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夫妻关系的本质,30年前就说透了
“为什么我们总在怀念过去。”
小十君最近在追一部日剧,叫做《总觉得邻家更幸福》,讲述了在一座新型公寓里居住的四户人家。
其中有备孕失败的小夫妻,陷入中年危机的老夫老妻,即将结婚的丁克情侣,以及一对仍未出柜的同性恋人。
剧情按下不表,但这部剧对于婚姻和家庭的三观真的很正,随便截几句台词感受下。
完全是过年期间被催婚的小十君内心中的完美OS,想打印出来挂在胸前。
可惜,我有这个咆哮的心,没有这个刺激七大姑、八大姨的胆。
通过群戏来展现婚恋观点和家庭关系,也是对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折射。最近描画婚恋关系比较出色的影视作品,可能就是《欢乐颂》和《我的前半生》了,但结局也很快落入俗套。
其实早在30年前,我国就拍出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用开放式结局和略微戏谑的手法,展现了一副中国青年80年代婚恋风貌图。
这部电影的名字,用电影中人物的话来说就是“挺逗的”,因为它听起来特别像一部香港三级片:《鸳鸯楼》。
所以听到这个名字,你可别想歪了,电影中可没有什么18禁的镜头。
故事发生在北京,讲述了生活在一栋叫做鸳鸯楼的住房中的6对夫妻,在同一天里,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就是80年代末,在这部电影中,80后和90后可以看到诸多古早味的童年记忆。
古早味的一室一厅旧格局住房▼
那时候的客厅只能摆一张桌子,电视机是放在卧室里的。
古早味的搪瓷盆▼
如果以上这些都还不够造成杀伤力,情到深处时响起的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我就问你服不服……
就这样,我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走进了6户人家的生活中。
住在9楼的是一对新婚小夫妻,相爱相杀一万年。
住在2楼的是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先生是一位厂长,工作十分繁忙,太太温良恭俭,是一位优秀的贤内助。
住在7楼的是一位画广告的插画师,平时兼职做美术老师,他的太太喜欢吃他和女学生的飞醋。
住在5楼的也是一对新婚夫妻,只不过婚后的性生活不太和谐……
▲古早味的男士尼龙黑色丝袜……
6楼的住户,先生因为工作原因总在家招待客人,太太虽然辛苦,但夫妻之间还算信任,没有怨言。
住在4楼的是一对研究生夫妻,丈夫研究植物学,太太可能主攻心理学方向。两人因各自埋头于科研而感到生活苦闷,但也在积极寻找调节的方向。
6户人家,12个人,将社会大部分阶层的普通人群尽收眼底。小十君的爸妈在80年代末,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俩之间的“爱恨纠葛”我也打听过不少(笑)。
但在看过《鸳鸯楼》之后,那些捂着嘴偷笑着听过的故事,在脑海中一下子串联起来了。
首先冲击力最大的是电影对中国式婚恋关系的剖析。
夫妻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吵架。
那时候的年轻人不流行自由恋爱,他们基本都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也就是要有介绍人,比如住在9楼的第一对小夫妻。
他们的相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边吵边爱,“这日子没法过了”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
哪怕马上就有朋友上门做客,他们俩也能在这之前抽空吵一架。开场仅仅几分钟,一个鱼缸就碎成了渣,金鱼无奈地瘫在地上。
▲金鱼:MMP
吵架的理由是什么呢?不过是妻子抱怨丈夫打扫卫生不认真而已。
后面吵架的理由就越发幼稚了,什么买东西还价的时候显得太小家子气啊,什么洗脚的时候非要在一个盆里洗啊……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的情侣朋友们,看着是不是特别亲切啊?别笑,说的就是你们!
不过,既然长辈们谈恋爱的时候也是这么“没皮没脸”,我们稍微矫情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这也是夫妻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环:每一天都会有矛盾,但这些矛盾又不值得分手,然后在吵吵闹闹中,两个人的头发就白了……
除了吵架,电影中对于夫妻关系中的“隐忍”心态,刻画得也蛮不错。
比如住在6楼的夫妻,看起来最恩爱。但丈夫总是招呼一大群人回家吃饭,不提前告诉女主人。
女主人忙了一晚上却只喝了一口水,但在帮丈夫接电话的时候,还是主动答应“下次聚会还在我家”。
做好厨房里的女主人,不给丈夫丢脸,是很多中国家庭主妇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在这其中需要强忍多少委屈和辛酸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和幸福,恐怕只有这些女主人自己才知道。
除了这些,电影中对于大家想看又不好意思直说的“床笫之私”的描写,也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上面提到过的“暴躁小夫妻”,丈夫在睡觉前又惹妻子生气了,妻子气鼓鼓地擦脸梳头,丈夫在旁边软声道歉。一句“我老婆闻起来真香”就能把妻子哄得“扑哧”一声笑出来。
然后,镜头转向粉红色的窗帘,耳机里传来嗯嗯啊啊的声音。
发生了什么?嗯,你们懂得。
比如住在5楼的一对夫妻,虽然也是新婚燕尔,不过他们之间的问题比较严重:性生活不和谐。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紧张的新娘子
丈夫与妻子并不是同龄人,在那个两性话题还处于相对禁忌的年代里,很有可能一辈子对两性科学知识一无所知。
妻子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女孩子,新婚之后的二人世界让她感到恐惧,丈夫的解决方法竟然是借来了不可描述的录像带,希望通过两人一起观看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录像带?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怎么说,真的太直男了,“吃哪儿补哪儿”的喂猪型治疗心态,搁谁谁不崩溃啊?
妻子甚至在家里翻出了丈夫从图书馆借来的《性知识手册》这样一本书,虽然藏在了抽屉最里面,还包上了一层一层报纸。
小十君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柜子深处翻出“透明气球”时的“速度与激情”……
好笑的是,新娘子在家里彻底崩溃了,向来串门的介绍人大姐哭诉。
大姐倒是爽快:要不我们去你老公单位告他?
哈哈?这是什么打开方式?
就在我目瞪口呆的时候,大姐接着语出惊人:那本书是科学知识,怕什么,这种事情,女人也是有权利享受和了解的。
惊呆了!这种“大尺度”的台词,这种前卫的三观,竟然来自30年前。
不过也能看出一个问题,我国对于两性健康的教育,依然停留在30年前看小黄片这种初级教学的水平上,希望有关部门注意一下。
算了,有关部门还是别注意了。
除了以上所有看(笑)点,《鸳鸯楼》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非常抢眼。
比如住在4楼的研究生夫妻,两人在家背靠背做研究。丈夫某天突然怀疑人生,一边问自己“我是谁”,一边掏出刮胡刀“reng reng”刮胡子。
狂肝论文的妻子表达受到了干扰的方式,是用手边的打字机敲下了一行“ May be you a nuisance,my dear”(“你太吵了,我亲爱的”,但总觉得这句话语法不太对……)。
真浪漫啊,可你们俩之间就隔了半米,讲句话不行啊?
丈夫觉得研究的生活太苦闷了,看到别人家可爱的小孩,就极力劝说妻子:“咱们也生一个吧,换尿布、接送幼儿园我来办,不用你操心!”
这似曾相识的渣男语录!有本事你自己生个吧!
呵,男人,30年一如既往的大猪蹄子。
没想到,一直冷漠脸的妻子,回家之后突然就变了个人。又是给丈夫倒茶,又是放古典音乐。
干脆论文也不写了,换了一身性感睡衣邀请丈夫“一起睡觉”。
太太,您还记得论文的deadline是三天后吗?
亲亲的途中不忘问丈夫“你刷牙了吗”,还有,不是想生孩子吗,啪啪啪前我们先量下体温。
看这架势,最好今天就怀上,明天生出来,后天发论文,完美。
仔细想想啊,你们俩就是想啪啪啪,又不好意思直说,绕这么一大圈子。简单点,想啪的心简单点。
跟知识分子做爱就是麻烦。
不过您也别笑,毕竟结婚又不能提前培训,谁不是一边兵荒马乱,一边凑合着过完自己平凡又伟大的一生呢?
但我没想到的是,我国男同胞骗老婆生孩子的方式,还是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
这个真的希望有关部门注意一下。
这部电影拍摄于1986年,上映于1987年,导演郑洞天是我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曾在1981年拍摄了一部《邻居》,那部电影中同样也是讲了6户人家之间的故事,只不过有一个确定的结尾。
6年之后的《鸳鸯楼》,导演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局,有的夫妻只是暂时搁置矛盾,但已经产生了嫌隙……
郑洞天说,他拍这部电影有一个现实原因,因为“鸳鸯楼”当时是确实存在的。
为了解决大龄青年的住房困难问题,北京政府在双榆树现在的双安商场旁建了一幢“鸳鸯楼”,大约四十平方米不到,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夫妻两人年龄相加超过55岁的才能住上。这两件事凑成了我们的故事。
在郑洞天导演的眼里,《鸳鸯楼》是最接近他对电影和生活认识的一部作品。
在他看来,没有不闹矛盾的夫妻,但绝大部分的矛盾又不值得分手,所以大部分家庭就是这样在吵架中慢慢磨合。
能把这份“磨合”拍好的导演,真的很了不起。
而导演最大的遗憾,是自己仍然没有拍出一部纯粹的、一夫一妻的爱情故事。
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刻画中国式家庭关系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隐形高峰。
@余音袅袅:对崇拜“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因为《鸳鸯楼》是真正将视角放在“人”身上的,而不是一种模糊的意识形态。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陈凯歌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会感慨:国内的电影已经这样拍人了。
我更想感慨的是:30年过去了,我们拍电影的质量不仅没停留在以前水平上,反而还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
80年代过去30年了,我很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