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咳喘发作期按其证侯表现 可分为表证兼喘 热实之喘 水饮之喘 邪在少阳 肝郁气滞气机逆乱 阳脱之喘六大类别 咳喘迁延​期证治分为脾虚水饮内停 肾阳虚水泛 肾虚不能化水 肾阴虚 肺胃阴虚

咳喘发作期(慢支)证治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发季节为春、秋、冬三季,尤以气侯变化.乍冷乍热时多发.慢支急性发作期往往多为外邪引动痰饮而致咳喘加剧.而脾肺肾气虚又是招致外邪入侵的内在因素.

根据《伤寒杂病论》咳喘所述,按其证侯表现,可分为表证兼喘、热实之喘,水饮之喘,邪在少阳,肝郁气滞气机逆乱,阳脱之喘六大类别.

一、表证兼喘

由风寒束表,肺气上逆而致,辨证关键在于表证兼喘,分为两种类型:一为“ 无汗而喘” ,属表实兼喘;二为。有汗而喘” ,属表虚兼喘.两者总以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出,脉浮紧或浮缓为辨证要点.治疗上解表平喘为主,兼以扶正。

风寒束表,表闭而喘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辨析】本证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邪交争,太阳经气运行不畅,以及邪干于肺,肺气失宣,无汗而喘;或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于太阳之表者,风寒外束,肺胃之气不得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喘而胸满.

【主证】咳嗽喘气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呕逆,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或兼紧等.

【病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麻黄汤

【药物】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

【方义】麻黄开腠发汗,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桂枝与甘草相配,辛甘发散, 宣通阳气,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助庥黄以增平喘之功。

【历代医家论述】

柯韵伯: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太阳脉抵腰中,故腰癌;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从风寒得,故恶风;风寒客于人则皮毛闭,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太阳为开,立麻黄汤以开之,诸证悉除矣.(《(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 麻黄汤证上》)

【实验研究】麻黄汤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并且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临床报道】孔氏等131报道在62例喘证患者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治疗组用麻黄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11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

【验案举例】

姜春华医案:胡某,女,46岁.咳喘己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咳喘多痰,喉问作水鸣声,苔白,脉软.以麻黄汤加味,处方:麻黄6g,桂枝9g,川朴9g,枳实9g,杏仁9g,甘草6g,2剂.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又服2剂,咳止喘平,呼吸通畅。

【随证加减】若头藕以项部症状明显者,加葛根,羌活;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若肢体酸楚明显者,加川芎,独活;若胸满者,加紫苏.香附.

【注意事项】麻黄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若桂枝量与麻黄相当,或桂枝量大于麻黄董,会导致大汗出;应先煎麻黄,去上沫,消除麻黄对脾胃的副作用,以免使人发生心烦;服本方不需啜粥以助药力;有兼挟证者,不能单服庥黄汤,应与他方合用,或酌情选他方,免发生变证。

【禁忌】凡气血虚者禁用:阳虚者禁用;有热者禁用.

营卫不和,肺寒而喘

【原文】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辨析】本证为风寒引动肺气上逆所致.肺主气,外合皮毛,若风寒袭于肌腠,营卫不和,肺寒气逆,宣降失常致汗出而喘;或太阳病误下,致表邪不解影响及肺,肺失肃降作微喘。

【主证】咳嗽喘气,痰清稀色白,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舌淡苔薄白,脉浮 缓等.

【病机】风寒袭表,肺气上逆

【治则】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方剂】桂枝加厚扑杏子汤

【药物】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灸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而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达到宣肺的目的;炙厚朴化湿导滞,行气平喘;杏仁能宣肺散风寒以助解表,如是则表里双解,内外悉安.

【历代医家论述】

陈修园:桂枝本为解肌,若喘则邪拒于表,表气不通而作,宜麻黄而不宜桂枝矣.然亦有桂枝证悉具,惟喘之一证不同,当知是平日素有喘之人,名日喘家.

喘虽愈而得病又作,审系桂枝证,亦不可专用桂枝汤,宜加厚朴从脾而输其气,杏子从肺以利其气佳.(《伤寒论浅注· 辨太阳病脉证》)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平喘止咳作用。

【验案举例】

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自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脘,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桂枝6g,白芍6g,生姜2片,炙甘草4.5g,厚朴9g,杏仁9g,麻黄1.5g,贝母9g,苏子9g,炒枳壳9g.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

【随证加减】若伴有大便秘结,以郁李仁代杏仁.

【注意事项】本方的煎服法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微微发汗即可.

【禁忌】服药期闻,禁忌生冷、粘滑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食物.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此为逆也。( 38)

【辨析】外感风寒之邪而发病, 兼有里热,卫闭营郁,阳郁不宣,肺气升降失 调,发为咳喘.

【主证】咳嗽喘气,发热恶寒, 无汗而烦躁,身疼痛,口渴,苔白,脉浮紧等.

【病机】外寒里热,表里俱实

【治则】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剂】大青龙汤

【药物l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灸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方义】本方由麻黄汤倍加麻黄、炙甘草,减杏仁剂量,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重用麻黄配桂枝,峻猛发汗,以散表寒,并可宣泄水气;石膏辛寒以清里热,且石膏配麻黄,既可透解在里之郁热,又可克制石膏寒凉伤中;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资汗源.

【历代医家论述】

柯韵伯:此麻黄汤证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诸证全是麻黄,有喘与烦躁之别.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热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伤寒来苏集· 伤寒附翼· 太阳方总论》)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退热、抑菌作用。

【临床报道】

王氏将52例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给予大青龙汤。 处方:净麻黄9g,桂枝9g,杏仁10g,甘草9g,生姜片3g,大红枣5枚,生石膏30g。治疗.对照组给予鱼腥草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34例中,临床控制20例,好转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18例中,临床控制9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77.78%.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大青龙汤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验案举例】

李某,男,62岁.素患慢性支气管炎25年,每遇冬季感寒而复发加重,3天前复 因感风寒,患者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咯痰,痰色黄粘而稠,伴胸闷,气急,烦躁,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浮紧而数.此为外寒内热证.治拟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处方:麻黄9g,桂技9g,杏仁12g,甘草3g,生姜3g,石膏30g,黄芩15g,滑石30g.服药1剂,寒热即轻,黄腻苔渐退;3剂热退身凉,体温正常,咳痰减少,上方减滑石,再进2剂,共给药5剂诸症悉愈。

【随证加减】若口渴者,加芦根、知母;若咳嗽者,加紫菀、款冬花;若气喘者,加苏子、葶苈子等.

【注意事项】大青龙汤服用后一般要求一段时闻的持续微汗即可,汗出后即停服。若病未全解,当视情况改用他方。若连续服用,会导致汗多伤阳的严重后果.

【禁忌】大青龙汤为《伤寒论》中最强有力的发汗剂,凡脉微弱,畏寒胶冷的少阴病,汗出恶风的太阳中风证以及阳亢.阴虚、血虚等证均不宜用。

二、热实之喘

由热邪壅肺或肠腑燥结而致喘。辨证要点在于热” 和实” .以热实证兼喘为辨证特征.治疗上以清热定喘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安中。

肺热壅塞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校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

【辨析】素体肺热,或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均可使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直中于里,致邪热迫肺,肺热气壅,肺气上迫而作咳喘.

【主证】咳喘,痰稠色黄,身热汗出,或无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则】清宣肺热,平喘降逆

【方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药物】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灸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碎,绵裹

【方义】石膏辛甘寒,清泄肺热为主药,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

【历代医家论述】

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芩黄连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已不在阳明之里.其所以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发散肺邪,而汗喘止矣.( 《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实验研究】本方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唧;解热抗炎作用,对金葡茵、绿脓杆菌、甲,乙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有体外抗菌作用;提高免疫功能。

【临床报道】余氏等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麻黄6-10g、石膏30-60g,杏仁10g、甘草3-10g、鱼腥草10-30g,黄芩6-10g、浙贝10g。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31例,结果31例中基本控制者27例,显著好转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验案举例】

患者,男,51岁.1998年12月4日初诊,咳嗽气急反复发作17年,近3-4年来四季均有咳嗽,近一周来加剧,痰量多,呈泡沫状,色白,伴有畏寒发热,口干咽痛,胸闷恶心,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检查:体温39.0℃,急重病容,面颊潮红,头额汗出,咽红,口唇紫绀,呼吸急促,23次/分,张口,不能平卧,双肺满布干湿性罗音、哮鸣音,心率96次/分.脉滑数,苔薄黄.处方:生石膏50g,杏仁10g,麻黄6g,甘草6g,牛蒡子10g,黄芩10g,桑皮10g、地龙10g、葶苈10g、浙贝10g.服药2剂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咽痛减轻,紫绀减轻,能平卧,痰量减少,双肺干湿性罗音亦减少,原方续服5剂,一般情况均改善,行动后仍有气促.处方: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10g,桑皮10g、黄芩6g、地龙10g、葶苈10g.磁石15g.沉香2g,熟地10g.服药5剂,临床症状消失。

【随证加减】若痰盛色黄明显者,加贝母,黄芩;若气喘明显者,加桑白皮、 款冬花、贝母;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全瓜萎;若咳嗽明显者,加桔梗.百部:若胸闷者,加葶苈子、苏子;若肺气损伤严重者,加人参等。

【注意事项】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为1:2,若麻黄量偏重恐助热,石膏量过大则影响肺热的宣散;煎药时,宜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他药.

【禁忌】肺寒饮证禁用.

肠热挟表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辨析】本条论述表证误下后,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太阳中风,误用下法,造成表邪内陷,邪热内郁肠道,以下利不止为主证,其喘与汗出,皆因肠热上蒸,影响肺之宣降所致。

【主证】身热下利,喘而汗出,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促等.

【病机】热壅肠腑,升降失司,兼表不解

【治则】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荆】葛根黄芩黄连汤

【药物】葛根半斤,灸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方义】葛根辛凉,既可解肌,发散在表之邪热,又能升清阳而治下利;黄芩,黄连苦寒清热,善治热利;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既清里热止利,又散表邪退热,是表里双解之剂.

【历代医家论述】

周禹载:桂枝证误下,利遂不止者,因邪未入里,而胃受伤.设使脉促,则虽下利而表邪尚在,仍当与桂枝矣.只以喘而汗出,则外邪内陷,上侵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取其因势达外,本府本经之为便也.(《伤寒论三注阳上篇》)

【实验研究】本方有松弛气管平滑肌作用;抗菌作用;抗缺氧的作用.

【验案举例】

朱某之母,80岁,患肺心病多年,近来感冒之后又发热,口渴欲冷饮,咳嗽痰黄,气喘,动则加剧,心慌胸闷,面红,前额不适,纳减,小便黄,苔薄黄,舌红,脉弦数有问歇,两寸脉浮,投以葛根芩连汤合宣痹汤,3剂热退,胸闷心慌气短减轻, 再服5剂,病近期控制。

【注意事项】本证可兼有太阳表证,证属于阳明为主的太阳阳明同病;本证可以直接发生,不一定由太阳表证转化而成.

热实结胸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1)

【辨析】邪热与痰水有形之物相搏,气机升降失常致喘。

【主证】胸膈或心下硬满疼痛,汗出,项强,喘息,舌红苔黄腻,脉沉或数等。

【病机】水热互结,聚于胸膈结于胸膈。

【治则】逐水泻热,宣肺散饮

【方剂】大陷胸丸

【药物】大黄半斤,葶苈子半斤,芒硝半升,杏仁半升,熬黑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两合.

【方义】以甘遂为主药,逐结聚之痰水,合大黄、芒硝使其泻下作用更为全面,但用量不大;再配以逐水化痰的葶苈子,杏仁,以适应病邪结聚部位较高的结胸证;与白蜜同煎可以减缓甘遂峻猛之性.

【历代医家论述】

柯韵伯:阳者指外而言,行躯是也,阴者指内而言,胸中心下是也,此指人体之外为阳,内为阴,非指阴经之阴,亦阴证之阴.发阴发阳皆指发热,结胸与痞,俱是热证,作痞不言热入者,热原发于里,误下而热不得散,因而痞硬,不可以发阴作无热解也……头不痛而项犹强,不恶寒而头汗出,放如柔痉状,此表未尽除,而里证又急,丸以缓之,是以攻剂为和剂也.(《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 陷胸汤证》)

【实验研究】该方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有增强作用。

【验案举例】患有重症肌无力恶寒发热,寒去热退而咳嗽气急加重,面色萎黄,眼睑下垂

韩某,女,60岁,患有重症肌无力,5天前恶寒发热在村卫生所治疗,寒去热退而咳嗽气急加重,证见面色萎黄,眼睑下垂,口松,白粘痰液吐之不绝,喉中痰鸣,气短胸闷,心中懊侬坐卧不安,两手捶胸,胸腹拒按,痛欲闭气,口唇紫绀,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滑,脉寸浮滑关沉无力,辨证为表邪内陷,痰饮结胸,治宜逐水破结,大陷胸丸主之.处方:大黄10g,芒硝12g,杏仁10g,葶苈子12g,酷制甘遂0.5g,黄芪15g,白术30g,丹参30g,水煎服,一剂后泻下粘粪液600ml余,病减大半,原方减半量续服二剂而愈.其后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一年,重症肌无力也获痊愈。

【注意事项】本方力缓,服药后并不速下,故方后云: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 ;若未达泻下效果,可再服一剂,直至见效.意在药用不可太过.

痰热互结

【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辨析】小陷胸汤证为热实结胸轻证.多由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之痰邪相结而成,上逆犯肺而致咳喘.

【主证】咳喘咯痰,质稠难咯,心下硬满,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象浮滑。

【病机】邪热内陷与痰相结

【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方剂】小陷胸汤

【药物】黄连一两,半夏六升,栝萎实大者一枚

【方义】方中黄连清热;半夏化痰;括萎实甘寒滑润,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散结,为方中主药.三者协和,使痰热各自分消,结滞得以开散.

【历代医家论述】

张兼善:从心下至少腹石硬而满,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正在心下,未及腹胁,按之痛未至石硬,小结胸也;形证之分如此.盖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于心下,故其脉浮滑,水结宜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消,故用栝蒌半夏等.(《伤寒论纲目· 太阳经证》)

【临床报道】陆氏等采用小陷胸汤合黛蛤散为主治疗顽固性咳嗽106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止咳化痰药物,治疗5天为一疗程经上述方法治疗1-3个疗程后,106例中显效74例,有效23例,无效9铡,总有效率为91.5%.

【验案举例】

杨某,男,57岁.2003年10月8日初诊.因咳嗽半月就诊,患者于5年前曾明确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轻度肺气肿.来我科诊时,患者诉半月前因不慎受凉而咳嗽,痰黄胶粘,胸脘痞闷,不欲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壅肺,治宜清肺化痰。处方用小陷胸汤加味:瓜蒌15g,半夏12g,黄连10g,黄芩10g,川贝母10g,  陈皮10g,桑白皮15g,茯苓10g, 桔梗10g,甘草5g,连服3剂.再诊:咳嗽、咳痰.胸脘痞闷消失,继用小陷胸汤加香砂六君子汤3剂病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随证加减】若舌苔黄腻者,加胆南星.贝母;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生姜等.

【注意事项】本方当先煎瓜蒌,有利于取瓜蒌的醇和之性,避其寒性,更有利于药物充分发挥治疗效应.

阳明热炽,腑气不通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溅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08)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农摸床,惕而不安,徼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

【辨析】本证因阳明燥实内阻,腑气壅滞,气机不得通降,或燥屎阻结于中,攻冲于上,肺失清润肃降,发为腹满而喘,甚者喘不能卧.

【主证】潮热汗出而喘,大便难,烦躁或谵语,腹满痛剧拒按或绕脐痛,脉沉实。

【病机】阳明实热燥结,壅滞不通

【治则】攻下实热,破气导滞

【方剂】大承气汤

【药物】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酒洗,泄热去实,推陈出新;芒硝成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枳实苦微温,理气消痞.四药为伍,相辅相成,为攻泻热结之峻剂.

【历代医家论述】

尤在泾:伤寒以身热恶寒在表,身热不恶寒为在里.而阳明病无表证者,可下.有表证者,则不可下.此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皆里证也.脉虽迟,犹可攻之.以腹满便闭,里气不行,故脉为之濡滞不利,非可比于迟则为寒之例也.若手足灞然汗出,阳明热盛,大便已硬,欲攻其病,非大承气不为功矣。(《伤寒贯珠集· 阳明篇下》)

【实验研究】该方可促进肺泡上皮增生特别是Ⅱ型上皮细胞增生修复,改善肺泡通气血流比等多种作用。

【临床报道】杨氏运用大承气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32例,治疗方法:中药用大承气汤加减:所有患者均给予西药抗炎,利尿、扩管、强心及支持对症处理。结果:临床治愈率62.5%,总有效率为96.8%.

【验案举例】

张某,女,68岁,1998年11月来我科就诊.诉患肺心病多年,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粘痰10天,胸闷、气促不能平卧,腹胀、纳差,小便量少,大便5天未解.舌紫暗,苔黄腻,脉数.处方予大承气汤化裁:大黄、厚朴、芒硝各15g,枳实,桃仁、赤芍,连翘、银花各12g,鱼腥草30g,麻黄6g,茯苓50g,炙甘草6g.水煎服,一天一剂.治疗一天即解出黑色干结大便数枚,自觉精神好转.第3天诉咳喘缓解,尿量增加.1周后咳喘、心悸,水肿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

【随证加减】若有食积者,加莱菔子、山楂;若腹大满不通者,加槟榔,青皮;若正气不足者,加党参、白术;若血虚者。加当归、熟地:若阴津不足者,加麦冬、生地等.

【注意事项】煮药时,枳实.厚朴先煎,后下大黄,烊化芒硝的不同,须依法煮药;服药后,腑气通,燥屎下,则当停药,免伤正气.

【禁忌】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慎用;老人、小儿,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忌用或慎用.

按语:大承气汤证和葛根芩连汤证两者皆为热壅肠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大肠有形之热,会出现大便难,腹满痛拒按或绕脐痛等症;后者为大肠无形之热并兼有表证,会出现下利,脉促等表未解之象。

三、水饮之喘

由于水饮内停,水饮射肺,肺气上逆而致喘.证治关键在于水饮为患。治疗上以化饮平喘,兼以安重养正。

外寒内饮.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

咳逆倚患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 痰饮咳嗽篇》) ( 35)

【辨析】本证因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寒饮上射于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发为咳喘.

【主证】咳嗽喘息,咳吐白色泡沫痰,量多,甚者不能平卧,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干呕,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治则】外散风寒,温化水饮

【方剂】小青龙汤

【药物l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灸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方义】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还可宣通肺气而定喘利水,桂枝通阳化饮;芍药与桂枝调和营卫;干姜配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化饮降浊;炙甘草既能祛痰止咳,又能调和诸药.共奏外散风寒,内化水饮,表里双解之功。

【历代医家论述】

成无己: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注解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实验研究】小青龙汤具有抗炎,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对于寒痰蕴肺型COPD(COPD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痰饮,瘀血等.)疗效确切。

【临床报道】 李氏运用小青龙汤加味(麻黄、法半夏、白芍药、细辛,千姜、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地龙、白僵蚕)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60例患者,显效29例,好转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验案举例】

刘渡舟医案:柴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 慢性支气管炎” ,选用中西医治疗而效果不佳.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怂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随证加减】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若喘者,加杏仁.

【注意事项】先煎麻黄再下诸药.

【禁忌】肺热饮证,溢饮热证,太阳中风证与肺寒饮证相兼者忌用。

外寒内饮挟热

【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 14)

【辨析】本病由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所引起.以致风寒束肺,水饮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之证.

【主证】咳喘,咳痰稀薄多泡沫,痰色白或黄,胸胀满闷,烦躁,或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

【病机】外有风寒,内有饮邪郁热

【治则】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

【药物】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灸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方义】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芍药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千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散寒降逆,配以五味子之收敛,是散中有收,可防 肺气耗散太过,加石膏以清热除烦,与麻黄相协,可发越水气。

【历代医家论述】

尤怡: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金匮要略心典).

【临床报道】唐氏报道运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40例,每日一剂,水煎2次,小量多次喂服,7日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3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验案举例】

李某某,女,38岁。喘患性支气管炎 已10余年,近两年发作频繁,替服中药及其有关成药无显效.现面唇青紫,喘息甚剧,胸中烦闷不适,舌苔白滑,舌质红,脉浮滑有力.证属内饮兼外感,饮邪挟热之证.遂拟小青龙加石膏汤一剂.处方: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2g,甘草3g,干姜10g,五味子5g,细辛5g,半夏10g,石膏30g。3日后,患者服l 剂后无不良反应,遂连服2剂,咳喘大减,痰较前易咯出,胸中不烦闷.于前方去麻黄,石膏,加鱼腥草,紫苑,杏仁.服2剂后,诸恙悉平。

【注意事项】本方煎药时,宜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他药同煎;治小儿,老人,体弱者,用本方当酌减其量,以免发散太过损伤正气.

【禁忌】痰热壅肺者忌用.

寒饮挟热,上迫于肺

【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8)

【辨析】本证乃寒饮郁肺挟热胸满之证.寒饮挟热,上迫于肺,肺失肃降,发为咳喘.

【主证】咳喘,痰多,胸满,烦躁,气逆不能平卧,舌质淡红,苔滑,脉浮等.

【病机】寒饮挟热,上迫于肺

【治则】温肺化饮,降逆宽胸

【方剂】厚朴麻黄汤

【药物】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 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方义】方中厚朴.麻黄、杏仁宣肺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温化痰饮,石膏清热除烦,小麦安中养正,五味子收敛肺气。

【历代医家论述】

徐忠可: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以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三味,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戢心火而安胃.(《金匮要略论注》)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解痉,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作用。

【临床报道】何氏运用厚朴麻黄汤治疗30例“ 肺胀” 患者.风寒表邪过盛者加桂枝、紫苏,减少石膏用量;气喘,咳嗽咯黄痰或白痰而属痰热者,去干姜、细辛,加竹沥,桑白皮,地骨皮;喘满干咳少痰者,舌质红、脉沉细属阴虚者加百合、生地,沙参,麦冬,去干姜,细辛;胸闷气短,腰膝无力属上盛下虚者加生地、虫草,沉香,五味子;咳喘面目浮肿,脉弱属气虚者加黄芪,木防己;口唇发绀属心阳不足,瘀血内阻加桂枝、丹参,红花.结果:总有效率93%.

【验案举例】

何长义医案:陈某,男,69岁.就诊日期1994年3月13日.主诉:气喘、咳嗽胸闷胀20余年,加重半月.现病史:素有咳嗽气喘病史,常反复发作,每年因受凉后发作4至5次,本次于就诊前半月感冒后加重,恶寒身痛,咳嗽咯稀痰,胸阉胀,气喘不能平卧,纳差.体温37.8℃,神清,形体消瘦,急性面容,口唇发绀,桶状胸,肋闻隙增宽,叩诊过清音,心率86次/分,律齐.脉浮滑数,舌质紫暗,苔白厚腻.应解表化痰,温肺开胸,降气平喘.方用:厚朴10g,炙麻黄5g半夏12g,杏仁12g,石膏12g,莱菔子15g,桂枝10g,泽兰 10g,生姜10g,川芎10g, 紫苏15g,甘草10g,小麦15g.三剂,先煎小麦熟后再入余药,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二诊:3月15日,服上方后气喘胸胀,咳嗽,面浮肿明显减轻,可平卧,咯痰量减少,脉弦滑,舌质暗,苔白.继用原方加丹参15g,川贝12g,生黄芪15g。连服6剂,咳嗽咯痰气喘基本消失。

【注意事项】煎本方时,当先煎小麦至熟去渣,后入他药再煎,先煮小麦利于取小麦醇和补益之性,补而不燥,使肺得和合之气而与他药伍用以祛邪。

【禁忌】肺实热饮证者忌用。

按语:厚朴麻黄汤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同属寒饮郁肺而挟热之咳喘,故皆用麻黄、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等药.不同之处在于本证病机侧重气机壅滞上逆,临床喘而胸满之症较甚.故厚朴麻黄汤汤以厚朴、杏仁,小麦,去桂枝.芍药,甘草.去桂枝者,因表证不显,故不须麻、桂相协以取汗解表;去芍药者,因酸甘不利于胸满,加厚朴、杏仁是增强止咳平喘之力;小麦之用取共养正安中之功,同时可协石膏以解饮热而除烦

外感风热,水饮内作

【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 13)

【辨析】本证多由外感风热,内有水饮,饮热互结,阻遏肺气,肺气胀满,宣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喘。

【主证】咳喘,两眼胀突,犹如脱状,口渴,烦躁,渴欲饮水而量不多,或恶寒发热,或面目浮肿,或痰多或黄或白,苔白或黄或黄白相兼,脉浮大。

【病机】 饮热遏肺,宣降失司

【治则】宣泄肺热,降逆平喘

【方剂】越婢加半夏汤

【药物】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灸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方义】方中麻黄散寒化饮,宣肺平喘;石膏泄肺热,与麻黄相伍,温中有清;生姜散水化饮,与麻黄相伍,宣降肺气,散寒化饮,降逆平喘;半夏燥湿化湿,涤饮而通降肺气而平喘;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补益中气,使肺气宣降如常,则喘平矣.

【历代医家论述】

尤怡:外邪内饮,填塞胸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化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金匮要略心典》)

【临床报道】顾氏报道运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百日咳50例,治愈4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治愈率86%,总有效率94%。

【验案举例】

张某,男,71岁.于2001年3月14日来诊.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30年,咳痰喘反复发作,经常应用抗生素治疗.今年春季又因外感而宿痰复发,咳喘不得平卧.咳嗽痰白质稠,目如脱状,口干、口渴、便于,时有发热,微恶风寒,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浮数而滑.辨证分析此乃痰热郁肺之肺胀.处方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减:麻黄10g,石膏40g,半夏10g,生姜6g,红枣4枚,甘草5g,海浮石25g.服一剂后,热退喘减,又连服5剂咳喘已消失,纳增,睡眠良好,大便正常.继服六君子汤加减培土生金以善其后。

【 注意事项】本方煎药时,宜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他药同煎.

【禁忌】肾虚失纳之肺胀证忌用本方.

按语:本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均为寒饮挟热的咳喘.其所异者:前者为外感风寒,本条为外感风热;前者饮甚于热,后者热甚于饮.同时,前条烦躁而喘,喘咳并重,本证目如脱状是喘甚于咳.在证候表现上,本证较为剧急.

寒饮郁肺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 6)

【辨析】由于寒饮郁肺,肺气不宣,肃降失司,肺气上逆,痰阻气道,气触其痰,故喉中痰鸣如水鸡声.

【主证】咳喘,痰多清稀色白,咳重,胸闷,不渴,舌苔白腻或滑,脉或弦或滑或濡.

【病机】寒饮郁肺,痰阻气逆

【治则】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方剂】射干麻黄汤

【药物】射干十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 大者洗) 八枚

【方义】方中射干消痰开结,麻黄宣肺平喘,生姜,细辛散寒行水,款冬、紫菀、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诸药同用,使痰消气顺,散中有收,又不耗散正气.

【历代医家论述】

尤怡:咳而上气,肺有邪,则气不降反逆也.肺中寒饮,上入喉问,为呼吸 之气所激,则作声如水鸡声.射干,紫苑,细辛驱其外邪为主,以射干开结肺气,行水湿毒,尤善清肺气者为臣,而余皆降逆消痰宣散药.唯五味一品,以收其既耗之气,令正气自敛,邪气自去,恐肺气虚,不堪劫散也.( 《金匮要略心典》)

【实验研究】本方有镇咳,祛痰,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所致的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临床报道】庄氏运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10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患者,结果:痊愈68例,有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为96.66%.

【验案举例】

吴某,男,63岁,1993年12月16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16年,伴见肺气肿5年.近来发热,咳嗽,痰多,经久不愈,咯痰时伴有气喘.刻诊:畏寒,发热,伴有头痛,咳嗽,胸闷,痰多.色白清稀,动则气喘。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慢性面容,脉细小数,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证属痰湿恋邪,宣降失司,肺气虚损.治宜化痰逐瘀,宣肺止咳.处方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方用:麻黄、紫菀,款冬花各12克,射干、生姜各6克,细辛4克,五味子3克,半夏、荆芥,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杏仁各9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减轻,痰量减少.仍气促,眩晕,时咽痒,苔白腻减薄,脉细.原方去杏仁,加当归,地龙各12克,磁石30克( 先煎) ,7剂.三诊:咳嗽已平,气促,眩晕消失.以射干麻黄汤合玉屏风散随证加减,服2周.冬季用膏剂,连服3年,基本未发作。

【随证加减】若寒邪郁而化热,宜去生姜,大枣.细辛,加石膏,桑白皮,鱼腥草;咳喘甚者加葶苈子;食积纳差者去大枣,加山楂,神曲.麦芽。

【注意事项】煎药时,当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他药煎煮为妥.

【禁忌】肺实热饮结证忌用.

按语:小青龙汤证与射干麻黄汤证均肺有寒饮内停致咳,但前者为表邪不解,里有水气,外寒触动内饮而引起的喘证;后者是肺有寒饮内停,致成肺气不宣而咳喘者。

寒饮内停,正虚挟热

【原文】脉沉者,泽漆汤主之.《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9)

【辨析】寒饮内停,病久正虚,饮聚化热,且病机偏于里而结于胸胁,肺气为 邪热所伤,肺气逆乱不得肃降而发为咳喘。

【主证】咳嗽,哮喘,胸满,胸闷,气短,气少,痰黄,痰呜有声,喘息不得卧,时有气患不足,心烦,身躁,大便干或兼水肿小便黄或赤,舌尖红,苔黄或腻,脉沉或沉滑.

【病机】寒饮内停,聚结化热

【治则】逐水通阳,清热平喘

【方剂】泽漆汤

【药物】半夏半升,紫菀五两,泽漆三斤( 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方义】该方中,泽漆用量最重,取其逐水利下,紫菀合白前,生姜、半夏等化痰止咳平喘,人参,桂枝,甘草补气通阳,黄芩清泄郁热,共奏逐邪安正之效.

【临床报道】王氏用泽漆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68例,表现为咳喘迁延不愈,痰多色白。结果:治疗组I临床控制13例,显效28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8%.

【验案举例】

张某,女,7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10年,素日气短,劳则气喘。询日前,贪食肥厚,复勉强作劳,遂扰动宿疾,咳痰肿满,气急患追,某医院诊为肺源性心脏病,以西药治疗一周无效。刻诊:面晦紫虚肿,咳逆气促,鼻张抬肩,胸膈膨胀,不能平卧,痰涎壅盛,咳吐不爽,心慌不宁,下肢呈凹陷性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素日未行.唇青紫,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厚,脉沉有结象。辨属痰饮潴留,胸阳阻遏,气滞血瘀,肺病累心.治宜开结降逆,决壅逐水.处方拟泽漆汤原方:泽漆30g,紫菀,白前、生姜各15g,半夏、党参,桂枝,黄芩,炙甘草各10g.5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诸证明显好转,泻下黏浊物甚多,脉转缓,续予原方5剂.三诊:咳平喘宁,肿消痰却,肝大缩回,小便利,纳可,改拟金水六君煎调理,连进月余,病情稳定.经询访,年内未再复发。

【随证加减】若痰多而色黄者,加胆南星、瓜蒌仁以清肺化痰;若咳喘者,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以止咳平喘;若咯血重者,加白及、白茅根以止血等.

按语:泽漆汤证与厚朴麻黄汤证都具有寒饮为主,兼挟郁热的病情,治疗都以祛邪安正,标本兼顾为原则.但前者病机偏于里而结于胸胁,后者病机偏于上 而近于表;前者主予攻逐,后者治宜宣降.

水饮上凌心肺

【原文】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金匮· 痰饮咳嗽病篇》)(22)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金匮· 痰饮咳嗽病篇》) ( 32)

【辨析】水饮内结,悬积胸胁,阻滞气机,肺气上逆而咳喘.

【主证】咳喘,引胸胁痛,短气不得平卧,或呼吸困难,心下痞满,苔白腻,脉弦或沉等。

【病机】水饮停留于胸胁,上凌心肺,胸胁经脉经气因水气阻滞不畅,故咳喘引胸胁痛.

【治则】攻逐水饮

【方剂】十枣汤

【药物】莞花( 熬) 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枣十个

【方义】方中甘遂苦寒,泻经隧水湿,大戟苦辛寒,泄脏腑水湿,莞花苦温,破水寒窠囊,三味峻攻水饮,恐伤正气,故佐大枣十枚,调和安中,使下不伤正,且寓补土治水之意。

【实验研究】莞花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其乙醇提取物还有镇痛、镇静等作用.此外,大戟、莞花,甘遂均有轻度抗菌作用。

【临床报道】张氏运用十枣汤治疗“ 悬饮” 患者8例.方为:莞花3g,大戟4g,甘遂4g,大枣7枚,将前三味醋炒后研末,与大枣肉共捣,分成2丸,一次1-2丸,温开水送服.随访半年至一年,治愈7例,好转1例。

【验案举例】

王某,男,18岁,患者曾因发热咳嗽胸痛而治疗2周,发热虽退,余症不减而来求治.诊见面色不华,精神萎靡,胸闷心悸,短气似喘,咳咯稀白涎沫,咳时左胸疼痛,中脘痞满,干呕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弦有力.证属悬饮,表里不合,水饮内停胸胁。处方:大戟,甘遂、莞花各45克,水煎服,每日一次,连服五日,渐觉症状消失。

【随证加减】若大便千结者,加大黄、芒硝;若小便不利者,加泽泻.木通;若胸胁疼痛明显者,加玄胡,川楝子等.

【注意事项】服药量要因人而异,体质强壮者每次约1.5~1.8g,体质弱者减半; 服药后来得泻下者次日可酌情加大药量;若得泻下,需食糜粥以调养胃气.

【禁忌】体弱及慢性胃肠病者及孕妇应慎用.

饮热壅肺

【原文】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 痰饮咳嗽病篇》)(27)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11)

【辨析】水饮壅闭胸膈,郁而化热,肺失肃降而咳喘。或肺痈初期,风热痰涎结聚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喘。

【主证】咳喘不得卧,短气不得息,胸满或张口抬肩,口吐稀涎,咽于不欲饮,

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

【病机】饮热壅肺化热

【治则】泄肺逐饮

【方剂】葶苈大枣泻肺汤

【药物】葶苈子( 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方义】葶苈子泄肺逐饮,开结平喘,行皮问水气而消肿,因其味辛,故降泻之中有辛散宣达之力;佐大枣护脾和中.两药合用,驱邪和正,泻中有宣,共奏其效。

【历代医家论述】

张璐:肺痈已成,吐如米粥,浊垢壅遏气机之道,所以喘不得卧,鼻塞不闻

香臭,故用葶苈破水泻肺,大枣固脾通津,乃泻肺不伤脾之法,保全母气.( 《张氏医通》)

【实验研究】本方有强心、利尿的作用。

【验案举例】

蔡某,女,65岁, 2000年12月1日门诊.患者反复咳嗽、咯痰10余年,再发4天就诊.刻下咳嗽、咯痰,痰白粘挟泡沫,量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质稍红苔白,脉沉细.辨为风寒挟饮、肺实气闭.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膏龙汤加减.处方:葶苈子15g,炙麻黄、桂枝,白芍、五味子、杏仁、陈皮各10g,茯苓20g,法半夏30g,甘草6g。日1剂,服用3剂后症状大减,咯痰明显减少,继以金水宝胶囊口服,而未再诊。

【注意事项】本方为泻肺峻剂,故应用本方时,当注意二药的用量比例,比例失调可造成留恋邪气( 大枣用量过多) 或损伤正气( 大枣用量过少) ;煮药时,宜先煮大枣,再煮葶苈子,利于取方药的醇和之性.

【禁忌】孕妇忌用或慎用,寒饮郁肺者慎用;肺痈转虚者禁用.

痰壅气闭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7)

【辨析】痰浊壅肺,气道为之不利,故咳嗽气喘.

【主证】咳嗽气喘,时时吐浊唾,痰多而稠浊,咳痰不爽,胸闷,胸满,气逆,但坐不得眠,脉白腻,脉滑.

【病机】痰浊壅肺,肺失宣降

【治则】涤痰除垢

【方剂】皂荚丸

【药物】皂荚八两( 刮去皮,用酥炙) 蜜丸枣膏

【方义】皂荚辛咸,能宣壅导滞,利窍涤痰,由于药力峻猛,故用酥炙蜜丸,枣膏调服,以缓和其峻烈之性,并兼顾脾胃,使痰除而正不伤.

【历代医家论述】

《必效》疗病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论年岁远近,取肥皂荚两挺,好酥一两,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涂之,数翻复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经络,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外台秘要》

【实验研究】本方有祛痰作用,并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麻城县卫生局等用皂荚丸治疗260例慢支患者.近期疗效:显效17例,有效169例,无效70例.

【随证加减】若痰壅盛者,加半夏,细辛;若气喘明显者,加苏予,葶苈子等.

【注意事项】本方药力峻猛,应用时切不可剂量过大.

【禁忌】年老体弱,小孩,孕妇应慎用。

四、邪在少阳

邪入少阳致咳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辨析】本证为小柴胡汤的或然症。因太阳病邪传于少阳,或外邪直中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三焦水道失调,致使水饮内停,上射于肺,肺气不宣而咳喘。

【主证】咳嗽,痰稀色白,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

【治则l】和解少阳

【方剂】小柴胡汤

【药物】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灸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方义】方中柴胡味苦微寒,轻扬升散使邪热外达,祛邪不伤正,为主药;黄芩苦寒泻火,能清里热;两药共同清解少阳邪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历代医家论述】

程郊倩:方以小柴胡汤名者,取配乎少阳之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干姜助热也。(《伤寒论后条辨· 辨少阳病脉证篇势)

【实验研究】本方有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和抗过敏作用。

【临床报道】

钱氏在小柴胡汤基础上适当加减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92例,基本方组成:柴胡9g,黄芩9g,党参12~20g,制半夏9g,杏仁9g,浙贝9g,生姜3片,红枣5枚。结果显效率70.6%,有效率93.5%。

【验案举例】

林某某,男,74岁,1978年初秋来诊,家属代诉:咳嗽喘息20余年,虽经治疗,缠绵不愈.症见张口抬肩,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面色黧黑,口唇膏紫,四肢厥冷,偶尔二便失禁,舌黯苔白厚,脉沉细.方取小柴胡汤去生姜,少用黄芩,重用人参,加炮附子、炮姜,苏子.丹参、红花各l O g,肉桂3g,生龙骨,牡蛎各30g,以达温补肾阳,活血祛瘀,调理枢机,连服15剂后化险为夷。

【随证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以除胆热痰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益气生津,瓜蒌根清热生津;若腹中痛,去黄芩苦寒,加芍药以泻肝柔肝;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去黄芩,加茯苓通利水道;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解外;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宣散肺气,五味予收敛肺逆。

【注意事项】本方煎法为去渣后再煎,是取药性酵和之意.

邪传少阳兼水饮内结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

【辨析】邪传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司,水饮内停,随其所伤,上犯于肺发为咳.

【主证】咳嗽痰多,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渴或干呕,头汗出,小便不利,脉弦等.

【病机】邪传少阳,水饮内结

【治则】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

【药物】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灸甘草二两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交化而成,柴胡,黄芩合用以清解少阳郁热,瓜蒌根、牡蛎逐饮散结,桂枝、干姜通阳化饮,炙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

【历代医家论述】

汪苓友:此太阳病传入少阳之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矣,而复下之,不无少误。惟误下,以故胸胁满徼结.微结者,言其邪不甚,未入于腑,正当表里之问也。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之后,而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饮,以故渴而 不呕。但头汗出者,此热郁于经,不得外越,故但升于头汗出也.心烦者,即胸烦。往来寒热胸烦者,此为少阳之邪未解也,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专解其半表半里之邪,兼散其半表之结也.( 《伤寒论辨证广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抗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验案举例】

朱某某,男,59岁,198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自述三年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 ,近日因情志不畅,咳嗽增剧。证见:咳嗽痰多,胸胁满闷不适,嗳气纳呆,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揣其症,其起因是木郁不舒,条达功能失职.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桂枝、半夏,瓜蒌仁( 打碎) .枳壳、花各9克,生牡蛎( 打碎)1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三剂,水煎服。2月18号复诊:咳嗽痰量减少.胸胁满闷等症均减轻,舌苔白微腻,脉滑.药中病机,续拟上方去花粉加陈皮9克,3剂.2月21日三诊:食欲增加,微有咳嗽,痰少,余症消失.后以香砂六君子丸,等调理善后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随证加减】若气滞者,加枳实、香附以行气导滞;若水气明显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若心烦者,加知母,栀子以清热除烦;若少气者,加人参、山药,以益气补虚等.

按语: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小柴胡汤均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司,水饮内停,上犯于肺发为咳.不同处在于小柴胡汤证虽病在少阳,但无明显水饮停聚之象,而本证邪郁少阳兼水饮内结,水饮已成,故采取少阳与水饮兼顾的治法。

五、肝郁气滞,气机逆乱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辨析】肝郁气滞,气机不畅,阳郁于里,不能通达于四肢,气机逆乱,肺寒气逆则咳嗽。

【主证】咳嗽,手足逆冷,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情志不畅,胸胁胀满或疼痛,或乳房胀痛,苔白脉弦等。

【 病机】肝胃气滞,阳郁不达

【治则】舒肝和胃,透达郁阳

【方剂】四逆散

【药物】灸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方义】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阳气;枳实理气散结,与柴胡相配升清降浊,解郁开结;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合柴胡之疏肝,枳实之利脾胃。四药合用,使阳气通达,肝脾和顺,气血调畅。

【历代医家论述】

《医宗金鉴》: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泄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积实以破肝之逆,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或咳或下利者,饮邪上下为病,加五味子、干姜,温中以散饮也;或悸者,饮停侮心,加桂枝通阳以益心也;或小便不利者,饮蓄膀胱,加茯苓利水以导饮也'或腹中痛者,寒凝于里,加附子温中以定痛也,或泄利下重者,寒热都结,加薤白开结以疏寒热也。(《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抗炎、镇痛,并可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力。

【临床报道】王氏以四逆散为主辨证治疗60例咳嗽型哮喘患者.兼风寒表证加炙麻黄、杏仁、荆芥;风燥伤肺加沙参,花粉、大贝;痰热较甚加黄芩、桑白皮;肝火盛加服黛蛤散;久病短气,动则尤甚加补骨脂、胡桃仁等.结果:显效31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验案举例】

王某,女,54岁,咳嗽月余,咳嗽咽痒,痰少而粘.咳嗽夜闻尤甚,因频发阵咳而影响睡眠.咳甚胸胁满闷掣痛,伴口干而苦,苔薄黄,脉弦.选用疏肝理气,透解郁热的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5g,杏仁10g,桑白皮12g,瓜蒌皮10g,浙贝母10g,地龙12g,焦栀子10g,枇杷叶12g,甘草5g.水煎服,日2次.服药5剂,咳嗽胁痛大减,已能安睡.守方再进3剂,咳止病愈。

【随证加减】若咳嗽者,加干姜.五味子;若心悸者,加桂枝;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若腹中痛,加附子;若泄利下重者,加薤白等.

【注意事项】本方无明显副作用及禁忌证,对于一些慢性病可久服,但恢复期宜理气健脾,补气养血为主。

六、阳脱之喘

由阳衰阴盛,真阳欲脱,肺肾两竭而喘,证属少阴危重之象.仲景方中的四逆汤亦为阴胜阳衰,阴阳离绝之救逆方,似可借用于治疗该证,若加入人参更佳.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主之.( 323)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24)

【辨析】少阴心肾阳气大衰,阴寒内盛,不能化气布津而津液停聚,痰涎胶滞,上犯于肺,肺失宣降,发为咳喘.

【主证】咳喘不得息,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腹痛,下利清谷,呕吐,神衰欲寐,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等。

【病机】真阳欲脱

【治则】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

【药物】灸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义】附子辛温大热,生用则气味雄烈,有峻补元阳而消阴救逆之功,干姜辛热,善理中州脾胃之虚寒,炙甘草甘温,调中补虚,合为回阳救逆之要方.

【历代医家论述】

黄坤载:入口即吐者,新入之宿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悬解-少阴篇》)

【实验研究】本方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强心。

【临床报道】吴氏等运用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寒湿痰饮咳喘的4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痰色白呈泡沫状,或咯白色粘稠痰,或咯吐不利,喘患,胸闷,劳则加剧,恶风寒,严重者咳喘不能平卧,心悸气短,小便量少,双下肢水肿.脘痞纳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而滑.处方:四逆二陈麻辛汤由附片,炙麻黄、细辛,桂枝,陈皮,法夏,茯苓、生姜、大枣和 甘草组成.每日一剂,温分3服.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2例,显效1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验案举例】

张某,男,63岁.患者咳喘反复发作已7年余,经检查诊为慢支,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症状表现为咳喘加剧1周,痰多色白粘稠,动则喘甚,胸阀,气短,心悸,微恶风寒,腹胀,纳呆,双下肢水肿,颜面口唇发绀,Z-便调,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辩证为肺肾两虚,寒温痰饮阻肺,拟四逆二陈麻辛汤加味止咳化痰,纳气平喘.处方:自附片10g,桂枝20g,炙麻黄、法夏、茯苓、银杏,胡桃仁.生姜各15g,细辛8g,杏仁、苏梗、陈皮.炙远志,砂仁,甘草各10g,大枣5枚。服方15剂后,咳喘已平,痰少色白易咯出,双下肢水肿消,余症消除。

【随证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人参,以补气生阳;若便溏者,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生化气血;若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蛎,以敛阴止汗;若呕吐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理气止呕等。

【注意事项】生附子毒性较大,宜先久煎,宜先煎3小时以上,以不麻口为度.现多用炮附子代替生附子。

咳喘(慢支)迁延期证治

《活法机要》谓:“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为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主要表现为脾肺两虚,久致肾虚,正愈虚而邪愈恋,邪愈恋则正更伤。《伤寒杂病论》中诸方在治疗上以扶正为先,兼以祛邪。

脾虚水饮内停

“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 脾为生痰之源”,且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而慢支是一个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患者多病久体虚,中焦气弱,化生精微不足,运化乏力,导致体内寒饮稽留不去,痰饮内生,又每肺卫多不足,防御无术,易受邪侵,内外相引咳嗽久作,故咯痰质稀量多,纳差腹胀,大便不实.证治关键在于脾虚生痰.治疗上以温阳健脾,利水降浊为主。《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术甘汤为健中治痰之代表方.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 痰饮咳嗽病篇》(16)

【辨析】脾胃阳虚或因误治使脾土受损致土虚运化失职,不能制水,水液留中,痰饮内停于心下,水气泛逆冲胸而咳喘.

【主证】咳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胸闷气短,或脘腹逆满,气上冲胸,呕恶,小便不利,舌淡嫩,或淡胖,苔白润,脉沉弦,或细滑,或濡等。

【病机】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水停中焦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降浊

【方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药物】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灸甘草各二两

【方义】方中茯苓取其甘淡渗利水饮,健脾宁心之功;桂枝温经通阳,化气利水,与茯苓合用,通阳利水;白术健脾燥湿,与茯苓合用,健脾利水;甘草补脾益气.四药合用,共奏通阳利水,培土运脾之功。

【历代医家论述】

成无己: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 《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实验研究】本方可以增强免疫功能。

【临床报道】周氏运用葶苓合剂(葶苈大枣泻肺汤与苓桂术甘汤之合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87例.结果:控制21例,显效47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0%.

【验案举例】

孔庆武医案:姬某,男,15岁.咳嗽、气喘反复发作5年有余,每逢感冒加重,但近一年来,整天咳嗽不止,已停课休养月余。曾用中西两法治疗,不但未见减轻,且逐渐出现胸痛,心悸、怔忡,咳喘不能平卧等症,于1980年11月20日来诊.刻见咳吐大量涎沫,恶心呕吐,胸痛背胀,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稍红,苔白滑,脉弦细.此饮邪留积胃肠,而有化热之象.饮停膀胱,气化不利,水饮上凌心肺而致。孔老用苓桂术甘汤加味,14剂转危为安.仍以温阳 利水之法,以善其后.历时半载随访,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随证加减】若呕吐痰水者,加制半夏温化痰水,降逆止呕;痰多,再加陈皮理气化痰;若脾气虚甚,加党参,黄芪益气补脾;若肾阳偏虚行寒肢冷,加仙茅、仙灵脾温养肾阳;痰饮眩晕加党参;恶性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禁忌】凡阴虚火旺及脾胃有热饮者慎用。

肾虚

《类证治裁》日:“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入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肾气不纳则吸气短。证治关键在于肾虚不能纳气而喘.分为两种:一为肾阳虚;二为肾阴虚.仲景方中真武汤,肾气丸、猪苓汤属此范畴。

肾阳虚

阳虚水泛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

【辨析】肾阳虚不能制水,寒水内停,随气机升降上犯下窜,水气泛溢犯肺则为咳嗽。

【主证】咳喘,心悸,头晕目眩,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利,舌淡苔白,脉沉弱等。

【病机】肾阳虚衰,水气泛溢

【治则】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剂】真武汤

【药物】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义】本方取附子辛热,温壮肾阳化气行水先主药,辅以获苓、白术健脾燥湿以制水,佐生姜温阳以散水气,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而不伤阴。

【历代医家论述】

陈亦人: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为四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为腹痛下利,上逆犯肺,则为咳嗽,停滞于中,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停滞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为小便不利。总之,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肾阳衰微,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互相搏结而成,所以治疗上须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 《伤寒论译释·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实验研究】该方可以改善微循环,改善心功能。

【临床报道】刘氏临床观察124例上呼吸道感染后久咳患者,运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后,治愈86例,占69.4%;好转28例,占25.6%;无效6例,占5%.总有效率95%.

【验案举例】

洪某,女,56岁.1987年11月28日初诊.患咳喘五载,每逢气温转寒,而咳喘剧增,今值初冬,气温骤降,宿恙并发,昼夜咳喘,不能平卧,痰多稀薄,形寒背冷,面色咣白,肢末欠温,溲短便溏,苔白滑润,脉沉细滑,证属脾肾阳虚,水气犯肺之候,以真武汤加味,药用:茯苓15克,生姜、干姜、白术,制附子、白芍各10克,细辛、五味子各3克.服5剂后咳喘大减,诸症亦趋缓解,守效方共服20剂告瘥,后予香砂六君子丸调治一冬,以资巩固。

【随证加减】若寒气上犯于肺致咳,加干姜.细辛以散肺寒,加五味子敛肺气;若小便利,则去茯苓;若下利甚,乃寒气下侵于肠,当去芍药之阴寒,加干姜温里散寒;若呕,寒气犯胃,重用生姜以温胃降逆散水。

【禁忌】阴虚有热水气证者忌用。

肾虚不能化水

【原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 痰饮咳嗽病篇》) ( 17)

【辨析】下焦肾气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津液聚而成饮,水无出路,饮犯心下,肺失宣降,故咳喘。

【主证】咳喘,短气兼见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或失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等。

【病机】肾虚不能化水

【治则】温肾化水

【方剂】肾气丸

【药物】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 炮) 各一两

【方义】方中有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阴以生阳的药物相伍,此“ 阴中求阳”也,更用少许桂枝、附子生少火而化气行水,所谓'’少火生气” 也。

【实验研究】本方有抗炎,止咳祛痰,增强机体免疫力。

【临床报道】陈氏运用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阳虚喘证(西医的急,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肾功能衰竭)90例,处方:干地黄60g,山药30g,山萸30g,丹皮25g,茯苓25g,泻25g,肉桂10g,附子10g,随证加减.结果:临床痊愈27例,显效31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1%.

【验案举例】

赵某,男,72岁,素有咳喘痼疾,14年前曾在某医院诊治为慢性支气管炎,每遇天冷感寒而发.目前,因夜间受寒,咳喘加重,畏风肢冷,已在附近医院治疗投以止嗽散,参苏饮一类汤剂.患者症状没有明显减轻:咳嗽作喘,声低,咳喘而腰背相引作痛,咳吐涎沫,但得引长一息为快,夜不能平卧,大便溏,小便清,舌苔白,脉象微弱.辨证为肾阳不足,肾虚作喘,当补肾纳气,平喘止咳,方药:制附子6g,紫肉桂6g,山萸肉6g,淮山药10g, 粉丹皮6g,盐泽泻6g,茯苓块10g,大熟地6g,补骨脂6g,5剂;二诊后,患者咳喘好转,夜尚能平卧,仍有气短腰酸,四肢无力,夜寐欠安,再以上方加党参6g,五味子6g,远志6g,6剂;三诊,病情已稳定,喘平,患者转危为安,再6剂.一年后追访,未再复。

【随证加减】若口渴明显者,加知母,龟板以滋阴泻火;若头昏者,加枸杞子、菟丝子以滋补阴阳之气;若下肢肿者,加牛膝,车前子以益肾利水。

按语:苓桂术甘汤证和肾气丸证均因饮邪阻碍呼吸致咳喘,都有温而不燥,补而兼消的配伍特点.所不同是,前者因脾阳不运,津液留而为饮,重在治脾;后者因下焦肾气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津液聚而成饮,重在治肾。

肾阴虚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辨析】本证多因少阴病阴虚有热,兼水气内停,水热互结,上犯于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之证.

【主证】咳嗽,痰黄粘稠,心烦失眠,渴欲饮水,发热,小便不利,舌红少津,脉细或弱等。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内停

【治则】清热利水,润燥滋阴

【方剂】猪苓汤

【药物】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

【方义】猪苓,茯苓甘淡,渗脾胃膀胱之湿,泽泻咸寒以利小便,滑石淡寒,体重降火,既能清热又能利水,阿胶咸寒润下,养血滋阴清热,育阴而润燥,对阴伤水停而有热者尤益。

【历代医家论述】

刘渡舟: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皆有下利、咳,呕,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汤证属阴虚生热,水热互结,而真武汤证则属阳衰不能制水,为水邪泛溢之证,当注意鉴别……但猪苓汤证属少阴阴虚生热,水热互结,故其证多有咳而呕渴、小便不利,舌红苔滑、脉细数而弦.(《伤寒论讲解·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

【临床报道】张氏运用猪苓汤(猪苓10g,泽泻12g,阿胶(烊化)9g,滑石(布包)、茯苓、黄芪各15g) 治疗反复一例咳嗽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验案举例】

王某,男,60岁.素日体弱,嗜烟,因感冒咳嗽月余,前医以红霉素,鱼腥草治疗四五日无效,审其症见咳嗽白痰略黄,咯而不爽,口徽渴,胸闷,舌红无苔而津多,脉细而濡,证属表邪入里化热,耗伤肺胃之阴,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治之.药后非但诸症不减反见气短,痰粘腻稠白,不欲食,大便溏,细思良久,乃水热互结之咳嗽耳,处以猪苓汤:阿胶30克,猪苓12克,茯苓10克,泽泻6克,滑石24克。服上方2剂后,诸症大减,舌苔红润,脉细缓.再拟调理脾肺之剂而愈。

【随证加减】若血淋者,加白茅根、大蓟、茜草,以清热凉血止血;若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苇,以清热利水,通淋化石;若小便热涩刺痛者,加栀子、木通、竹叶,以清热利湿止痛等。

【注意事项J 煎药时,阿胶另烊化;使用本方时,急性期当以汤剂.待病情缓解后,可制成丸剂,以利于坚持服药,巩固疗效.

【禁忌】阳虚水泛证忌用;中焦热盛,津气俱伤者忌用。

肺胃阴虚

患者素体阴虚,或咳喘病程较长,病易化燥,肺胃气阴耗伤,气上逆而致喘,故成虚实夹杂,以麦门冬汤为例。治疗上以清养肺胃为先,兼以止逆下气.

【原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10)

【辨析】肺胃津液损耗,虚火上炎以致肺气上逆,而作咳喘,更因肺胃津伤、津不上承,故咳而咽喉干燥不利,咯痰不爽。

【主证】咳喘,少痰,口干咽燥喜凉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病机】肺胃阴虚,火逆上气

【治则】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方剂】麦门冬汤

【药物】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灸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方义】方中重用麦冬生津而养阴,滋液而润燥,润养肺胃为主,并清虚火,半夏降肺胃之逆气,开胃行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养胃益气,以资化源,使津液得继,则虚火自敛,诸症可消。

【历代医家论述】

徐彬:此咳逆上气中之有火邪而无风邪者,故以咽喉不利特揭言之.而药既调补肺胃,单用一味半夏去逆,且注其功日:止逆下气.示治火逆,不治风邪也,不用生姜,以能宣发火气也.( 此火逆上气,乃中焦虚火烁,非同肺气火结在肺者,故但补胃保肺耳).(《金匮要略论注》)

【实验研究】本方能改善气管纤毛输送系统功能,镇咳及促进唾液分泌作用。

【验案举例】

郑某,男,54岁,1992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吸烟20余年,体差易感冒.3年前因感冒诱发支气管炎,当时发热,咳嗽、喘促,曾用抗菌素,必嗽平,喘定等药治疗,半月后病情缓解.近2年每至秋冬时节常因感冒而诱发咳喘,病成慢 性支气管炎,遂改用中药治疗。刻诊:咳嗽、喘促,咯痰不爽,口渴咽干,神疲乏力,形瘦,时有低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弦数.证属咳嗽,肺阴亏虚,气逆于上,治以滋阴润肺,宣降肺气.方用:麦冬40g、清夏10g,党参30g、粳米20g,大枣4枚、生甘草10g,五味子10g,杏仁12g、款冬花10g,紫苑12g、桑白皮12g。并嘱戒烟,调节饮食起居,再进7剂,咳,喘症状减轻,随证加减服用20余剂,治愈。

【随证加减】 若咳嗽重者,加川贝、瓜蒌仁;干咳劳嗽者,加竹茹、枇杷叶、橘叶;若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胃,生津液;若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除虚热;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口干,便结,舌红少苔,加石斛、地黄、自芍,糯稻根、海螵蛸,以增加养阴益胃止痛之功.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的关键是麦冬用量要大,然临证之际,可减少其用量。

【禁忌】虚寒肺痿证者及肺胃实热证者忌用。

(0)

相关推荐

  • 十一、咳嗽、咳喘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咳嗽.咳喘 [辩证诊断] 1.风热暑湿燥寒,六气之中一气有偏,皆能令人肺气上逆而咳嗽. 2.咳者,胆以阳木而化相火,降入水中,则生肝木,下藏水中,则生中土,逆而不降,则火逆而刑肺金, ...

  • 治肺胀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肺胀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肺胀病的症状,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八十九) 天冷防病调和阴阳 腿肿是脾虚,腿凉是肾虚

       看曾奶奶频道 ,选择曾氏调养堂治未病,让天下无病!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八十九)天冷防病调和阴阳 腿肿是脾虚,腿凉是肾虚 奶奶说,天冷了,老年人要特别地小心和注意了,有冠心病的人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

  • ♥️治咳口诀:夜间咳嗽是肾虚;补肾滋阴药用起来

    [作者简介]赵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学生.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景岳说:"人身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 ...

  • 治咳口诀:夜间咳嗽是肾虚;补肾滋阴药用起来

    [作者简介]赵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学生.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景岳说:"人身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 ...

  • 早死的人都脾胃虚为什么?肠胃好不等于不脾虚,脾虚的人多过肾虚

    临床上,早死的人大都脾胃虚,为什么?肠胃好不等于不脾虚,脾虚的人远远多过肾虚 有点中医基础的人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是啥意思?意思是,脾胃相当于一间房子的顶梁柱,顶梁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4【腿肿是脾虚,腿凉是肾虚,老人夜里口干】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88) 金津玉液胜甘露,养生治病驻容颜 这个标题是<百科知识>对于唾液作用的描述和概括,奶奶说,概括得相当准确,唾液用得好,的确有如此神奇功效.唾液的用途很多,我们的口腔 ...

  • 治咳口诀:夜间咳嗽是肾虚;补肾滋阴药用起来【一点资讯】

    [作者简介]赵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学生.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景岳说:"人身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 ...

  • 腿肿是脾虚、腿凉是肾虚

    慧福生命文化 今天 天冷了,老年人要特别地小心和注意了,有冠心病的人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其实天人相应的意思,就是天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保健每年也有几个关键期,每当季节转换的时候和大寒大热的时 ...

  • 腿肿是脾虚,腿凉是肾虚;天冷防病调和阴阳

    慧福生命文化 今天 天冷了,老年人要特别地小心和注意了,有冠心病的人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其实天人相应的意思,就是天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保健每年也有几个关键期,每当季节转换的时候和大寒大热的时 ...

  • 腿肿多半脾虚,腿凉多半肾虚

    天冷了,老年人要特别地小心和注意了,有冠心病的人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其实天人相应的意思,就是天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保健每年也有几个关键期,每当季节转换的时候和大寒大热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特别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