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集体时代,你知道哪些?
图片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田野,本文作者2010年于延安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即在该镇从事村官工作。
前段时间某一天上班中途,农户在讨论目前进行的草原确权工作时,聊到二轮土地承包期间五荒地买卖之事,并就如今的五荒分配方法提出异议,在他们讨论过程中,我忽然觉得对于建国以后的土地制度及相关的农户生产生活情况,我知之甚少,有一种想了解的欲望。
于是,在10月13日工作不太忙的这天,我在村委会和我村大集体时代一个小队的保管员进行了一下午的访谈,对于大集体时代的土地经营方式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作了归纳整理、思考与总结。
建国以后,全国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我们当地人称之为大集体时代,通过面对面访谈得知布尔洞梁社大集体时代大约发生在1955年至1980年。
在那个时期,实行集体经营与自留地相结合的土地制度。自留地根据本生产小队土地多少加以分配。以布尔洞梁小队为列,汉族每人的自留地为0.5亩,蒙古族每人的自留地为1亩。除去自留地,本社剩余的土地全部交由集体共同使用、统一调配。自留地由农户自由支配,种什么、如何种、种多少,农户自己做主;而集体经营的土地却由全小队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在当时,对于农民来说,一年的收入,以在土地上劳作获得的工分计算;一年的期盼,就是等待丰收的粮食。而农户的收入,根据当年全队土地收成情况计算。当年的收成好,相应的工分就多,收入也多。反之,则少。布尔洞梁小队地处梁峁地区,正常时候,每个工分可以挣0.3元左右,最多的时候每个工分可以挣到0.5元。
提到工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陌生又熟悉,知道当时农户劳动挣工分这件事情,却不知如何计算。其实工分也有与之相匹配的计算方式。
当时,为了让农民按时出勤,通过小队会议评议每个劳动力每月的出工情况。多出勤就给予奖励,少出勤就给予惩罚。采取奖多罚少的政策,多出勤1天奖1天工分,少出勤1天扣半天工分。比如一个劳动力小队会议评议每月应该出勤28天,如果当月他出勤29天,会多得1天工分的奖励,如果当月出勤27天,会扣掉相应的半天工分。
每个劳动力一天挣工分的多少,通过小队会议集体评议劳动的轻重,重活挣得工分多,轻活挣得工分少。一些劳动实行实工和虚工的方法计算工分。实工为集体定的工分,虚工为实际劳动用的工分。比如锄一亩地集体定需要10个工分,劳动者实际用了8个工分,最后真正获得的工分为10/8*10=10.25个工分。
当时的部分劳动通过小队会议评议采取工分承包制。承包总的原则是按工分往外包。比如秋天掏粪这个活集体包给个人20个工分完成,承包者自己可以根据情况完成。
工分,在当时计算农户收入、体现产品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会计,主要工作就是计算工分,一年的工分,体现着农户一年家庭的生活状况。
工分,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名词,虽然现在已退出历史舞台,却是当时农民劳动生活的一个显照,是很多人难忘的一段人生记忆。
如今的乡镇,在当时称之为人民公社;如今的村,在当时称之为大队,如今的社(或村民小组),在当时称之为小队;当时队里的工作者主要有大队支书、大队长、大队会计,他们由于忙着组织生产,协调劳动,不需要按出勤定工分,他们所挣非人工分由年底召开队员会议共同评议决定。
在当时,基层一级行政管理事务相对少且单一,总的原则是一心一意搞农业,一心一意填饱肚子。饥饿是当时的代名词,吃饱是当时唯一的动力。
无论是从电视中与书本上,还是从周围经历过那个时期的长辈们而言,那段时期,感觉最多的是苦与穷。在那样的生活状况下,谈何理想,谈何精神追求。
春天耕种,秋天丰收,通过集体的劳动,秋天收获的粮食由集体按全社总人口统一进行平均分配,分配的粮食为粗粮。当时,按布尔洞梁小队的土地实际情况,每人每年最多不超过360斤,不得低于280斤,如果当年本社的粮食收成不好,年终平均每人无法分到280斤粮食,农户需要自己购买反销粮,补齐每人的280斤,反销粮即农户自己出钱购买国家粮食。
当时每个小队都有其保管员,保管员既需按规定的出勤天数挣取工分,同时根据年底评议挣取保管所得工分。每个小队都有保管的库房,保管的东西包括籽种、粮食和生产工具。
当时的农民基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 对于队里的富余劳动力,由小队协商到所在公社经营副业,小队给所配人员挣工分,经营副业所挣工资交归集体,年底进行统一分配。
大集体时代,对于五荒地,无法耕种的土地不登记造册,用于集体放羊、牛等牲畜。
当时的农村教育,称之为为公立学校,采取住校与跑校相结合的制度,教育条件落后。在校学生生活、学习条件极差。而正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却走出一个个优秀的人才。真是印证了那句“不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名言。
土地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是其命根子,是其生命线。可随着时代的变化,土地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这变化既体现在土地制度方面、体现在劳动方法和在产品分配上,更体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上、体现在亲友邻里关系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上。
可无论怎么变化,关于大集体时代的那些事情很多人不会忘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而大集体时代的土地政策、农民的劳作方式、农民的吃饱穿暖的愿望等却是那个时代无法抹掉和无法忘却的记忆。
作者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