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前苏联的两款四代机发展成功,估计就没F22什么事了
苏57是俄罗斯的首款四代机,其实它还有两个前辈——前苏联时有两款与F22、YF23同时开研的四代机,那就是米格1.44,苏37。在三代机的时候,美苏两国的战斗机发展理念出现了分岐,美国追求的是电子管水平发展,从F14开始,美国的电子水平已有一定成果;而前苏联追求的高空高速高机动,比如米格25,因为前苏联认为电子管技术不稳定,所以当时并未在战机上大量采用,但相关的电子技术还是在发展中,只是落后美国半拍;在气动布局方面,前苏联是领先美国的,当年美国就从“投诚”的米格25身上学走了大边条技术,并用在F15身上,后又用到了F22身上。四代机一开研,这种分岐更扩大化了。
苏47与米格1·44
米格-1.44战斗机是俄罗斯为与美国竞争第四代战斗机而研发的,是一款采用部分隐身设计的双发单座战斗机。该机采用了当时少见的大三角翼、双发、双垂尾的鸭式布局和可调S型进气道,结构上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和可降低红外特征的技术,机身表面和进气道内也采用了吸波涂层。1983年开始设计,1989年开始首架飞机制造工程代号1.44,然而生不逢时,1991年苏联解体后,因资金问题,只在1994年生产出一架技术验证机。
鸭翼发展最早的是瑞典JAS-39C鹰狮战斗机,1982年开研,“鹰狮”飞机在当时几乎是创造了一项奇迹——它在所有的高度上都具有超音速的能力,可以从粗糙的道面上起飞,采用了集成化的航电设备。但是由于瑞典是小国,战略要求也不高,其战斗机设计只需满足本国作战需求,由于飞控极其复,掉机不少。但是正是鸭翼的优越性能,欧洲后来的阵风、台风、以色列的幼狮都采用了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美国也曾在F15上装过鸭翼,最终不得其法,不得不放弃,还胡说什么“鸭翼装在别人的飞机上”。
俄罗斯也正是由于鸭翼的气动布局极其复杂,它的近距藕合产生的涡流极难控制,它的飞控软件的编写在当时的风雨飘摇的俄罗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1994年就下马了,如果当年发展下来,这种飞机必将在成为F22的天命对手,要知道F22尽管有四代机优势,但是它在对抗中不同程败于三代机的阵风、台风。
苏-47战斗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前掠翼的设计,与美国格鲁曼公司的X-29试验机很相似,是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型号,苏-47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制,与米格1.44相比,苏47的研发时间要晚一点,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未开始研发,但是由于苏47的前掠翼优势更加明显,所以俄罗斯一直在坚持,1997年9月25日首飞,但是由于俄罗斯在复合材料科学一直无法突破,直至2002年,也就是T50开研的第二年,不得不放弃对苏47的研发。而此时的苏47巳具有s形进气道,倾斜垂翼,但是俄罗斯财力无法支撑两种五代机的研发。
前掠翼飞机的特点(也是缺点)是翼尖升力最大,向翼根依次下递减,当速度加大时,翼尖升力上升的速度大大的大于翼根,从而形成扭力,速度越大,扭力越大。这个现象称弯扭发散,在足够大的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弯曲折断。而解决这种弯扭发散可以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去克服前掠翼发散的缺点。我们知道复合材料是纤维一层层的铺设而成,这样就可以通过前掠翼扭转变形的方向布置纤维铺层,从而抵消由升力引起的前掠翼正扭转。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不发散而重量轻的前掠机翼。
假如当年的前苏联的航空产业不垮,米格1.44的成功研发是不成问题,而前掠翼飞机如果俄罗斯研发成功,将在气动布局上甩出F22一大截。当然如果当年米格1.44与苏47的任何一款飞机成功追上F22的研发进度,美国当年四代机选型的时候就不是F22,而是YF23。所以正是米格1.44与苏47的关健技术难以突破,造成了美国从容的选择了采用常规布局的F22,而且它还算死了这两种气动布局不会在俄罗斯复活,所以它放心的拆除了F22的生产线。但是美国失算的是,世界不止只有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