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为富不仁”
“为富不仁”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说法,意思是有钱的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人。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加之,历朝历代对富人作奸犯科,横行霸道的渲染,结合人性“恨人有,恨己无”的弱点,“为富不仁”俨然成了一条铁律,成了有钱人的原罪,也成了仇富心理的思想根源。
那么为“富不仁”从哪里来的?又是出自哪位高人之口?
经查,“为富不仁”最早源于《孟子滕文公上》。具体的内容是:“阳虎日:‘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其意思是说滕文公在和孟子、阳虎讨论治国的方法时,阳虎认为:“想要富裕就不能太仁慈,仁慈的人是不会富起来的。”这便是“为富不仁”一词的最初来源。换句话说,最初说“为富不仁”的人不是孟子,而一个名叫阳虎的人。那么阳虎又是何许人也?
阳虎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且曾同朝为官,可谓相知甚深。孔子对阳虎的评价是,在鲁国身为季孙氏之臣,却挟季孙氏而独擅鲁国之朝纲,可谓是“陪臣执国命”。试图篡位自立而成为窃国之“盗” 。事败,亡命晋国,为晋国权臣赵鞅所倚重,孔子曰:“赵氏其世有乱乎”。因此,在孔子眼里阳虎乃大奸大恶之人。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群雄并起,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狼心狗肺之徒滚滚当道,作奸犯科之徒横行乡里。当此乱世想要发财致富,靠勤俭持家那是万万不能的,必须剑走偏锋,或男盗女娼,或巧取豪夺。而阳虎本人也恰恰是靠这样的方式发家致富的,所以自然得出了“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结论。
奇怪的是,这样一句出自奸恶之徒的谵语妄言,竟然成了传承几千年的价值判断标准,成为国人仇富的思想源头。
其实,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与钱多钱少没有多少关系。有钱人中有好人,正如穷人中也有坏人一样。
儒家文化中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此文化传承下,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为富而有德,富而有仁的谦谦君子,摩肩接踵,不可胜数。
时下的法治社会中应以法律作为标准。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仁与不仁,只须按法律的规定行事即可,除此而外不应有其它标准。
如果仍然以“为富不仁”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那么还有谁敢去创造社会财富?没有人去创造社会财富,那么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在何方?
邓小平说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而要实现邓小平这一战略构想,首先根除“为富不仁”价值标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