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铁精神谱系 ③ | 乌吉精神
乌吉铁路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
50多年来
一代代乌吉人迎难而上
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确保了这条大漠生命线的顺畅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
呼铁精神谱系之
乌吉精神
——吃苦不言苦,甘愿吃苦保运输
历史渊源
乌吉铁路全长130公里,其中约有100多公里位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30多公里穿越乌兰布和沙漠。自1967年7月1日通车以来,乌吉铁路便以其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而闻名,直至1992年才全线通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吉铁路风沙埋道阻断列车的现象时有发生,职工们全然不顾肆虐的黄沙,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坚持全员上阵、连续作战,最多长达二十多天持续清沙,奋力确保线路安全畅通。
由于交通不便,许多职工举家从乌海迁到乌吉铁路沿线,克服着交通不便、看病难、孩子入托上学难、吃菜饮水难、文化生活单调等难题,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心中筑起了战胜艰难困苦的堤坝,保证了钢铁大道的畅通。
50多年来,一代代乌吉人始终发扬“吃苦不言苦,甘愿吃苦保运输”的乌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严寒酷暑斗、与狂风沙暴抗争,把自己的青春甚至后代的青春都献给了乌吉铁路,为自治区经济建设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内蒙古铁道》报于1996年刊发了《乌吉精神——不朽的丰碑》长篇通讯,深度报道了乌吉人的感人事迹。1997年,《工人日报》连续刊发《乌吉铁路上的沙枣树》《大漠深处民族情》《荒漠里的文化绿洲》《天涯芳草乌吉魂》等通讯文章,对乌吉精神进行了重点深度报道。1998年《内蒙古铁道》刊发了5篇关于乌吉精神的系列评论文章,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向他们学习。
精神内涵
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50多年来,一代代乌吉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始终知难而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确保了这条大漠生命线的顺畅。特别是第一代乌吉人,听党话、跟党走,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名利,举家迁入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乌吉铁路沿线,没有一个人诉过苦、后过悔,以实际行动向组织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彰显了他们为国家利益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
吃苦奉献的敬业精神。能在乌吉铁路待住的职工,就是好职工。乌吉人多年与漫漫黄沙、静静铁轨相伴,从来没有放弃确保线路畅通和改变生存环境的努力。他们在沙漠里建菜地、垒院舍、搭围栏,除风沙、细检修、勤巡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硬是把根扎在了沙漠里,体现了乌吉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乌吉铁路因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每年风期长达10个多月,风沙埋道是常事。“埋道不止,除沙不止!”乌吉人喊出这句豪言壮语,数十年来与风沙不断博弈,不认输、不服输,不屈不挠地抗争,终使风沙“退避三舍”,风沙埋道也渐渐成为历史,让吉兰泰盐、古拉本太西煤走出了乌兰布和沙漠。正是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一代代乌吉人与自然顽强抗争、不懈奋斗。
努力向上的进取精神。乌吉铁路苦,但就是在这么苦的条件下,一代代乌吉人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论何时何处,他们都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素质、刻苦学习知识,没通电就举着煤油灯学业务、学文化,没有学习室就挤在宿舍里互相交流,他们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乌吉铁路,却也收获了个人的全面快速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先进典型。
典型人物
包润志
乌海车务段
吉兰泰站副站长
包润志,中共党员,生于1969年7月,现任乌海车务段吉兰泰站副站长,先后荣获乌海车务段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包润志是个“”,父亲早在38年前就是吉兰泰站站长。1986年12月,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了一名铁路职工。从此,他守护着吉兰泰站这个助推吉兰泰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整整35年。
乌吉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严寒酷暑、风沙肆虐。包润志坚持每天在站场里往返数十回,盯控调车作业、巡查线路状况、检查车辆防溜、查看关键设备……一天下来就要走上近20公里,可他从来没有叫苦喊累过,总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走上副站长岗位后,他每天坚持步行10多公里到南北2个厂区铁路专用线盯控装车进度、装车计划和作业安全,随时协调原料运输和产品装车、货物加装固定的具体事宜。遇到风沙埋道,他总是第一个拿起铁锹、扫帚冲入“黄龙”;遇有骆驼闯入,他更是每3小时到站场内检查一次,防止骆驼误入站区影响行车安全。
35年来,一望无际的荒漠没变,不时卷来的风沙没变,包润志却从青丝变华发,一路沿着父亲的足迹,守护着吉兰泰站,守护着乌吉线,坚毅而无悔。
任新春
乌海车务段
本井站原调车长
任新春,中共党员,生于1968年3月,乌海车务段本井站原调车长。
1989年,刚参加工作的任新春来到了本井站。面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沙眯眼、大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和车站不通水电、缺粮少菜的艰苦条件,他有些担心和犹豫。然而,沙漠铁路运输安全不容马虎。三伏天里,他头顶炎炎烈日,脚踩冒着热气的石砟,在近40度的高温中取送车辆;三九寒冬中,他在时速40公里的车上领车对位,身上的棉衣被零下30度的寒风轻易穿透,直沁骨髓;春秋两季,沙尘肆虐,能见度不足百米,他坚持执行标准一丝不苟、一点不差,源源不断地将吉兰泰优质原盐和本井太西煤等物资运出戈壁,发往祖国大江南北。渐渐,任新春对乌吉铁路有了深厚感情,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支持着他在沙漠铁路上继续奋斗。
1994年4月,铁路被风沙掩埋,任新春拿着铁锹带头冲上线路清理积沙,一不小心铁锹卡在了石砟里,把锹柄折断了,他就卷起袖子、跪在轨枕上,用手把石砟一块一块抠出来,再把线路中的积沙扬到路基外。经过4小时抢险,积沙清理完毕。看着手上磨破的血泡和沙子黏在一起,任新春却笑着拍拍手,带着工友们回车站了。
在任新春的感染和带动下,车站干部职工以“似骆驼耐寒抗暑,似冬青四季常青”的精神为引领,不断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努力建设“家园式”车站,终把本井站打造成了集团公司的标杆车站,先后荣获全国铁路“模范职工小家”、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等荣誉。任新春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路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陈布克
乌海工务段
吉兰泰线路工区线路工
陈布克,中共党员,生于1966年8月。1987年,陈布克退伍后来到铁路工作,一直在吉兰泰线路工区任线路工。
乌吉线风沙严重、条件艰苦,昏暗的煤油灯盏、光秃秃的沙漠,生活补给用品都靠混编列车运送。遇上风沙埋道,物资运送不进来,大家的饮水饮食还要限量,饿着肚子清沙都是常事儿。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布克和工友们一起除风沙、细检修、勤巡查,硬是把根扎在了沙漠里,保障着列车畅通。2013年,为了改善工区环境,陈布克同工友们动手挖沙子、建围栏,清理院周围7万多立方米沙子,栽种了300多株杨树和4000多株柠条,彻底改善了工区的环境面貌,建成了沙漠里的绿色工区。同时,他们一起开垦了3.4亩地,换土施肥、种植蔬菜,解决了大家的吃菜难题。
工作敬业的陈布克,生活中也是个好心人。家住当地的孤寡老人布音达勒格,生活十分艰辛,陈布克得知后,每天上班前,都要先到老人家,为老人洗脸、梳头、做饭。老人腰腿不便,并患有头疼病,他就自学头部按摩和推拿,隔三差五给老人揉腿捶背、按摩头部。季节更迭,他还提前备好换季衣物,嘱咐老人适时更换,义务照顾老人12年。
工作30多年,陈布克先后获得“感动呼铁·2013年度人物”、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他的家庭也被自治区授予文明家庭称号。
王全忠
乌海工务段
本井线路车间本井工区工长
王全忠,中国共产党党员,生于1962年6月,现任乌海工务段本井线路车间本井工区工长。1988年入路时,王全忠被分配到本井线路工区,33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守护乌吉铁路的主战场上,为保证沙漠铁龙的安全畅通奉献了青春和力量,先后获得乌海工务段先进生产者、集团公司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1年11月乌吉线换轨施工,面对职工年龄普遍较大、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作业质量标准高的实际,身为工长的他身先士卒,克服自身患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困难,连续35天盯控在施工现场,严格卡控每一处作业关键环节,带领职工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为了克服沙漠铁路路基松软导致线路整体框架尺寸失格的隐患,他带领工友利用方枕器对轨枕方正处理,及时复紧接头联结零件,使联结零件达到规定扭矩,有效减少了线路几何尺寸病害。
乌吉线地处偏远,职工们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他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建起了职工书屋,方便职工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并组织职工开垦土地,种植豆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不仅解决了职工吃菜难的问题,还为沙漠铁路披上了绿装。同时,他主动带领职工学研沙漠铁路维修技能,在众多徒弟中有3人先后走上工班长岗位,为确保沙漠铁路安全畅通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
来源:呼铁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