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体十二经络,基础入门总结

.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相贯,遍布全身,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

上为手,下为足。

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十二经络表里规律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手之阴阳: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足之阴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规律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你了解经脉吗?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

(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

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

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

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具体来首就是:手三阴是在手指端交接手三阳的,具体的规律是里表两经相交;足三阳和足三阴是在足趾端相交的,具体的规律是表里两经相交。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2)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3)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十二经脉交接成一个大闭环”

上面讲的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一个总的规律,至于十二经脉如何串联,在身体中形成一个闭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节课把十二经脉的详细循行做了图示和文字说明,可能会给大家一个错觉:觉得经络好难学啊,像一张蜘蛛网一样,捋不清头绪,并且里面好多生僻的词汇都不懂!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十二经脉的的交接都是遵从于我们上面提到的经脉交接规律的,如果大家觉得下面介绍的每条经脉的文字读不太懂,可以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今天晚上在享泰极学堂听老苗给大家掰开揉碎讲解,第二个办法就是忽略它们,只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下面12个小标题的内容就可以,它们概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中如何交接成一个大闭环的。

1、手太阴肺经在上肢内测前端,向下在食指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府),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循行于手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桡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少商)。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LU)

2、手阳明大肠经沿手外臂前缘,行至面部对侧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商阳)(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LI)

3、足阳明胃经向下在足趾端与足太阴脾经交接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承泣),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汇合,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汇合。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

足阳明胃经(ST)

4、足太阴脾经上行至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大包)。

足太阴脾经(SP)

5、手少阴心经沿上肢内测后缘,向下在小指桡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极泉),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

手少阴心经(HT)

6、手太阳小肠经沿着上肢外侧后缘,行至面部目内眦接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向后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骨部(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SI)

7、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睛明),向上过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其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经脉,从头顶入颅内络脑,再浅出沿枕项部下行,从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旁肌肉,入内络于肾,属于膀胱。一支脉从腰中分出,向下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一支脉从左右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穿过脊旁肌肉,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会合于腘窝内,向下通过腓肠肌,出外踝的后方,沿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的外侧末端(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BL)

8、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心肺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涌泉),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有穴通路还出于前,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处)(肓俞)。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足少阴肾经(KI)

9、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测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向下在无名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天池),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中冲)。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PC)

10、手少阳三焦经沿着上肢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间,行至面部目外眦接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向上经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手腕背侧,上达前臂外侧,沿桡骨和尺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进入缺盆部,上行经颈项旁,经耳后直上,到达额角,再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丝竹空)。另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再浅出到耳前,经上关、面颊到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TE)

11、足少阳胆经向下在足大趾背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行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颈项部至肩上,下入缺盆。耳部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行经颊车,由颈部下行,与前脉在缺盆部会合,再向下进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再沿胁肋内下行至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其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腋部、侧胸部、胁肋部,再下行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缘下行,经腓骨之前,至外踝前,沿足背部,止于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足背部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出趾背毫毛部。

足少阳胆经(GB)

12、足厥阴肝经上行至肺中,接手太阴肺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大敦),沿足背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太阴经之后,上经腘窝内缘,沿大腿内侧,上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再上行抵达小腹,夹胃,属于肝,络于胆;再上行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期门);继续上行经喉咙的后面,上入鼻咽部,连目系,从额部浅出,与督脉在巅顶部相会。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面颊,环绕唇内。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注于肺。

足厥阴肝经(LR)

十二经脉,按照交接规律,在人体内就形成了如下图这样一个闭环。

从上面的十二经脉循行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就是“足经交手经、由多交少,从最少交多”。

比如足太阴,应该交阴气少者,比太阴的阴气少的是少阴,所以,足太阴交的是手少阴;而足少阴再往下交比少阴的阴气少的应该是厥阴,所以,足少阴肾经再向下交的是手厥阴心包经;而足厥阴肝经再往下交,厥阴已经是最小的了,没有比厥阴更小的了,那么就要交一个最多的,所以,足厥阴肝经再往下交的是手太阴肺。

另外一个有助于记忆的方法是:太阴是三阴,而少阴是二阴,所以足太阴交手少阴;少阴是二阴,厥阴是一阴,所以足少阴交手厥阴;而足厥阴最少,再往下就交一个最多的,足厥阴是一阴,手太阴是三阴,所以足厥阴交手太阴。如果用数字来讲,可以变成三二一三。即足三阴交手二阴,足二阴交手一阴,足的一阴交手三阴是三交二、二交一、一交三。也就是三二一三的交接规律。以上就是关于十二经脉相接规律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希望大家能理解,以便于记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健康养生或者中医理论知识,可以关注本号,我们持续为您带来更有价值的内容哟~

太阳病治不如法,阴阳俱虚应如何救治?

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吐,误下,以致阴阳俱虚,其救治之法,根据阴阳损伤的轻重缓急而定;若阳虚为重者,则以救阳为主,兼顾阴液,若阴虚为重者,则以救阴为主,兼顾阳气;若阴阳俱虚损者,则以甘温和养。举例如下:

1.阴阳两虚,阳虚为重,先复其阳

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病者平素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平素阴虚,筋脉失养则脚挛急;复感风寒,则脉浮, 自汗,微恶寒。医者不察阴阴俱虚之本,反与桂枝汤,以致阳更虚而厥逆,阴愈耗而咽干,阴寒上逆而烦躁吐逆。此时阳虚既甚且急,故予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阳复厥回,再予芍药甘草汤酸甘复阴。

2.阴阳两虚,阴虚为重,先复其阴

第114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阴俱虚弱,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中风,以火法发汗,致两阳相加,伤阴伤阳,阴阳两虚,但以阴虚为重为急,故救治之法,当以滋阴为首务,阴复热清,再议扶阳

3.阴阳两虚,相对均衡,扶阳益阴

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汗下后,使阴阳俱虚,阳虚则寒战,恶寒,脉微;阴虚则脚挛急,脉细。故予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同时并举。尤在泾曰:“既下复汗,身振寒而脉微细者,阴阳并伤,而内外俱虚也,是必以甘温之剂和之为养之为当。

但也有治不如法后阴阳自和的指征。如外感热病,治不如法,损伤津液,但机能未衰者,是可以自愈的。

《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各种疾病,妄施汗、吐、下等法,虽能却病,亦多伤津耗液。但阴为体、阳为用,阳化气、阴成形,所以只要病者的机能不衰,饮食如常,机体自行调节,则犹能生化津液,津液复,阴阳和,其病自愈。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之下源,主藏津行气化,若外感热病,妄施汗、下,必致重亡津液,津液不足,则源竭流涸,遂发小便不利。若病者的机能未衰,或经过积极治疗,也可使得津液回复,津液复则水精四布,而小便自利。是知,临床之际,当以小便利否去测知津液的盛衰,津伤则小便不利,津复阴阳和则小便自利。第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经络走向与衔接

1、经络的走向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胸而胸走手。”  《普济方"标幽赋》 
 手足三阳手头足;足手三阴足胸(腹)手
2、经络的衔接   相表里的阴、阳经相衔接;手足同名的阳经相接;手足不同的阴经相接;两阴经接两阳经。
 经络的分布规律
1、在四肢,阳经在外侧面,阴经在内侧面;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阳明、太阴经在前缘,太阳、少阴经在后缘,少阳、厥阴经在中线。只是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2、 在头面,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颠顶及枕部;少阳经行于颞部。
3、在躯干,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胸腹部,太阳经在背部,少阳经在侧面;足三阴经行至腹部,自内向外则为少阴、太阴、厥阴,与在下肢运行部位不同。 
十二经脉分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共计二十四条,表里阴阳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络属。
经络的结构
1、经络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在表结络感官、皮络,在间层结络营卫、肌肉,在里结络肢节、脏腑、骨髓。
2、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尚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正经有十二,手足三阳、三阴经,相连成六带,表里连贯成为三环,三环又相贯通,将  
人体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空间序列的所有器官,连贯成为升降浮沉,引序营卫,与天地、四时、昼夜相应,为依次按时流注的人体系统整体。

奇经有督任、冲带、阴阳跷、阴阳维八条,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人体经络、穴位基础

一、经络概述

中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著作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在长期的实践中又发现这些主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无处不至。通过经络在全身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古人称这些为经脉和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先后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是灸法,二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后来发展为刮痧),三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这三种医术就是借助经脉的途径进行实施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也叫毫针,并用这种针扎经脉以治疗疾病。《黄帝内经》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素问》,主要是论述“养生”,告诉人们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一

1

年四季中,怎样从饮食、情志、起居、作息中营卫、保养身体的

专著,被称之为“养生经”。另一部分叫《灵枢经》,也称为《针经》,是专门论述用微针通过经络调理、治疗疾病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奇经、经别、经筋、皮部、络脉及许多孙络、浮络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是二千多年前成书的,其概念体系给现代人理解和普及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工作者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养生观念和意识的迅猛提高,广大民众迫切渴望看到经络、穴位这一中华国粹方面的通俗、普及读物。

二,经络系统组成

《皇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明代喻嘉言说: “凡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作为一个中医,一个针灸医师,一个推拿(按摩)医师,必须精通此道。一个运用经络穴位健身、养生的人员(包括武术健身和气功养生人员),也必须明白此理。

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

2

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它是以:

十二经脉(也称十二正经)为主,其“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大通道和主干。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位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经别、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小分支。

孙络,《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别络分出的最细小分支,称为“孙络”,即输布气血,濡养全身,其作用与浮络相同。

浮络, 浮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最小络脉,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3

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

十二经筋;

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

十二皮部。

三,认识经络、穴位挂图

下面我们先从认识经络、穴位挂图开始。

现提供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年4月出版的三张套《针灸穴位挂》作为理解参考。弄明白图上的每一个标注。

如果要作为依据,建议以阅读《灵枢·经脉》中的经脉循行为好。因为,目前的经脉循行图穴位连线与灵枢经脉循行颇有不符,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名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又都是沿袭晋代黄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而《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从《皇帝内经》中

总结出的针灸经络学专着。溯本求源,还是应以《皇帝内经》为准。

现在这套图是中、英文版的(今已印刷20多版),并带有半解剖性质,影响面较广。图上显示的是十四条经脉,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与“任脉”。因为奇经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有本经穴位,其它六条脉无本经穴位,图上难以显示,所以我们称图上显示出的经脉为“十四经脉”。

4

(图1)这张图是  “三套张”中的第一张,为人体正面图。

1,这张图要显示任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三阳中的足阳明胃经,8条经脉及其穴位;

2,图的两侧共有6个副图,是为准确显示该部位的穴位而设的;

3,主图两侧上、下的标尺,是为了取穴准确而设的骨度分寸法标尺;

4,图的左上角有23个序号,是显示面部穴位的名称。

5

(图 2)这张图是  “三套张”中的第二张,为人体背面图。

这张图主要显示:

1,督脉、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阳中的足太阳膀胱经,5条经脉;

2,主图下方,两侧是常用耳穴图,右侧是手针穴位图。上方的两个副图和第一张图一样;

3,序号标注与标尺的作用也和第一张图一样

6

(图3)这张图是  “三套张”中的第三张,为人体侧面图

这张图主要显示:

1,足三阳中的足少阳胆经,及前两张图中对各经脉显示不足部分的补充;

2,主图头部的标尺、左侧上部的序号标注、左侧下部的副图都与前两张图的作用一样。

3, 图例:以三种形式对经脉进行标注,一是文字说明,二是颜色显示,三是线条的形式。

7

图   例   说   明  (表 1)

经 脉 名

线条形式

颜 色

说  明

1,手太阴肺经

━━━━━

绿

1,按线条形式分:

1 至 5 为实线;

6至9为长虚线;

10至14为短虚线。

2,按颜色分:

手三阴      绿色

足三阴      兰色

手三阳      棕色

足三阳      红色

任、督二脉  黑色

3,“ ○ ”经外奇穴

“ ⊙ ”华佗夹脊

2,足太阴脾经

━━━━━

3,手阳明大肠经

━━━━━

4,足阳明胃经

━━━━━

5,督      脉

━━━━━

6,手少阴心经

-----

绿

7,足少阴肾经

-----

8,手太阳小肠经

-----

9,足太阳膀胱经

-----

10,手厥阴心包经

┄┄┄┄┄

绿

11,足厥阴肝经

┄┄┄┄┄

12,手少阳三焦经

┄┄┄┄┄

13,足少阳胆经

┄┄┄┄┄

14,任      脉

┄┄┄┄┄

.

(0)

相关推荐

  • 人体十二经络与脏腑功能(上)

    中医三元论的理念:它把整个人体分成三大系统,第一部分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它是由心脏和肾为中心的脏腑,经络所组成的. 先天之本的中心脏器是心脏和肾,它还包括了小肠.膀胱.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以及肾的排泄系统, ...

  • 人体十二经络,基础入门总结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相贯,遍布全身,是运 ...

  • 安延健康中医知识系列|人体十二经络.总论

    安延健康中医知识系列之:十二经络 十二经脉是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的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人体经络系统是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 ...

  • 二十二式基础入门的桩功,大师讲解得太详细了

    二十二式基础入门的桩功,大师讲解得太详细了

  • 人体十二经络图动态图解 | 养阳医斋

    下面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人体经络动图以及穴位口诀歌,供有需求的朋友学习参考! 1.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2.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 ...

  •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打开人体十二经络原穴,扶正气、解六淫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新型病毒,抗御病邪.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 ...

  • 人体十二经络分析

    一.膀胱经让排毒通道畅通无堵,她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通道,时刻保持膀胱经通畅,才能无毒一身轻.如果想减掉后背和臀部的坠肉,只要在后背的膀胱经上刮痧,按摩,就很有效果.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您的经络有 ...

  • 人体十二经络真人图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这个术语出自<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阴经之一. 它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上接足厥阴肝经于肺内,下接手阳明大肠经于食指,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内侧前.拇指桡侧 ...

  • 中医人体十二脏十二官相使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日:悉乎哉问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 ...

  • 人体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学习针灸,经络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穴位的记忆是让人头疼的事!学习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关于人体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体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足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