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哮喘病经验传

朱星江老中医治哮喘病经验
 已故老中医朱星江擅长小儿内科和内科杂病,对哮喘尤多心得,我跟随朱老多年,现将哮喘治疗经验简介如下:     学术经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老对哮喘治疗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哮喘病患者多虚实夹杂,而以“本虚标实”更为常见,单纯属虚属实的较少。他提出了哮喘治疗的法则为三句话,九个字。即:泻肺气(平气化痰);保元气(健脾利湿);纳肾气(温补肾阳)。哮喘主要病机在于体内伏痰,遇诱因而触发,使气机升降出纳失常所致。实喘则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泻肺气就是泻肺行水,痰水去则喘平。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输布水液,脾虚则水湿停滞,停于肺部可凝聚为痰,故健脾以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元气足,而病体自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喘日久,病深及肾,肾为气之根,下元不固,失于摄纳,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温肾使肾气得以封藏,以助阳纳气。朱老治哮喘的基本方为:葶苈子30~60g,大枣30~60g,炙马兜铃9g~肾气丸12g(包),生白术30~60g,生甘草9g。

方中葶苈子、大枣为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方中主药,有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作用。葶苈子,辛,苦,大寒,泻肺平喘,用于肺经邪实之喘咳痰多,且有利水消肿作用。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葶苈子具有强心甙作用特点,能使衰弱心脏收缩力加强,输出量增多,静脉压降低。因此对于因哮喘年久而影响心脏功能者,更为适用。大枣缓中补脾,以防泻痰伤正。葶苈子常用量为3g~9g,而朱老实践证明,只要配合得当,辨证正确,用量可以适当加大,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尤其是对于个别顽固性哮喘可用到60g。此时有些病人可能出现腹泻,极个别病人出现呕吐。如有呕吐,剂量应适当减少;如腹泻,一般剂量不减,再加煨诃子9g。一般病人用量在30g左右时,就可达到明显的泻肺平喘作用。生白术健脾补中,善能燥湿。脾主运化,其性善燥恶湿。生白术功偏除湿,白术配红,加强其健脾补中之力,有培土生金之意,用量同葶苈子。根据药理研究,白术有强而持久的利尿作用。马兜铃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作用。现代药理实验,马兜铃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作用,并能解除硝酸毛果芸香碱、氯化乙酰胆三、磷酸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因而马兜铃成为本方治疗哮喘中一味重要配伍药物。肾气丸温补肾阳,以纳肾气。甘草调和诸药又有祛痰、镇咳作用,以及有类似肾上肾皮质激素功能。本方药虽仅六味,但配伍得当,重点突出,照顾到肺、脾、肾三脏,扶正祛邪,用在哮喘发期,攻补兼施。

按照辨证论治原则,病虽同属哮喘,也有寒与热之分,和其他各种不同的兼症。在实践中朱老总结了几点加减原则:如咯痰不爽,加礞石滚疾丸包煎9g(或3g吞服);如出现腹泻者同用煨河子4.5g~9g;如属寒,加麻黄9g,白果10~30枚;如属热喘,加麻黄9g,石膏30g;如舌质红,阴虚,加南沙参15g,阿胶4.5g~9g;如咳嗽重者,加炙百部9g,炙款冬9g,炙紫苑9g;其他随症加减(如有肺心病者忌麻黄)。对于哮喘缓解期,朱老认为,仍要按上述基本方加减,加重温补肾阳药,每星期服2~3帖,以巩固疗效,或药量相应减轻,葶苈子、大枣、生白术均减为15g~18g。
    病案举例
    例一、姚××,女,33岁。专卡门诊号:047522。1976年12月2日初诊:十一岁起患哮喘,时常作。1970年参军去沈阳后,每年冬季发作加重。今气急,咳嗽,痰多白稠,咯痰不爽,面部稍有浮肿,苔薄腻,舌质淡红,脉细带滑。目前在服氨茶碱、激素。治以泻肺健脾,化痰益肾法。方用:葶苈子30g,大枣30g,生白术30g,炙兜铃9g,肾气丸(包煎)9g,诃子3g,补骨脂9g,炙百部9g,炙麻黄4.5g,生甘草9g,礞石滚痰丸3g,分二次吞服。前后服药23贴,症状明显好转。1977年1月28日六诊:药后喘平,痰量减少,且易咯出,精神佳,夜寝已安。西药氨茶碱、肾上腺素已停服,脉细濡,苔薄。上方加海藻带各15g,炙远志3g,去百部3g。患者1979年2月回沈阳,按上述基本方药在沈阳连服二个月,在气温零下20度(摄氏)左右,哮喘未发。1977年5月6日返回上海途中疲劳过度后出现气急乏力,苔薄脉细,用调补脾肾药如补中益气汤、附桂八味丸等。中药用:党参9g,砂仁粉4.5g(吞),阿胶6g(烊冲服),葶苈子30g,大枣30g,附桂八味丸9g。共服20剂而愈。
    例二、白××,女44岁。专卡门诊号:038552。1978年5月22日初诊:自1968年发哮喘以后,每年发作,气急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白稠,小溲不能控制,苔薄质淡红,脉细。治以泻肺气,保元气,纳肾气法。方用:炒葶苈子(包)30g,炒白术30g,大枣36g,炙兜铃9g,肾气丸(包)9g,生甘草6g,炙百部9g,诃子6g,白果7枚(打),炙枇杷叶(包)12g。1978年6月19日五诊:服药24剂后,病状明显好转,能平卧,苔薄,质淡红,脉细滑。续用:炒葶苈子(包)36g,大枣36g,生白术30g,炙兜铃9g,肾气丸(包)12g,生甘草15g,炙百部9g,炙枇杷叶(包)12g,白果7枚(打),炙麻黄4.5g,江剪刀草30g,山海螺15g,桔梗4.5g,南沙参15g,诃子6g。1978年7月3日七诊:服药后症减,咯痰畅,能平卧,大便正常,已经上班工作,苔薄质淡红。原方加礞石滚痰丸3g分二次吞服。1978年7月10日八诊:西药全部停服,症状好转稳定,苔薄,脉细。原方续服至今,哮喘未发。
    按:从以上朱老用药经验来看,朱老用药:一、选药针对性强。如葶苈子,泻痰行气平喘。他选择药味少,分量重,尽可能发挥葶苈子作用。一般情况下,以基本方为主,朱老一般不加药味,只有程度严重时,才考虑辨证加药。二、朱老认为哮喘病是慢性病,要断根,服药时间较长,因此临证遣药的原则,既要药性平和,又要顾及脾肾,性味平和,则久服无弊,顾及脾肾则化源不绝。他用大枣、白术以防葶苈子泻痰伤正,又有培土生金之意,以肾气温补肾阳,扶正祛邪,只要配伍恰当,多取良效

(0)

相关推荐

  • 慢性阻塞肺气肿--补肾涤痰--邹云翔

    5.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惯用方 症见形瘦神惫,喘促气短,不能平卧,需吸氧以安,心悸自汗,畏风寒,咳声低怯,痰黏稠,色黄,不易咳出,口干饮热,食少便艰,唇绀,舌红晦,苔灰白欠润,脉细数无力. 治宜补肾纳气. ...

  • 葶苈子大枣治哮喘:理气化痰,健脾利湿,补肾纳气。适用于各种哮喘症。大枣30~60 克,葶苈子30~60克,生白术30~60克,炙马蔸铃9克,肾气丸12克(包),生甘草9克。

    葶苈子大枣治哮喘    大枣30-60 克,葶苈子30-60克,生白术30-60克,炙马蔸铃9克,肾气丸12克(包),生甘草9克.   理气化痰,健脾利湿,补肾纳气. 适用于各种哮喘症. 

  • 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疗肺胀哮喘

    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疗肺胀哮喘 余尝治一患者,哮喘反复发作二十余载,每逢季节更换时加重,冬季尤甚. 犯病时胸部憋闷气端,甚则不能平卧,自觉痰多阻塞气道,痰气上壅,咳吐黄痰,质稠而粘,不易排出. 常靠氨茶 ...

  • 朱星江老中医治哮喘病经验传

    已故老中医朱星江擅长小儿内科和内科杂病,对哮喘尤多心得,我跟随朱老多年,现将哮喘治疗经验简介如下:     学术经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老对哮喘治疗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哮喘病患者多虚实夹杂,而 ...

  • 朱星江老中医治哮喘病经验

    朱星江老中医治哮喘病经验 已故老中医朱星江擅长小儿内科和内科杂病,对哮喘尤多心得,我跟随朱老多年,现将哮喘治疗经验简介如下:     学术经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老对哮喘治疗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他认 ...

  • 中医学总汇>『名医经验』四川名老中医治消化性溃疡病经验

    四川省名老中医冉玉璋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更有建树.现将冉老先生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属中医"胃脘痛".&quo ...

  • 中医学总汇>『名医经验』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邓铁涛,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精心研究中医理论50多年,极力主张"伤寒".  "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 ...

  • 『经验方』全国名老中医治杂病经验

    黄煌,全国名老中医,教授,长期从事经方的教学与研究,临床擅长使用仲景方药,他辨证思路独特,处方严谨不杂,疗效显著.本期介绍黄老运用大柴胡汤治颈椎病.失眠.高血脂经验. 1.治颈椎病肩臂痛病案:冯某,女 ...

  • 『名医经验』全国名老中医治杂病经验

    查玉明,全国名老中医,查老临床经验丰富,擅治疑难杂证.当归拈痛汤是金代张元素所创立,出自于李杲所著<兰室秘藏>云:"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肢节疼痛,胸隔不利."方中羌活 ...

  • 全国名老中医治杂病经验

    黄明贵,全国名老中医,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老积数十年教学.科研.临床经验于一体,形成其独具一格的辨证论治体系,顽疾在手,每从脾肾而治之.黄老以补肾法为主治疗疑难杂症,颇具妙境.现将其 ...

  • 一位老中医治杂病的经验,一字千金!

    每每谈及疑难杂症,很多人都倍感头疼.疑难病.杂病,确实令很多人束手无策,诚惶诚恐,每每遇到这些病证,除了胡乱的抓头挠腮,却不知从何下手,要不就是怎么治疗都看不见效果,这可如何是好呢? 益斋先师,性聪嗜 ...

  • 一位老中医治杂病的经验,一字千金

    此文由笔者师叔.祖父生前的门徒杨明友.余丹成整理.为便于参考,用整理的第一人称按原文排印.以一斑见全貌. 益斋先师,性聪嗜学.于清辛丑间,瘟疫流行,死亡者众,立志弃儒从医,自学一载.博览先贤医籍,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