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生三,非二与一之外别有三也。万物皆以三者而生,故其生也,后负阴,前抱阳,而冲气在中以为和。和谓阴阳适均而不偏胜。万物之生以此冲气,既生之后,亦必以此冲气为用,乃为不失其本。以生之本冲气虚而不盈,故曰弱。此言道以弱而动之因由也。

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所注释皆不取。

此段文字疑非老子原文,为后人所注窜入或人为修改之。

老子从不谈“阴阳”,通篇以“有”、“无”论“道”,偶而谈及如何衍生万物时涉及“动”、“静”两字,且“静”字多以“情”、“请”字代替或释义。

儒家或儒家之周易喜谈“阴阳”,避而不谈“有无”。所以说此段话虽然带有极强的儒家色彩,故疑其非老子原文。

“道生一”的提法是违背老子本义的。老子认为“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运动矛盾体存在。因为“道”衍生万物,故称之为“一”,又因为“道”是不可分割的最小之物,故称之为“一”。“道”与“一”是运动矛盾体的两种不同称谓,并不是两物,也不存在“生”的主从关系。黄帝四经一书中有“道生法”之说,由此可见,在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在黄帝四经写成之前,此段文字就被人为地加入了道德经。凡有“道生……”字样者,皆是伪老子之名,实非老子之意。

另外,这句话只出现此一次,不符合老子的写作风格。老子的写作风格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老子八十篇文字几乎篇篇谈及运动、谈及“无”与“有”运动,此句若为老子所言,老子应该篇篇言阴阳,若此则非道德经而为儒家之周易矣!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吴澄:此言人之能知,以弱为用者。曰孤寡不谷,皆非强于人之名,乃人所恶而不好者,而王公以此为称,是以弱而用也。

原成: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

原成:王公以“孤寡不谷”,做为亲善民众的统一标准,而不是基于王公之好恶之心做为亲善民众的统一标准。老子是借用“孤寡不谷”来说明,凡物皆是以“道”做为唯一标准。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吴澄:此句起下二节。弱者损之也而乃所以为益,强者益之也乃所以为损,如下文所云三事是也。

原成: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原成:老子此言“物”的损益是以“道”做为标准来衡量的,而不是以人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来衡量的。此句亦如老子所言“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也”。

凡物皆是以“道”做为唯一标准,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矛盾对立物互以对方为自身定义,并通过向对方转化的运动来完善自身定义。因此,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皆为矛盾对立物互相转化之损益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吴澄:此言用弱之事。梁亦强也,以木绝水、以木负栋皆曰梁,取其力之强也。不得其死谓不能善终,如子路之行行,夫子以为不得其死,后果死于孔悝之难。教父犹曰教之本,父谓尊而无出其上者也。人之所教,教以用弱,我亦以此教之。强梁而不能弱,必不能保其身,以强梁胜人之益,而有不得其死之损,所谓益之而损者,此最为教人之第一义,故曰教父。

原成: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𠇑。

原成:学,学学半。学𠇑或教父,其义同也。凡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皆为强梁者。所教者,教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故曰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阴阳平衡才是道

    为了让各位朋友能更准确地了解到道德经的原貌,我先把笔者的师父道家天仙丹法正宗传人金童子的注解呈现给大家,然后谈谈我的理解. 金童子: 道生万物 尹喜问: 常听说抱元守一,一是不是就是道呢,守一就是守道 ...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道德经》: 苦与乐常有,平常心对待

    第六十二课 生 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故 ...

  • 言有宗,事有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前言2 我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七章

    德经·四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吴澄: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 原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十章

    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吴澄: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原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八章

    德经·四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吴澄:为学者患寡而务博,故日日有所增益.为道者自有而反无,故日日有所减损. 原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原成:吴氏及先贤此句注释迂曲,故不取.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十四章

    道经·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吴澄:此章专言德迹之呈露者,目视之而易见,夷谓平夷,夷则泯役无进,故之不见.声之繁密者,耳听之而易闻,希谓希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德经·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苏辙: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八章

    德经·三八章 吴澄: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乃谓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后人因合二篇之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九章

    德经·三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吴澄: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一章

    德经·四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吴澄: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动者.道与物反,故惟上士有识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识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无识,以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