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汤----两味药即能泄脾湿 专治怪病杂病

                                             珍藏“杏林明医”

方名:今天跟大家说一张泄脾湿的方子——是泽泻汤。

方源:这张方子,源于《金匮要略》

组成:泽泻五两(15g),白术二两(6g)。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功用:利水除饮,健脾制水。

主治:饮停心下,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咳逆水肿。

方解:方中泽泻----甘淡,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出,为君药。

白术----甘苦,健脾益气,利水消肿,助脾运化水湿,为臣药。

两药相须为用,重在利水,兼健脾以制水,为治脾虚水饮内停之良方。

又有:《素问 . 病机气宜保命集》白术散----以白术、泽泻等量配伍应用,                                                                                               主治水肿觉胀下者。

附注: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故头目昏眩,这是痰饮常见之证,亦即支饮的轻证。治以泽泻汤,用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水。

       医案一

患者:一个女子,姓吴,是一名老师。

自述:大概一周以前,就感觉自己脑袋有点晕,十分影响讲课,于是就请假回家休息。本以为休息几天就会好,哪成想眩晕越来越重,到最后竟然不能起床。一旦坐起来,就感觉天旋地转,满屋子的柜子、窗户、桌椅都在旋转,而且还伴随耳鸣。一旦眼前转起来,她就呕恶,吐涎,胸闷。怎么办呢?    此人后来就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苔白腻,脉象弦滑,细问得知,嘴里经常发干,但是又不想喝水。口干却不欲饮,那就是痰湿内阻,津液不得布化,导致口干舌燥,同时又因为痰湿中阻,脾胃之气失常,所以就喝不下水。胸闷、耳鸣,是阴浊上泛、阻滞清阳的表现。呕吐痰涎,那是痰湿水饮向上反,从口中溢出来了。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组方:泽泻3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5克,半夏12克,代赭石15克,白术12克,川牛膝12克,所有这些,连续用了5剂。

方解:其中的泽泻----利水,能把痰湿水饮通过小便往外排。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可以杜绝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健脾燥湿,就意味着掐断了痰湿生成的根源)。

两味药配合,患者体内的痰湿水饮就少了一大半。这是全方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其他的药材,都是锦上添花了。

茯苓、车前子、牛膝----三味药,善于利水,辅助化解水饮。

代赭石和半夏----降逆、止呕、燥湿,不让痰湿水饮之邪往上冒。

这样经过一番调治,患者体内的邪气被化解掉。

结果:患者的眩晕感完全消失,起身走路的时候,眼前也没有物体晃动之感,生活和工作,都恢复正常。

医案二

患者:一个女子,年19岁,姓沙。

自述:在1974年下乡的时候,多次在大汗淋漓之际用冷水洗头。后来,她就头痛、绵绵不休,久治不愈。后来找中医看。找的是著名中医临床家,赵清理。

即诊:赵师一看,患者舌淡苔白,肢体困乏,脉弱无力。细问得知,患者从小体弱,脾胃不佳。赵师当时就认为,这是脾虚有湿,内湿结合洗头时候的外湿,上犯于头部,导致头痛。只用祛风除湿之法,肯定不行,解决不了内湿的问题。于是,就用泽泻汤打底来泄脾湿。

处方:泽泻15克,白术15克,羌活9克,甘草3克。

进程:这方子,水煎服三剂,诸证悉平。

医案三

患者: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孩,当时才10岁,别的都好,就是口水特别多。患者自己说,她必须经常吐口水,否则,嘴巴很快被唾液填满。当时,医家不信,就让患者强忍着不吐。结果,不大一会儿,患者口中的唾液就满了,实在憋不住了,于是大口吐出来。仔细一看,乃清水样。

辩证:医家认为,这一定是脾虚湿盛,痰湿水饮上犯于口腔所致。

处方:泽泻60克,白术20克,研成细末,每次服用10克,开水冲服,一日服两次。很快,患者症状就大大改善,到最后就彻底痊愈了。这是1984年《江苏中医杂志》上刊发的案例。

评述:可见痰湿这东西,真的可以引发多种怪病杂病。而泽泻汤,凭借泽泻和白术两味药,一个利水,一个健脾燥湿,真的就如抽水机,将邪气泄了出去。总而言之,泽泻汤可以用两味药泄脾湿。

注意:如果要具体应用泽泻汤,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进行。辨证错误,用泽泻汤非但无益,相反还容易误事。

好书推荐:

       注意:本文摘自公众号杏林明医,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医的学习贵在坚持,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一个“在看”、点赞、分享转发,让更多人加入我们学习的队伍。互联网的魅力,让大家对中医(经方)的热爱之情聚集,研究心得撞击,从而迸发出绚丽的光芒。这里是思想火花激荡的地方,这里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