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对联(楹联)艺术文化

编者按:10月18号下午,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联合邀请潘海东老师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市民朋友做了一场题为“楹联艺术纵横谈”的精彩讲座。

楹联,属于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汉文字艺术运用、汉语言艺术表达的一个优秀品类。2005年,楹联习俗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顾名思义是厅堂柱子上的对联(按古代释义:楹,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对联,是上、下两个部分文辞对偶的联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联既不是开始于“楹”上,也不是都用在“楹”上,因此叫“对联”其实比叫“楹联”更为周全、妥贴一些。但很长时间来,“楹联”在文人圈子里叫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对联,是中华的传统,既遍在祖国大地,亦广随举世华人。

对联,是语言的艺术,既长承骈偶风格,又兼有诗词韵味。

对联,本为祈祥之物,后来也多有怡情、劝世、叹世之作。

对联,长短不拘,雅俗兼具,个中的奇思巧构,层出不穷。

1对的艺术——根在中华,源通上古。

文辞对偶形成的根基,是中华创造的神奇汉字。

文辞的对偶,原本只叫“对”,如刘勰《文心雕龙》说的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唐以后,才有对偶、对仗之说。

为什么说“对”的艺术,根在中华?是因为,只有中华的汉字,最适宜这种艺术。

汉字的明显特色,是每个字,都是一个笔画、结构固定的符号,无论语义、语境如何,这个符号都不改变。例如“对”字,作名词用于“一对”、“两对”,作动词用于“现在对”、“过去对”,都写作“对”,决不因数量、时态不同而改变写法。

同时,每个字,在人们的意念中,都占一个同等空间,也不存在大写、小写之别。即使在书法艺术中,把字写得有大有小,但人们在审视时,还是按每个字原本的位置,看它的出句(上联)、对句(下联)对得如何。

汉字里音同义不同、义同音不同的字非常多,从而给艺术应用提供了宽广的选择空间。如:同一个意义的字要平声或要仄声,同一个声调的字要名词或要动词,都能找到适用的字。这就使上下联的每个字,都能按形、音、义需要,实现同位对偶。

汉字运用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例一 回文诗:南朝·王融《后园作》

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回文,是指来回读都可以顺畅表意的文辞。把诗写成回文,不但要考虑顺畅表意,还要顾及可能需要的对偶,极为困难。如上例的前两句、后两句,都使用了对偶,而无一字失对。

例二 双声诗:北朝·庾信《示封中录》

贵馆居金谷,关扃隔藁街。冀君见果顾,郊间光景佳。

双声,本指句子中两个相连的字,同用一个声母。但这首诗,用今天的普通话读,是20个字只用了g、j两个声母。如果用广东白话读,是20个字只用了g一个声母。从这个角度看,当时使用的官话,似乎与广东白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例三 叠韵诗:唐·陆龟蒙《吴宫》

肤愉吴都姝,眷恋便殿宴。逡巡新春人,转面见战箭。

叠韵,在古代是指两个相连的字,同属一个韵部。叠韵诗最早也出在南朝。这里举唐诗为例,是因为表现得更为典型:全诗四句,不但每句五个字都属于同一韵部,而且意义的表达也可称佳。

例四 宋·黄庭坚《冲雨向万载道中得逍遥观托宿遂戏题》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仆僮偪侧伈,泾渭清浊混。

这首诗,更为神奇,是每一句的五个字,都同偏旁。相对于前面的回文对、声对、韵对,这一例可以叫作形对或偏旁对。在这种极为苛刻的条件下,全篇40个字还能构成一首意义完整的诗,可见中华汉字独有的形、音、义特点,具有何等神奇的表现力。

拼音文字则大相径庭

曾有学者,以一副中英文对联,显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英文上联是“To China for china,China with china,dinner on china”,意为“到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用瓷器”。中文下联是“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前一个“前门”指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指大前门香烟。这副对联,义项也都对得上,但因字的占位大小不同,导致上、下联的长短也不同。而如果把下联也翻成英文,则结果是下联比上联还要长。

所以说,“对”的艺术,根在中华。至于“源通上古”,则是因为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文辞的对偶。

上古时的对偶文辞

例一 神农蜡(zhà)祭对: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蜡”是那时一种祭祀的名称。那时刚发明谷物栽培,水、土正是谷物生长的根本,因此开春之前要祭祀天神,祈祷土待在它该待的地方,水回到它该去的地方,从而使粮食丰收。需要说明的是,上古还没有造出文字,所举的文辞,都是后人根据代代相传的追记。这两句,就是今天所见最早的对偶句式。

例二 弹(tán)歌逐兽对: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虽然《弹歌》的记载只出现在东汉的《吴越春秋》,但按其记载说,“弹”的发明及这首歌的出现,都在上古。歌总共八个字,却写出了从“断竹,续竹”制造工具,到“飞土,逐宍”驱逐、追逐野兽的整个过程。八个字,构成四个动宾结构,互为对偶。

例三 尧时生活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前两句“日出而作”与“日落而息”是对,后两句“凿井而饮”与“耕田而食”也是对,都对得很工。

例四 《尚书》所记的尧、舜时的对偶文辞,如:

诗言志,歌永言。

满招损,谦受益。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等等。

上古之后,到了《诗经》时代,文辞对偶的句式、花样,如鼎足对、扇面对等等,就越来越多了。

2对的启蒙——乾坤为法,万物为师。

对偶的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对偶的知识是向谁学的?大量的事实证明,人类最初的知识,很多都是向大自然学习的。

例如八卦,按《周易·系辞下》说,就是伏羲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之后造出来的,是观天、观地、观鸟兽痕迹及大自然中万事万物得到的结果。然后,再以八卦的形式“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推演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对偶,在《文心雕龙》中又叫做“丽辞”。其“丽”在甲骨文里的写法(见上图)及字的本义,就是双对。对的来由,篇中说得很明白:“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意思是造物主造出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双双对对的。如:造出了天,又造出了地,天圆地方,这是一对;造出了山,又造出了水,山凝固而厚重,水周流而轻盈,也是一对;造出了男人,又造出了女人,这又是一对。所以世间所有的事物,都不孤立。文人写文章,写到高就会写到低,因为正是“低”比较出了“高”,这就自然形成了对偶。

小谈八卦

八卦,很明显是意念中阴、阳相对并相互作用的产物,后来演成了六十四卦,有说是文王演成,也有说是伏羲演成,但不管是谁演成的,其基本原理都同。我们来看其中的两个卦:

先看左图:三阳在上,三阴在下,即乾在上,坤在下,天在上,地在下。因为本来天就在上,地就在下,所以这个卦象,阴、阳没有交流和相互作用,不能产生变化,也就不好,叫做“否卦”。右边的卦反了过来,阴在上,阳在下,阴、阳有了交流和相互作用,卦象就好,这个卦叫“泰卦”。

在卦里,这种阴阳相对、正反相对的理念,已经非常强烈,这对于后人形成辩证的、对立统一的思维,是有引导作用的。

3对联之祥——高才慧语,吉岁诗心。

高才慧语,吉岁诗心,说的是两件事情。

首先是高才慧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荀鸣鹤、陆士龙都是少年高才,两个人在晋初第一次见面。张茂先,职达三公,非常喜欢扶持人才,说你们两个人都有大才,所以自我介绍不要用平常的话。陆士龙就说“云间陆士龙”;荀鸣鹤答“日下荀鸣鹤”,形成了工整对仗。陆士龙家在松江华亭,别称“云间”,又暗合“云从龙”之意;荀鸣鹤家在京城洛阳,是天子居处,故称“日下”,又暗合“鹤冲天”之意。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声律的规则,但“云间陆士龙”是平平仄仄平,“日下荀鸣鹤”是仄仄平平仄,已经符合后来的律句规则了。这种一人出句,一人对句,语义关联,对偶工整,可说是口对的典范。

类似的口对,到了唐宋,便广泛进入了文人生活,既出现考场师生以对互谑,也出现诗人得句后寻求对句。宋代的《邵氏闻见录》等书,还记载了一个生活中的调笑口对:

王拱辰、欧阳修同年进士,又都娶了薛奎之女。王娶大小姐,欧娶二小姐。王妻逝,再娶三小姐。欧遂戏曰:“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做小姨夫”。

这种“对”的表达,可以论事,可以炫才,因为对得工整,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是格律文学及对偶艺术得以长久承传的重要原因。

然后是吉岁诗心:

春联,发端于新年辟祟的桃符。五代十国中的后蜀,最后一位君主叫孟昶,在灭国的前一年除夕,让学士起草寝门桃符上的吉语,因写得不满意,便自己动手,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祝愿来年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其后从北宋开始,除夕之夜写桃符的事,便层出不穷,王安石、苏轼的诗中,就都说到桃符。至于过年时家家门上贴春联,则始于明太祖之时,其事记载于《楹联丛话》:“春联之设,明孝陵昉也”。明孝陵指朱元璋,昉是开始的意思。记载说: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阉豕苗者,尚未倩(qìng,指请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4对联之则——以对为文,以声为律。

以“对”为文,指的是:

·句对:长短必对,句式亦对;

·词对:词性词类,工对必对;

·字对:花样机巧,凡有必对;

·联对:出有丘壑,对宜高远。

句对,指句子长短一致,句子的结构也相对。

词对,首先是词性要对,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颜色词对颜色词等。如果想对得更工,则词的大类、小类都要对,如姓对姓、名对名、身份对身份、家乡对家乡等。

字对,主要指文字上出现的花样,上联如果有,下联也必须有,否则就失对。

联对,指下联要对得起上联。很多人认为,下联不能弱于上联,甚至应强于上联,否则就难免续貂之叹。

此外还有一些说道:按中国古代的书写规则,右为上联,左为下联;上联、下联的文义(除无情对外)须有机关联,但极忌合掌(上下联说了同一个意思);好的横批,有点睛之妙,但并非必有;除口对口无遮拦外,凡犯忌、碍眼文字,皆须回避,否则难登大雅之堂。

对联的机巧名目

·对联机巧,或仿或作,名目极多。

·祥瑞对、鸟兽对、人名对、地名对、药名对、时令对、双声对、叠韵对、叠字对、重字对、拆字对、隐字对、谐音对、集句对、嵌字对、顶针对、回文对、无情对 ……

·种种机巧,皆有重意、重趣的选择。

如以意为重,又恰好有对路、趁手的材料,既对得八面玲珑,又达到情深意远,当然为中华传统增色。

若仅仅重趣,甚至为了“趣”而去生拼硬凑,那还是不做为好。特别是回文、无情、拆字、嵌字等花样,极为不易,非要生拼硬凑的话,结果便可能是:费了大功夫,还是四不像。

经典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都做得巧,做得妙。有很多人勉强去对,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做出一个被人们广泛认同、叫好的,可见难。

无情对,上下联既要字字对偶,文义又要绝无关联,在对联中可谓最为另类,如“老子五千言,中午十二点”,“树已千寻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等。这些例子,文字游戏成分居多,做来调侃、逗趣,及在反复思索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应是它的主要意义。

嵌字同样极难,仅嵌的名目、嵌的位置就使人望而生畏。其名目如: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魁斗、蝉联、云泥、碎锦等等,嵌的位置、要求都各有不同。如果嵌得工稳,又确属表意必须,作品方称上佳。

以“声”为律,指的是句式的声律。

对联的声律,一般都参照诗、词的句式规律,如五七言的律句规律,其他句式的双音节规律等。明显的拗句也存在,但除非无奈或无所谓,能避则避为好。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虽多范例,从前人的种种佳作看,也并非铁律,只是参照律诗对仗中出句仄收、对句平收的结果。多分句联各个分句的尾字平仄,也有讲究,如三个分句的尾字较多为平平仄、仄仄平,四个分句的尾字较多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等,但亦无定规,只是循前人之例而已。

至于宽严,总的是雅联严,俗联宽,庄正联严,谐谑对宽。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是曲阜孔府门前的对联。孔府的对联,自然大雅庄正。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是宁波天一阁里孔子画像两旁的对联,也对得极严。

民间的谐谑联,就宽一些。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里有副隐字联,其事是明末一位宰相,世论非之,退休后建一座享堂,派人守夜,天明时,守夜者突然发现堂上多了一副对联,不知谁人所为,横批是“三朝元老”,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就是宽的典型,宽到只剩下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在表达的意义上,上联隐了一个“八”,下联隐了一个“耻”,当然是骂人的意思。因这位宰相世论不佳,评价不好,人们骂他两句,也在情理之中。

5对联之旨——入目为怡,入心为化。

入目为怡,是起码在文面上,看上去觉得不错,要么花样、机巧使人叫绝,要么大气、诙谐使人乐道。

入心为化,则是从文学的目的、功能来说。作品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吸引人、感染人,然后让人在欣赏中,接受作品寄托的思想、意愿、情感。

写出来、贴出来的对联,如果从桃符开始算,已经一千零几十年了。在千多年的发展中,对联和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发挥了认识、教化、怡情、审美等社会功用,所以它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人们对它的看法、心态,至今仍有不同。有看重内容的,有看重形式的,也有无所谓的。例如春联,有些人家甚至连文辞怎样都不大关心,反正总是吉祥的意思,买来贴在门上,哪边上联、哪边下联也说不清。然而即使如此,即使不少人认为喜联、春联都只是逢时、应景之作,但仍然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至少寄托了良好的愿景,烘托了节庆的气氛,增添了文化的色彩,有利于民心昂扬向上。同样,那些奇对、巧对,虽然常被人当成炫才、调侃、逗趣之物,其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对于人们文学素养的增进和互相间的交流,作用也不可抹杀。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些不同类别的作品,时间到即打住。

礼法联例

宋代《齐东野语》卷十七载: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非男非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这副对联,较多用事,需要作一点解释。

邹孟子,指孔子之后的孟子,因出于邹地,故称邹孟子。

吴孟子,指鲁昭公娶了吴国宗室之女,因同出姬姓,鲁的祖先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吴的祖先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触犯周朝即使过了五代也同姓不婚之忌,故回避吴女的姬姓,而只称吴孟子,以免人们讥议作为周公后代,竟然无视礼法。寺人孟子,指周幽王时的一个内宫小臣,在《诗经·巷伯》中自述“寺人孟子,作为此诗”。东汉郑玄注此诗曰“巷伯,阉官”,指明其为太监。故在此联中,被谓为“非男非女”。周宣王,是周朝的王,自然是君。

齐宣王,是诸侯国的王,对于周王朝,仍然是臣。

司马宣王,指司马懿,本为汉魏之臣,其子司马昭在曹魏时受封晋王,而尊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后来成了晋朝开国皇帝,又尊司马懿为宣帝。由此说,司马懿实为不君不臣。

这副对联,对于那些满嘴封建礼法、实则阳奉阴违的人来说,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忠义联例

七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

三千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

这副对联,是明末清军南下时,江阴县已经退休的阎典史被民众推举,站出来率领民众抗清,奈何清军攻城力量太大,闫典史最终战死,在城破前,做了这副对联,所以后来叫《忠义联》。这副对联,在清初赵曦明的《江山孤忠录》中,有不同版本: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众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几处不同,应是后人经考据所作的文字调整,但绝不影响内容实质,因为其弘扬的,是真正的为国捐躯。

滑稽联例

有些滑稽联,看似调侃,其实也别有深意。

如民初上海某校《国文周刊》,载戏拟秦桧夫妇互怨一联:

秦桧云:咳,我纵丧心,有贤妇必不如此!

王氏云:啐,吾虽长舌,无奸夫何至于斯?

如某君弥留时,自撰挽联云:

百年一刹那,把等闲富贵功名,付诸云散;

再来成隔世,望这般夫妻儿女,切莫雷同。

末后,又添一横额:这回不算。

如前清有一花甲童生应试,学使见其年老,仅令其默经,意欲成全。不料该生竟多时不能默出一字,故学使笑赠一联云:

行年六秩尚称童,可云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如清代某太守有一婢,貌美而慧。太守欲纳为妾,遭峻拒。

太守出句云:小婢何知,自负红颜违我命。

小婢对句云:大人容禀,恐防绿顶戴君头。

嘉宾简介:

潘海东,深圳大学退休教师,古代文学研究生导师,曾多年兼任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深圳诗词学会副会长、《深圳诗词》杂志主编,曾参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诗词写作教程》。2005年在深圳大学首开诗词格律与写作课程,主持的聚徒讲学项目“诗书第”、主讲的诗词格律与写作课,都曾获深圳大学优秀教学奖。著有《大学诗》《殷商“甲骨诗”商榷》《六诗之兴诗浅说》《诗词格律的自然属性》《汉镜铭文:完整七言诗成于西汉的确证》《约其精致 蕴我深长——关于当代格律诗词写作的几个问题》《写作的两翼:继承与创新》《人文素养的古与今》《书生行》等。

The End

信息来源:嘉宾现场演讲内容

编辑整理:佳佳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承办单位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深圳图书馆

网络与微信运营:深圳市科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0)

相关推荐

  • 绮阁诗话之二

    点小蓝字加关注! 对偶.对仗与对联 像比喻.反复.排比.借代.设问.比拟.夸张等一样,对偶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主要特色是词性相称(相同或相当),字数相同.上下句之间可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同一 ...

  • 辞赋第10讲

    今天我们利用诗钟的格式来练习骈句. 一.诗钟的概念 诗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这种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 ...

  • 浅谈中国十二生肖的民俗文化艺术

      十二生肖 (中国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 ...

  • 浅谈中国古代玉项饰文化,古人比你时尚多了

    新石器时代颈饰 我国祖先在很早就开始佩戴颈饰,考古发现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使用兽骨.兽牙.贝壳等串成的串饰,并用染料染成红色.据推测,当时人们在与猛兽的搏斗中发现失去鲜血就等于失去生 ...

  • 从最初的宗教神物到妇女首饰,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方胜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以两个正方菱形压角相叠而组成的几何图形的方胜纹,是极具表现力和概括性的典型纹样代表. 它不仅在反映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如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quo ...

  • 浅谈中国钱币收藏的文化与审美

    本文为 史记 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华几千年的货币历史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才能,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形成了与别国不同的货币审美. 一.中国货币文化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变 ...

  • 山水之乐:浅谈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 ...

  •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历史及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中国汉族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造园手 ...

  • 中国风水文化的历史 浅谈中国的风水文化

    2021-04-18 01:30:36  来源:  作者:admin 新一代新西兰人文经济学家也对中国风水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中国风水是寻找建筑物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不能说是科学的,也不能说迷信的,因为 ...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5个层次

    说起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是比较笼统和难以说清楚的,历来是众说纷纭.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5个层次就比较好理解了: 第一个层次是形而上的文化,用儒家和道家的话就是成圣成贤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破迷 ...

  • 画中有诗——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文化渊源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即"士人",古代时早期的"士"特指有职称的官员,后来也用以泛指知识分子,他们集文化和人格修养于一身,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