽。晚上总会对自己的妻子亚文说:"你放心好了,生个女儿,姐妹俩有个伴,女儿孝顺我们老了不愁。不过,再好是生个儿子,长大了就送去当兵保家卫国"5月22日晚饭后,妻子就上床睡了,说肚子有点疼。杨友木的母亲是过来人的人,忙叫儿子快去杨家楼隔壁的都府村或中央份村里的接生婆叫来。杨友木没有去隔壁都府村和中央份村,而是绕道去了离家最远的陈家村,把那位名气蛮大的兰香婆婆叫了来。杨家楼到陈家村有6里多路,杨友木连奔带跑用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把那位兰香婆婆叫来了。兰香婆婆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经她的手接生的孩子数都数不过来。兰香婆婆跟着杨友木来到了妻子的床前,妻子正一个劲喊着肚子痛。兰香婆婆叫杨友木先走出去,端盆开水来,有事会叫的,自己要检查一下产妇的情况。杨友木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平时很少陪妻子说说话,端来开水后,索性搬来一条竹椅子在房门外坐了下来。房间里不断传来妻子的呻吟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下把个杨友木的心揪了起来。原以为生孩子,是瓜熟蒂落的事情,根本想不到有这么复杂。时辰已过了大半夜了,妻子还在一个劲地喊着肚子痛,把个杨友木急得坐立不安,团团转,像个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不安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杨友木在心里面默默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头遍鸡叫过去了,二更鸡叫也已经过去了,三更鸡叫的第一声时,房间里突然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杨友木,快来,快来抱抱,你阿爷有当了!"兰香婆婆诙谐有趣地喊道。门外己等得心焦万分的杨友木听了兰香婆婆的喊话,知道妻子生了个儿子,心里像是被灌了蜜一样甜。杨友木从兰香婆婆手中接过刚包裹好的儿子,凑近身子,两眼睁睁地看着。少倾,两滴热泪滴在了儿子的小脸上。"头胎囡,二胎囝,先来银,后添金,金子银子好打墙。福气,好福气!"兰香婆婆一边笑一边说着:"今早日脚好,友木侬给儿子取个名字吧?!捡日子,不如撞日!""好,好,俺们刚刚翻身得解放,毛主席的光辉照亮了我们西施故里,我们西施故里的穷人才有了盼头。当然这都是解放大军的英雄们打下来的,这份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呀!"杨友木显得有些激动,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我看就叫"光英"吧,没什么意思,只是希望儿子长大成人能学英雄的样,做英雄的事,让自己的青春能闪光就是了,兰香婆婆您说是吗?!"杨友木读过几日书,能识几个字,加上天性聪明,当即随口说了出来。"好,好,光英,这名字取得好,叫得响,是一个好名字!"兰香婆婆一口气说了几个"好"字,脸上挂满了笑容。这一天正好是5月23日,天虽然下着雨,但空气仍有点闷热,我们的小杨光英就这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三章:心系国防,心中有岛"心中有岛,那里就是战场!"这是杨光英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因这句话,杨光英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英年早逝……小光英来到这个世上,一天天长大,6岁就跟着姐姐去打猪草,8岁就读于诸暨南屏小学,杨光英下面有两个弟弟,大弟叫杨先光,小弟叫杨光尧。南屏小学是1936年,由一位国民党少将师长建造的(楊步飞,诸暨楊家楼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小光英家当时在村里是比较贫穷的,全家8口人居住的是三间草屋(用稻草、毛竹等材料在泥土上搭成的低矮的屋)。每天只要一放学,小光英不是去做作业,而是先去田里割草,家里养着几头猪和十几只长毛兔。学校放假了,小光英就闹着要跟父亲下田去学插秧,12岁时已是村里的一把插秧好手了。小光英学习十分刻苦,在少先大队部担任大队长。小学毕业后,小光英就吵着要跟父亲去劳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都不肯让他去劳动。小光英理直气壮地说:"那姐姐为什么不去读书参加劳动呢?!要读书就让两个弟弟去读,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家里人多劳力少,我去参加劳动多少能挣一两个工分,粮食就能多分几斤,家里就不会再断粮饿肚皮了!"试想,一个八口人的大家庭,却只有楊友木夫妇俩人劳动,爷爷半身瘫痪在床,奶奶眼有残疾,生活相当艰苦。每年还未到清明时节,小光英家里就开始断粮闹饥荒了。小光英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叫他"广东佬。"什么意思?大概就是说他敢说敢想敢做敢当,心直口快么?!杨友木见儿子铁心不肯去读书,只好违心让13岁的小光英参加劳动。母亲亚文嘴上不说,心里比谁都难受。这八口人家叁只书包、八只碗、八张嘴张着要吃饭,只好将泪水咽下肚去。就这样,同龄的孩子还都在大人膝前缠绕着撒娇贪玩时,小光英已经开始与泥巴打交道了。楊光英参加劳动后,原先的班主任找上门来对楊友木说:"光英不去读书,实在可惜!""我这孩子呀,牛脾气,犟得很,做事从不服输,一旦认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的!"楊友木叹着气对老师说道。那一年,楊家楼村举行种田插秧比赛,一百多名播秧能手,一字形地站立在楊家楼前的那块长畈田里,只等开赛的一声哨响。楊光英也报名参加了比赛,比赛结束后,楊光英竟然获得了第一名。那天,是他刚满十八岁的生日。1968年3月,楊光英和600多名诸暨同乡踏上了东去的军列,到东海前哨当了一名海岛守备部队的海防兵,这一去就是一十五年。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的杨光英把自己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自己却倒在了战斗岗位上。走进海岛边防军营的楊光英,一切觉得都是新的,军营毕竟不比农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起。当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中期,地方上的派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十分激烈,社会秩序还相当混乱,冲击部队的事件时有发生。部队毕竟是部队,不管怎么样都得听从命令,统一指挥,随时准备打仗。楊光英所在的部队驻守在佛教圣地普陀山的佛顶山后面的一个叫合兴的小山岙里,担负着保卫海疆与佛教圣地光荣使命和责任。楊光英,这个从小就被人称为"广东佬"的新兵蛋子,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第四章:应征入伍,保家卫国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杨光英被分配到守备三连六班当战士。当时的指导员叫黄祟雕,浙江临海人,61年兵,是一个不错的伯乐。那时候,部队也还热衷于搞表面上的"三忠于"活动,出操、列队、学习、吃饭前都要举行"三忠于"仪式。官兵们在饭堂里吃饭前,每个战士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好人好事的表扬、表决心、谈理想),以读稿子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无疑是给一些有文化的战士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平台,但多少也给那些来自农村没有上过学的战士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负担。楊光英心很猛。这个来自农村的"广东佬",怀揣着一个出头露面的梦想,开启了逐梦的翅膀,准备在军营里展翅翱翔,不混出个人样儿来,这"广东佬"不是让你们白叫了这么多年?!白天训练,夜晚躲在被窝里写稿子,在那些天里,每天都能听到楊光英念稿子的声音,一篇接着一篇。楊光英读稿子的声音特别宏亮好听,只要楊光英一读稿子,全连吃饭的战士都会停下来静静地听完。楊光英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有空就去帮炊事班挑水,扫地。星期天上山刨地,种地瓜、打猪草,样样事情都是抢着去干。这在当时指导员黄祟雕眼里,楊光英已是一个不错的战士。随着时间的流逝,楊光英天天都如此,表现十分出色,深受战士们的好评。指导员黄崇雕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是一个好兵,值得好好培养。当兵文化水平居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个兵能不能吃苦,怕不怕吃苦,敢不敢吃苦,有没有勇于献身海疆国防的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看花眼,黄崇雕从连部文书袁鸿福那里查看了楊光英的档案,知道眼前这个"拼命三郎"楊光英只有小学文化时,心里很为楊光英不平,为什么不上初中?!要知道,今年浙江诸暨来的这批兵大多都是高中毕业的。黄崇雕虽然在心里面打了颤,但打心里还是喜欢楊光英这个兵的。通过这些日子的私底下观察与接触,楊光英的印象已经开始在黄崇雕的心里扎下了根,而且扎得还是很深的!为了摔打和磨练楊光英,黄崇雕有意将楊光英调离了战斗班,到炊事班当了一名炊事员。正是这一次的调离,促成了楊光英以后一步步走上了军事指挥员的岗位。三个月后,楊光英入了团,六个月入了党,一年后又回到了6班,并当上了班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连里的战士开始叫他绰号:"广东佬",而且很快在连里传了开来。谁都知道,楊光英干事,要么不干,干了就要干好,而且总想要比别人干得好。班里的战士虽然没有吱声,但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的。星期天,别班战士都自由活动了,楊光英却带着班里的战士来到营区外的沙滩上练习队例、瞄准、投弹、刺杀,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班里新来的几个战士不理解,在班务会说:"班长好是好,就是训练抓得太紧了,连星期天也给用上了。"楊光英说:"要想别人瞧得起你,你就得要比别人多吃苦,多流汗,掉皮掉肉不掉泪!否则你会输得很惨的!"连里举行军事技术比武活动,楊光英班囊括了几乎所有比赛项目,被誉为:"先锋标兵班。"年底,楊光英被提升为二排副排长。指导员黄祟雕握着楊光英的手说:"小楊,副排长虽不是正式干部,但你已经引起营党委的重视,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提干的!"黄崇雕停了一下又说道:"年初我就要走了,希望我们保持联系。"楊光英楞了一下忙说道:"指导员,你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我们还刚刚开始呀?!""光英,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黄崇雕第一次喊楊光英的名字,以前一直都是叫小楊的。黄崇雕走了,新来的指导员朱凤林接替了黄崇雕的职务。6个月后,楊光英提升为二排排长,正式成了一名国家干部。那天刚好是楊光英21岁生日。楊光英被提升为排长后不久,他的同乡杨伯彦也被提拔,当了85炮连的指挥排长。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又一同走进军营。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楊伯彦在担任指挥排长的第七天的头上,为了保护战友,独自一人进入坑道查看险情,不幸被巨石砸中右肩,造成肝脏破裂大出血牺牲,年仅二十一岁。楊光英得到这个消息,当场泪流满面,并且在当年就认了楊伯彦的母亲为亲娘,把楊伯彦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母亲。从那之后,楊伯彦每年的抚恤补助金都有楊光英亲手交给楊伯彦母亲的手上,生病住院时还在操心这件事。 第五章:风雨兼程,所向披靡楊光英提升排长后,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事事率先士卒,把个二排带得嗷嗷叫,个个都像一只只初生的牛犊。指导员朱凤林60年兵,绍兴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做政工干部的期盼就是一个连队多出几个像楊光英这样的干部,那么这支部队必将成为一支虎狼之师。当时战备很紧,海上敌情通报十分频繁,各部队抓军事训练都是出了名的狠。白天黑夜连轴转,官兵们的练兵热潮十分高涨。不仅训练抓得紧,国防施工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部队实行三班倒,做到训练施工两不误。杨光英是个不服输的人,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示范教学,施工现场冲在一线,抡大锤,点炮眼,查险情,排哑炮,样样冲在先。一年后,楊光英被提升为副连长,指导员朱凤林转业到地方工作。指导员一职由64年兵,无锡人陆钰初接任。杨光英职务上虽然又升了一级,但还是原来的样子,出早操,下班排,抓训练,积极配合连长陈潮生的工作,年终个人荣立了三等功。陈潮生,60年兵,浙江绍兴人,是64年大比武出来的,军事素质相当过硬,带兵有一套。1976年,部队精简整编,楊光英与陈潮生一同调往桃花岛。陈潮生担任守备营四连连长,楊光英担任守备营一连连长。楊光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晚上,熄灯号还没吹响,就有十几个战士上床睡了。熄灯号后,楊光英又到班排转了一圈,发现武器装备放得十分零乱,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一夜,楊光英一点睡意都没有,半夜时分,楊光英来到操场上吹响了全连全副武装紧急集合的哨子。"嘟嘟嘟,嘟嘟嘟!"尖厉刺耳的小啦叭声一下划破了宁静的夜空。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五分钟又过去了,操场上才零零星星出现了十几个战士。此时此刻,楊光英的心一点一点地揪紧了。一个战斗连队,一次武装紧急集合竟然超过了八分钟之久,心里的那个滋味实在不好受,耐着性子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狼狈地朝操场上奔来。按常规出牌,接下去等着战士们的是五公里奔袭。谁料想,杨光英只在队例前说了一句:"同志们,大家辛苦了!"说完举起右手在黑暗中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命令值星排长,各排带回寝室继续睡觉。"哇噻,楊连长0k!"不少战士在回宿舍的路上私底下悄悄地伸出手指比划着。在第二天早上点名时,楊光英却狠狠地扣了战士们一顿,而且语气严厉逼人:"一个战斗集体竟然散懒得不如人家基干民兵集合,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楊光英停了一下又说道:"从今天开始,我不希望看到有第二次!"楊光英的话音刚落,立即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楊光英知道,守备一连是一个光荣的连队,这掌声就是全连官兵对自己最好的宣誓!想到这里,杨光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第六章:率先士卒,以连为家守备一连的营房是小岛上一处千年古庵改建成的,房屋老旧低矮,透光性能差,全连一百多号人都挤在一起,连一个活动室和阅览室都没有。这样的居住条件,对于战士们来说是比较艰苦的。杨光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通过几天的察看和勘测,楊光英心里有底了,决定在老营房的北侧再建造几间平房,作为连部干部寝室和官兵活动室以及阅览室等用房。此时的楊光英想了很多,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改善战士们居住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建房资金的筹集。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建房资金和项目都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预期开始了建房。为了节省成本,楊光英带着战士们上山打石头,并将一块块方整的块石从山上背下来,光这一项就节省了不少钱,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表扬。经过全连官兵的奋力拼搏和努力,春节前夕,前后二排五间平房子全部完工。春节后,杨光英又指挥官兵上山采石,用山上釆下来的方块石在营房外围砌了一人多高围墙,建造了园中园,栽种了花木,整个营区焕然一新。杨光英还领着官兵们在营区前的菜地边挖掘了一口大水井,在水井四周边上还修建了洗衣被的设施,大大减轻了军民全年用水的压力。水井修好后,营区边缘居住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和担水洗涮,齐声赞扬部队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方便部队进出去千步沙滩训练,楊光英又会同地方政府部门对营区前原先的那条经过水稻田中间且又狭窄泥泞不堪的小路进行了扩建改造工程。在征得地方政府的同意后,楊光英带领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和星期天休息时间,两米多高的两边路基垒砌工程全部由官兵自己完成。经过近年的奋战,一条宽阔的简易公路建成了。虽然路面铺的全是从山上担来的黄泥,但经过平整夯实后竟然坚硬无比,如同水泥路面一样结实。这条简易公路的建成,方便了官兵们训练的进出,也大大方便了渔村百姓的进出,又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赞扬!当年,连队所有的训练课目全部获得优秀;在武器装备管理中又获得了"四无"光荣称号;在上级组织的俱乐部建设和营区绿化建设评比中名列前茅。楊光英本人又荣获了一个二等功的嘉奖。一九八三年四月,楊光英被师党委任命为师直属教导大队副大队长。不久,又担任了大队长,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第七章: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杨光英是步兵出身,对炮兵和通讯报务不熟悉。他把炮兵与报务两个区队的教员叫来说:"从今天开始,我是你们的学员!"教员们以为杨光英开玩笑,都一齐哈哈笑了起来。谁知,他还真的走进学员课堂听起课来。提问,摘笔记,做作业,搞训练,与学员一个样。经过8个月学习,杨光英终于掌握了两个课目教学的主动权。为了办好军事技术教导大队,楊光英像一头拼了命的老黄牛一样,每天耕耘在教导大队这块土地上。教导大队刚成立不久,一切都还处在完善和发展阶段。营区里的路还是黄泥土路,一下雨路面泥泞不堪。楊光英带领干部战士一起运来水泥、石子、沙子,自己动手浇灌水泥路面。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还真的将营区所有的路面都浇上了水泥。杨光英还同干部战士从山上挖来柏树、松树,一棵棵种在营区前的空地上。几年后,这些树木长得十分茂盛,营区绿化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好评。随着教学业务范围的拓展,步、炮、通、工等训练挤在同一个面积狭小的操场上,各区队展不开手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楊光英凭借其以往的经验,带着全队教员与学员,大胆地将营区前的一大片沙滩圈围了起来。没有石块,自己动手上山打石块。全是手工作业,硬是一锤一锤子下去,整整化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奇迹般地扩建完成了一个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综合性大型军事训练基地。训练器材不够,杨光英同教员们一起动手自己制作。先绘制草图,然后再一点点慢慢制作。几年下来,队里自己制作的训练器材竟然占了上级部门下发的一半以上。杨光英入伍十五年,十四年的春节在部队上度过。妻子说他:"你呀,光爱岛不爱家,做你的英雄要紧!"一九八四年六月,军部医院上小岛给干部普查身体。一位老军医检查了楊光英的身体后,怀疑他的肝脏有异常,给他开了一张肝功能化验检查单。那天上午,抽血检查肝功能的人特别多,排着长长的队伍。楊光英心里惦记着下午步兵分队实弹射击考核,将化验单往上衣兜里一塞,趁小路赶回了队里。接下来,队里举办了一期半年骨干集训的教学任务,楊光英一心扑在训练教学上,把老军医给他开得那个化验单忘得一干二净了。第八章:身患绝症,要上战场1985年7月,杨光英被战友们"逼"着进了师医院住院治疗。刚巧,原师副师长韩延智也在住院治疗。韩副师长是"华东一级战斗英雄",一个老英雄与一个爱岛模范碰在一起,两人之间一下拉近了距离。这时南疆战事爆发,杨光英对韩副师长说:"首长,你跟师首长说说,让我上南疆战场杀敌寇去吧!"韩副师长见楊光英态度坚决就安慰他说:"好!小楊,上战场杀敌寇,这个后门我一定帮你开!不过,眼下最要紧的是把你的身体养好!"韩副师长一脸认真严肃地说道。"好!首长,此话当真!"楊光英一口一个"好"字,腊黄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军中无戏言,你放心养病吧!这个忙我帮到底!"韩副师长语气十分坚决,说话时眼角里早已噙满泪水,在心里面暗暗喊道:"多好的战士啊!我们海疆有幸!"韩副师长忍不住心里的难受,赶紧离开了病房。他不敢当着这个被南京军区命名的"爱岛模范"杨光英的面流下泪来,用手半捂住着眼睛,就差没有哭出声来。韩延智副师长是有名的战斗英雄,什么场面没见过。这个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战斗老英雄今天在楊光英的面前同样不会让自己的泪水轻易滴落在小楊的面前。而是选择了离开,用手捂着自己的眼睛偷偷地哭泣流泪。你说,老英雄这样的做法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和赞扬么?!谁也没有料到,7月19日晚上,杨光英腹部实然隆起,像临产前孕妇的肚子。医院紧急会诊,确诊为肝癌晚期肝破裂大出血。医生打开楊光英腹腔,鲜血就像泉水一样喷涌出来。医生紧急救援进行了止血,并从肝脏内摘除了五个拳头大小块状的肿瘤。手术后的楊光英一直处于昏迷状态,21日上午醒来说的第一句话:"首长,我要上战场,我要上前线……""小楊,上前线的事,我己经跟师首长说了,同意你上前线去锻炼。可眼下你最重要的是要养好身体!"韩副师长噙着泪水说着。"谢谢……首长……"楊光英吃力地嚅动着嘴唇,声音越来越低……7月22日上午10时,楊光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年仅36岁。一个将自己最闪光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祖国海的防事业,而置自己生命不顾的人,就这样走了,走得那样匆忙,那样悲壮,那样平静,那样令人肝断!试想一个只有两个拳头大小脆弱的肝脏上竟然生长着五个拳头大小嗜血成性的肿瘤,可这个人还在顽强抵抗着病毒的侵害,依旧朝气勃勃舍命带领官兵们在沙场上点兵点将,摸爬滚打搞训练。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什么信仰?这是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这位英雄一路走来?!我们尽管不会忘记这位相识相知相守相聚一同战斗生活的战友,但这并不代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会怀念我们的英雄。所以我才决定再一次让我们的英雄回到我们身边,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英雄到底有多么的伟大和崇高!英雄虽然离我们远去了,而且会越来越远,但英雄的形象和事迹肯定会在我们的脑海里萦绕变得越来越清晰的!说实在的话,英雄瘦小的身影老是在我的眼前晃动着,依旧是那么清秀,那么深情,那么伟大!文章写到这里,我不敢再写下去了,因为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手在颤抖,我的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注《首长,我要上战场》(追忆爱岛模范一一一等功臣楊光英的英雄事迹)一文的发表。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沈颂贤政委、楊保权主任、毛水木副参谋长、蒋胜达干事、苟道和教导员、俞建明队长、寿元康台长等兄弟和战友们的友情支持,为我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素材和史料,让我游刃于人物中,使英雄再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当然还要感谢微信《咱当兵的人》朋友圈里所有的战友和兄弟,是你们长期不懈的支持给了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在此一并感谢!由于创作时间比较匆促,英雄远去岁月的流逝,文中难免会有很多没有涉及和漏下英雄事迹的地方,恳请广大读者和战友们多多斧正!谢谢大家!祝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者:陶华作者简介 陶华,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十年代初携笔从戎,走进海岛军营,先后多次参加了师宣传科报道业务学习,开始爱上了写作,先后在《人民前线报》、《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中国农村信息报》、《宁波日报》、《舟山日报》、《舟山人民广播电台》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碧海金沙掏蛤记》获全省十七报一刊散文大赛优秀奖。《哑弹发生以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2部队首届"八一杯"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海岛军营的故事》获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政治部、舟山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舟山群岛解放60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多篇文章入选巜文化地图看浙江》,《故乡的稻香节》一文被《浙江日报》转载,个人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小岛上的镇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称号,颁发了证书和奖杯。1999年5月加入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著有《桃花岛传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走进桃花岛》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参与策划邀请部分作家协同完成了《桃花墨痕觅安期》编写出版。先后在《中国旅游文学》、《东海文学》、《海阔天空》、《品读春秋》、《文学百花苑》、巜行苇春秋》、《今日作家》、《作家世界》、《军旅红色文学》、《媒体联盟特别报道》、《上海诗刊》、《深圳诗选》、《散文》、巜诗歌》等文学平台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军旅纪实文学作品。 赞 (0) 相关推荐 一根烟的故事 周日晚上7点10分. "排长,快,快下来,有人来检查了!"一个仓促的声音把三楼的排长叫了出来. 排长的脑袋探出窗户,定睛一看,我去,一个上尉气宇宣扬的站在连队见面,不苟言笑,一脸严 ... 重返青藏线记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 ... 我的“芳华”故事:“老连长,当年的我确实不是那个优秀等级里的人” "国祥啊,不要以为当年我们把你送到军校去,没有将你直接提拔起来,是我们连队首长没有认识到你的优秀啊." 自从1979年离开连队,与马连长重逢得最早,也见面交流得最多.大概在90年代 ... 周家俊:傣族舞蹈姑娘爱上兵哥哥 文/周家俊 那年. 我在云南西双版纳驻军昆明某部队服役期时,部队常常帮助傣族乡亲生产,生活.和他们鱼水一家亲. 每年的军训期间,傣族老乡们就来观看,战士们和傣族老乡都熟悉了,他们每年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 一线周刊||唐虎: 那紫罗兰一样芬芳的青春 作 者 简 介 唐虎,武警某部编审办主任,兼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乡文化>杂志总编,研究生学历.历任排长.区队长.政治指导员.教育干事.军事记者.杂志编辑.武警记者站站长.宣传处副处长, ... 【王瑜】永远的“老兵” 永远的"老兵" 文/王瑜 老兵是面退伍不褪色的旗帜,老兵是系国家与天下忧患的践行者,他们分散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热爱这方热土,忠实耕耘与守护这方热土,铁骨铮铮为军旗增辉. 前 ... 我们连队:一个包子的故事 作者:推诚相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军队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充分体现在部队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我连二台报务员吕敏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写的这段"一个包子的故事"的文章,诠释了 ... 散文||走进文殊沟 欢迎光临冬歌文苑- 走进文殊沟 图文||何雁 文殊沟,一个坐落在广袤无垠河西走廊内的裕固族族小乡村,地处甘肃酒泉.嘉峪关.张掖三个城市的"金三角"地带,是祁连山风景旅游区中的璀璨明 ... 结棍!老底子上海宁最爱的48种传统小吃,全被国家点名表扬 结棍啊 ! 阿拉上海自古以来就是吃货天堂! 羊肉烧酒.枫泾丁蹄.国际饭店京帮点心. 真如羊肉.鼎丰腐乳.叶榭软糕. 小绍兴白斩鸡.奶油五香豆. 三林酱菜.南翔小笼. 重阳糕...... 这些被列为&q ... 你会感谢离开你的那个人,他配不上你的爱!心情说说 执着的痴心,相信多少人,无奈多少话,多少孤独,藏着伤害,藏着无奈和忧伤,一个人的卑微,一个人的错觉,等一个人,相信一个人,失去了自己. 真情的心,来不及说话,来世的人,说不出命运,多少孤独,多少无奈, ... 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只有行动上出现的爱才是真实的 世界上大多数的女孩,在青春懵懂的时刻,大多数都会遇到渣男,只有极少数的女孩才会那么幸运地,恰好遇见那个真心深爱自己的人. 大多数女孩初遇爱情时,只认为爱情就是纯粹的爱情,等到真正受伤后,才发现爱情是: ... 他剿匪时误杀群众被判死刑,受害人母亲跪求枪下留人:上战场杀敌 上世纪60年代初,部队训练和教育新兵的时候,不少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各级军官会现身说法,他们用战争年代的实战经验和英雄事迹给新兵们"上课",往往收到奇效.其中,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 ... 橡胶厂女工段国兰写下遗书上战场!对越作战成神炮手:一等功臣 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越南在中国的大力援助之下,取得了抗美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南北统一.越南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信心爆棚,野心膨胀,在东南亚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 此时的越南忘恩负义,将中国视 ... 日本历史上地狱般的鬼岛,高楼遍布却无人居住,居民是如何消失的 在距离日本长崎市15公里的外海上,有一座面积仅0.06平方公里的小岛,在这个还没有一个体育场大的小岛上,却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矿产,于是在二战期间,有大量的高楼在这座小岛上拔地而起,这里也一度成为了全世界 ... 情湖爱岛 文香花开 感恩一路同行! [文香花开]平台是一个旨在为文学.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纯文学有声平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文香花开,花开有声!愿你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情湖爱岛 作 ... 饥饿实验:这群拒绝上战场的小伙儿,主动参加了饥饿实验…… 饥饿实验:这群拒绝上战场的小伙儿,主动参加了饥饿实验…… 日军俘虏小林清被优待不上战场,许世友下令:给他发机枪,杀敌去 引 1942年的某一天,抗日战士小林清在一个村子里的老乡家休息.凌晨的时候,附近鬼子据点里的日军突然进村搜查,小林清发觉的时候,日军已经包围了村子,且有一支小队已经到了老乡家附近. 小林清心想:&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