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方是伤寒论中千古“神方”,男人吃女人内裤,女人吃男人内裤!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张胜兵中医”
医道之漫漫,苦心而求索,常待东方白,不为世俗同。
张胜兵:武汉知名中医,中医研究生,成名代表作《医门推敲》五部,《攻癌救命录》,《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
在《伤寒论》中有一个千古神方,历代学习者和注家对此众说纷纭,有说是神效方,也有说是迷信,还有些人说得比较中肯:暂存疑!
这个千古神方就是治疗阴阳易的烧裈散!!
《伤寒论》原文: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烧裈散方: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古人所说“阴阳易”,是指男女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由房事传之交合异性的情况。“易”,为交易、交换的意思,接近现在的传染概念,但不一定真有细菌、病毒,而只是病气的转移,所以并不传染外人。
《医学心悟》:“男子病新瘥,与女子接,其病遂遗于女;女子病新瘥,与男子接,其病遂遗于男,名曰阴阳易。”
《医宗金鉴》:“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男女俱主烧裈散,少腹急痛引阴中,身重少气头眩晕,拘挛热气上冲胸。
【注】男女新愈交接,因而复病,名曰房劳复。男女新愈交接,病男传不病之女,病女传不病之男,名曰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犯是病者,男以女之裈裆,女以男之裈裆烧灰,白汤或酒,日三服之则愈。”
历代对阴阳易的不同认识
一、男女互易说
将“阴阳”释为“男女”,“易”作“交易、换易”解。据此阴阳易的含义为伤寒大病新瘥,在气血未复、余邪未尽之际而行房事,则男女遗毒互易为病。女病易于男性者,则为阴易;男病易于女性者,则为阳易,故合称阴阳易。
此说可谓传统观点,由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等人倡其端,唐·孙思邈,宋·庞安时,成无己等皆附其说。
葛洪说:“阴易病,男女温病差后,虽数十日血脉来和,尚有热毒,与之交接者即得病,日阴易。杀人甚于时行,宜急治之。”“两男两女并不自相易,则易之为名,阴阳交换之谓也。”
巢元方说:“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差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阳易;其妇人病新差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如人之换易也。“”巢氏不仅明确了阴阳易的概念,而且强调有阴易和阳易之分,还继承葛氏之说,肯定阴阳易是男女互染的疾病。
孙思邈除引用葛氏,巢氏的观点外,还说:“妇人温病虽差,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之病”;“妇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亦易妇人。“
庞安时日:“阴阳易病者,阴阳相感动,其毒气着人,如换易也。男子病新差,女子与之交,女子得病,名日阳易;女子病新差,男子与之交,男子得病,名日阴易。”
成无己亦云:“大病新差.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日易。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日阴易。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著,如换易也。”
明清医家大多师其说,如王肯堂、童养学、喻嘉吉,尤在泾、吴谦、陈修园、程钟龄等。现代也有学者持此说,如刘渡舟《伤寒论讲解》云:“阴阳易病是伤寒病者与不病之人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故云阴阳易。”
按男女互易的观点,则说明阴阳易是一种患伤寒热病后,余热毒邪未尽,通过性生活而传染给对方的疾患。
二、女劳复说
此说把“阴阳”作“房事”解,但是把“易”作“复发”、“加剧”解。认为阴阳易是伤寒大病初愈,正气未复、余邪未尽之际,因犯房事而更损正气,使病情复发加重者。提出阴阳易即女劳复。
该说以清初陈道尧《伤寒辨证》为代表。陈氏说:“男病新差,女与之交,曰阳易;女病新差,男与之交,曰阴易。细考之,即女劳复也。”
把阴阳易释为女劳复,因为女劳复比较多见,易于被临床所证实,故后世赞同此说者甚多。例如王继中《伤寒指归》、李彪《男科证治指南》等专著皆持该说。
近年临床所报道的阴阳易验案,也多是女劳复。
三、伤寒变证说
曹开镛说:“阴阳易病是大病初愈,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房劳损精而出现的一种变证。”
近年有人还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认为“阴阳”指男女;“易”指性往来,即性交。
阴阳易是指伤寒病后,由于恣欲而发生的一种新病”。此论与伤寒变证说似相同。
有人从药用烧裤散解,谓阴阳指男女,男女交换烧裤服之,故名阴阳易。
阴阳易是按照烧裤散的主治结合阴阳属性来命名的疾病。”
关于阴阳易的治疗
对阴阳易的治疗,医圣给出的方子是男女互取中裈近隐处,烧灰冲服。
意即取内裤裤裆处的布烧成灰,用水冲服。
注意,内裤要选择全棉的,穿着三个月以上,最好没有洗过。
没穿过的气味不厚重,影响“同味相求”的疗效,化纤等材料的烧后有毒,不可服用。
后世皆从裤裆乃阴浊之物,烧灰取其洁净,同气相求,以导毒邪仍由阴窍外出释之。
考察历代对阴阳易的治疗,大多遵循烧裈散,并逐渐有所发展。
后世医家在使用烧辉散时,多配以其他方药,调其散而取之。
如王肯堂于《证治准绳》中用独参汤调烧裈散治房劳复;
孙一奎于《赤水玄珠》中分寒热二型,寒者用人参四逆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附子.热者用瓜蒌竹茄汤,分别调烧裈散治之。
现代多主张辨证施治加服专药烧裈散。
如刘渡舟老先生即主张分寒热两种证型,偏热者用竹茹、花粉、白薇等煎汤送服烧挥散;
偏寒者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理中汤送服烧裈散。
李彪则把本病分为冲任损伤、阴虚内热、阳虚寒盛、精血亏虚、心肾不交等五种证型,分别选用二仙汤,左归丸、右归丸,三才大补丸、归脾汤合交泰丸等加服烧裈散治之。
故有些人认为烧裈散“取效不在散,而在调散之方”。
因此烧裈散本身是否有药效.一直令后人存疑。
然而仲景用药,讲究药证相符,有是证用是药。
阴阳易既然是病后未复、房劳伤精的性机能衰退的证候,那么烧裈散以裤裆入药,其作用就不应当与证侯相悖。
有的人认为烧裈散的药效不在其裈裆本身,关键在其附着的残留物上。
认为这些物质性属阴柔,均具有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滋阴降火、活血化瘀、明目清心的功能,药证相符。
至于“取烧作灰”,乃是恶其不洁而烧,取其洁净而用矣。
男病取女,女病取男.实指夫妻双方互用,彼此相知、在视觉和感觉上易于接受而已。
至于方后“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一句,是对前面条文所列症状的补充和自注,这也是《伤寒论》的写作特点之一。
服烧裈散后,“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正反映了病者体内精气得以萌生,气化功能转利。
肿者,充血也。“阴头微肿”乃萎软之阳物出现微微勃起之象,这正是气随精生,阳随阴长,性功能恢复的征兆,故曰“此为愈矣”。
临床意义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研究阴阳易,现代人可能不会接受烧裈散的治疗,但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便于临床认识及诊治该病。
2、有助于预防该病。
尤其在于它告诫我们病时、病后要省劳节欲,切忌纵欲竭精,在伤精病因中,纵欲对阴精的耗伤占首要地位,引伸言之,任何耗伤精气影响机体恢复的行为,在病后均为所戒。
清代医家赵濂《医门补要》所谓:“至病将愈,尤宜屏去外缘,方易强健,若不禁戒,变象蜂起,谁之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