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第八讲丨三品课堂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
供职于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书作曾连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等数十次书法艺术奖并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长期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出版文学、书法学专著及书法作品集多种
上节课,王老师以“迺”、“栖”二字为例,讲解了《孔子庙堂碑》中“动态成静”的对比结字法,本节课将以“神”字为例,兼对照之前所讲的“栖”字,来分析虞书中左右结构字的结字方法。
虞永兴造字,本身就很精微,不是喜怒分明的外向。同时,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学习中,要能够识别出作者笔画在纸墨浸淫和岁月侵蚀的后面,它的中轴线、着力点在哪里,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书写习惯信手一挥。满足于看到五分形似,就沾沾自喜了。
听过我讲课的朋友都知道,我总爱讲一句话:“盘旋加一点”。盘旋,就是学习的思路最好像剥洋葱那样层层深入、像盘山路那样回旋上升。一点,就是学习的行为贵在能每天读一点书、临一点帖、写一点心得,贵在坚持。如果能够把学习思路和实际努力相加,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那无疑是高效的。其实,在每一种学科的学习当中,都充满了“难”,即困难、挑战、对抗等等。同时每一种学习也是由无数个“易”组成的。易,可以理解为跨越之后的困难,也可以理解为坚毅、轻松、自信。假如有人问:书法学习到底是难还是易?我的回答:完全在每个人自身。古代哲学概念里,由易生化而成无穷世界。我们说,思路的确定,是取得收获的必要前提。加之不懈努力,就能一层层、一段段、成序列地扩大自己的胸怀和世界,追求那种从“山川江海、龙蛇鸟兽”之中,辗转领悟其笔法“旨要”的坚定能力。
上节课,我们讲了虞永兴的结字,从动到静、大动小静、形动笔静等不断变化又回旋叠加的对比法。同样,在书写的心理和行为之间,也是动静结合的统一。心理上要追求坚定和安静,手指上要追求动态跳跃。心与手是静而合一的,字与书是动而舞蹈的。做到单字为静时,整行为动;行列为动时,笔画为静。如此不断地排列重叠,直到营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大千世界。好比城池相连,成为城邦、家国。而其篇章之内的纽带,就是作者的思想境界,如同城邦的氛围,书作的气象,内里有着连接、贯穿、协调。正所谓:笔迹“不凝不滞”,字体“大不虚、小不孤”。只有首先理解并掌握了虞永兴“动静、对立、层叠”的方法,才能写出虞书的三分神似。
今天,我们着重讲一讲《孔子庙堂碑》中左右结构的字。以“神”字为例。请看图版:
“神”字和上节课举例的“栖”字,在左侧部分都有斜掠的小笔画,右侧部分又都有“口形框”的小结构。
通过这四张图片可以看出,虞永兴的“神”字,有两种中轴线的排列法。
第一种,即左边“示”部的竖画越接近垂直线的时候,右边“申”部的竖划就越向右侧、外侧倾斜。如图1图2。
第二种是,“示”部的竖划越向左外侧倾斜的时候,右边“申”部的竖划就越接近垂直。如图3图4。
请看图版里面绿色的竖线条,有一动必有一静。
为了做更加细致的分析,我又在图版上增加了两种颜色的线。请看图版:
先看图版中的红色线条。为了便于角度的讲解,我在“示”部和“申”部各划了两条红线。请看,“示”部的斜掠笔画和竖画之间的夹角,是与哪个部分相呼应呢?它是和右边“申”部的“口字框”部分的纵向夹角的角度来对比呼应的。请看图版里面“申”部中间黄色方框里面的红色线条,想像出两个红色线延长之后产生的夹角,并且用这个夹角和“示”部的红线夹角做对比。
相对来说,左边“示”部两笔画的夹角越发成为锐角的,右边“申”部“口字框”的两个竖画形成的夹角就越为钝角。也就是角度越大,“口字框”的两条竖边越发有平行的感觉。同理相反。
这就是左右结构字的动静交替、重叠。也就是说,当左部垂直成静时,它的右部就倾斜而动。垂直静中的笔画夹角偏小的为动势,倾斜动中的笔画夹角为钝角静势。依此类推,不断叠加,由此而产生出的这种“动-静,大-小、欹-正、放-收”等等的对比关系,很像是“手舞足蹈”,或者“仗剑执械”。又像是“惊鸿游龙”,出没神奇,交织成境;在字形的内部制造出了一个线条流走的波浪感,在字形外部则是呈现出海洋、长河一般的浑然。
再看笔画的动线走向(请参考绿色竖线的走向来看)。图1-1图2-1的动线是相似的。图3-1图4-1是另一种。它们在动线同类的时候,对比关系的变化走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结字方法相对固定且成熟完备,运用自如。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表象之下,是动态万千的世界。
我们说,书法,尤其楷书,在结字中,容易做到偶然的一致或者有意的雷同。但是,很难做到有意识地发现并制造一致的规律。通篇洋洋洒洒,却又气息自然流淌,规律贯穿始终,这需要怎样的领悟力和控制力、实施能力。可以说,多少人在仰望其项背。“虚心纳物”,“随管任使”,轻描淡写的句子,蕴涵了太多。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率更论书“上苑春花”的比喻。“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我的理解,在《牡丹亭》中,最为耐人寻味的,不是“惊梦”,而是“游园”。这一时期充满了未知的复杂情绪。人和作品的情绪都是饱满而莫测的,它和“君子藏器,待时而发”的饱满、蓄势、憧憬很是类似。怎样做到艺术作品中的“藏器”、“欹器”呢?首先必要的一点,就是饱满的内涵,蓄势待发的积极态度。字里面有一丝一毫的空洞都不行,过于展露也不行。花草不依时而发,不是春天美景,军队不听令而行,也无从保证胜利。我们说,这也就是我们上节课讲过的“率从”,有因循,然后才有发动。这个发动是什么呢?就是笔画的力量。
有关笔法、运笔的部分,我们后面会集中讲到。前面几节课,还是着重于结构的讲解。结构是书写的基础,懂得结构的法则了,才可以谈笔墨,才可以谈“肌肤之丽”。
还是来看这四张图:
除了刚才说的动静、欹正之间好像手足、剑器那样的交织营造。我们看图片里蓝色的线条,它则是表现了“示”部右边短磔和“申”部左边竖画之间,也就是字结构的左右两部分之间,我们从中虚拟、延伸出来的夹角。也就是左右结构字起到统领作用的对比关系,即对比的调子。在图1-1“神”字中,这个夹角略小,图2-1的“神”字中夹角略大。同时,这两个动线一致的字的短磔笔画都存在有反转笔锋的动作。在图3-1和图4-1两个字的动线结构中,这个小反转是没有的。同时,这两个“神”字的“示”部,竖画向左倾斜并且短磔紧促、有力,是按笔又回锋的写法。我们说,在图3-1、4-1这类先动后静的字形中,线条的波动则是更多呈现出一种顿挫的、先抑后扬的状态。但不管是哪种动线形态,夹角的对应方法是一致的。
再回到基调对比关系这点上。继续看图片:“示”部的竖画左倾角度越大的字,“示”部的斜掠与横画之间的夹角就越小,它与右边的“申”部竖画之间的纵向夹角就越大,“示”和“申”两部分之间的短磔与短竖画之间的虚拟夹角就越大。虚拟的夹角越大,字形就越是飞扬、开放。好比是公子剑舞、潇洒尤加。反之同理。并且字形较为沉静,好像壮士金戈、威风八面。一唱三叹,满园春色,整体是静止的画面。深入看去,则是斑斑点点各有不同,还是上文讲到的。这些,尤为难得形成规律并且运用于始终。
这是左右结构。我们对照上节课讲过的两个“栖”字,看看它的构字方法是否相同。请看图版:
可以看出,这两个字也是以左动右静为基调的。
左动右静(即先动后静)的字,其角度相对开张。而左静右动(即先静后动)的字则相对安静。走线呈动态的部分,笔画就相对直接;走线显静态的部分,笔画就相对沉稳。笔画直的取静势,笔画倾斜的取动势。它和“神”字的结构方法是一致的。
虞字内里,一直都在保持着坚毅、不变与核心。大家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揣摩,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意趣了。
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