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孩子的美育

这篇文章,是昨晚听完糊糊老师的直播之后,做了两页笔记,加上自己的思考,整理而成,因为它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美育的困惑,希望对想要给孩子进行美育的家长有帮助。

文字内容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成人之美;

第二部分才是孩子的美育。

很抱歉这样的拐弯抹角,因为,成人本身没有对美的正确理解,很难有对于儿童美育的理解。

樱桃同学友情赞助文章插图。


成人的美

美不是一组参数,是个性。

说文解字里说,美,甘也,字面上来说,美不是一种外表的独立现象,美是一种滋味。

我们都喜欢美,却常常面临两个问题:

不知道什么是美?

以及怎么才能实现美?

前一个问题让我们常常难免东施效颦,后一个问题却常常让我们交了很多智商税。

美究竟是什么?

美就是“不怕和别人不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你真的以你觉得美作为标准,注意不是别人的美,是你自己个性的美,与价格无关,潮流无关。

所以,美首先要能"SAY NO”。

因此,美产生于自我理解后的自信。

同样色号的口红,涂在西方人脸上,就非常性感,但到了中国人的黄皮肤上,就变成了大妈的红丝巾外加血盆大口。

这里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而只是为了说明。

美需要土壤,这个土壤包含了许多,桃花注定妖娆,梨花却天生楚楚动人,牡丹自呈国色,茉莉难掩清香。

中国的审美,或者说东方的审美,是旗袍,有光影的流动,身姿的婉约,倚阑回首的万种风情,中国人的审美,也是山水画,含蓄,留白,于天地中无我,于自然中忘情。还是一茶一饭见禅机,一言一行真君子。

中国人的审美,是柔和的,耐人寻味的,不带攻击性的,况味持久的。

我真的是太喜欢东方审美的,不如说我喜欢中国古代的整个审美体系。

我有一颗无比深情的中国心,这份心意是具体的。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再去找到自己。

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为了美你能付出多少?你又愿意失去多少?

有人马上说,这还不简单吗?

买买买,一堆名牌,整容,拉皮,是不是健康自然不重要,关键要年轻。

老师说:现代人特别容易把自己活成一组参数,扎心的现实描述。

美跟懒惰绝缘,所以美首先要勤快。

这点我深有体会,刚搬进新家时,定了半年的鲜花,当时心里美美地想着,家里到处都有花,该是多么心花怒放的生活。

没多久我就发现,花在一天天凋谢的同时,其实看的人心里是很不忍的,其次,我常常会忘了给她们换水,或者说,因为每天换水这件事情,我开始觉得这件事情没有那么浪漫了。

然后,我就把花的布局减少为只在餐桌和书桌前各放一两支。

半年后,我终于意识到,我也许只是想时不时看见应季的花,而想做到这一点,我并不需要买花在家里,下个楼,去趟公园就能办到。

如今,便连我写字桌前那最后一朵花也不见了。

所以,美的坚持,有时候也是省钱的。

同样,因为我没有办法做不到节食,所以便从不把控制体重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锻炼,不过是为了保持精力和良好睡眠。

因为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便也不会轻易徒劳羡慕她人的成果。

因为我们常常容易看轻她人的努力,放大自己的困难,这让我们在看别人时,会自责:觉得别人做起来容易的事情,我怎么就做不到呢?

所以,对自己的失望,对她人莫可名状的无法单纯欣赏,造成一种扭曲的反应。

美还是一种参数:自律,趣味、坚定。

为什么不提钱?

我每天跑步,都看见一位老人家,穿的衣服简简单单、却干干净净,我特别注意到她的鞋子,黑色的运动鞋,外圈的白色竟一层不染,我每次经过她身边,都觉得美,同时心里暗暗想到,希望我老了也可以这么讲究,我说的讲究,就是她干干净净的样子。

这么一想,美就不单单只是弄脸了。

小时候,我就是那个被教育要衣着朴素的人,那时候也不得不朴素,然后,就是到了高中,有男生提议我和好朋友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外表,我竟没有生气,但是也没有任何行动上的改变,想想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我那时的心理。

也许那时候,我认为一个人的外在与内在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逐渐地,我开始养成了这样一种审美的偏向。

当然,时代不同,在孩子的教育上,情况已然不同。


孩子的美育

不懂画画的父母,偏偏家里有爱好画画的孩子,该怎么办?

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不能因为我的无知耽误了孩子,赶紧找个机构让她去学,然后,好老师不好找,最后学出来的,远不如孩子在家画得有灵性。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们很惶恐,事关孩子的发展,父母更是紧张。

于是一直在想什么样的老师适合教孩子艺术?

学音乐,听比弹更为重要,没有广泛的听,弹不出自己的声音。

绘画与书法,尤其绘画,是人的本能和天生的能力。

手眼协调能力是滞后于成人的,所以,练习毛笔字不宜写那种刻板的法度森严的楷书帖子,先从篆隶开始练线条是比较好的,画画不宜过早接触素描等技法训练。

因此,首先,至少在10岁以前,不要把艺术当技能培训。

还是回到根本的问题:孩子为什么要学艺术?

我当然不期待她能当艺术家,这个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

艺术家是表面光鲜的职业,它的本质跟体育很像,无数人投身其中,但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很少,我们的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艺术家。

但我们都觉得人有些艺术家气质是很受欢迎的。

那怎样才算有艺术家气质呢?

在我看来,曾经一个朋友说她会在厨房一边炒菜一边看莎士比亚,我想象一只手拿着锅铲一只手拿着莎士比亚,这也算一种艺术家气质。

艺术是关于创造力、情感表达与思考的内容,它一定是个性化的。

孩子曾经不止一次地问我:妈妈,我喜欢的东西很多,我喜欢乐高,读书、编故事,还有画画,那我将来做画家、作家还是建筑师呢?

我跟她说:首先,这些爱好并不一定会成为职业,其次,因为这样的喜欢,你未来的可能性很多,比如,你想当个作家,画画会让你写作时更有画面感,或者你干脆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作品配插图,建筑设计师,也都需要花图纸草稿,如果你是去设计一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那么你的读书就是很好的积累,另外,乐高帮助建立你的立体感,你画画的时候也需要有空间感和立体感,所以,它们是一体的,你不需要选择,只管去做就好了。

那小孩子学艺术为什么呢?

1、通过学习的过程练习自律、精进和坚持的能力

2、获得趣味和才华

3、用对待一幅作品的态度来打磨人生。将这种长期积累、反复打磨、耐得住寂寞、且能系统学习的手艺人精神,运用于你所从事的职业、你的生活,把自己当成策展人,完成此生最重要的作品-自我生命的完成。

这样一想,好老师就更难找了。

那些真正自己相当艺术家的,恐怕不想把时间花在教小娃娃身上,其次,我也不敢把孩子随便交上去,因为艺术是个性化的,谁知道老师的个性是否就跟孩子的个性相契合呢?

最后,我们选择了离家最近又最具亲和力的老师,孩子很喜欢去,这个老师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色彩是她的强项,而且对孩子非常有耐心,乐于表扬,还总是按照孩子的需求来安排授课内容,孩子喜欢这样的绘画氛围,我们在这里收获了色彩的训练和兴趣的保护。

而在家里,我也会做一些事情。

通常,我每次出门,常常给她带上画画用具,让她写生,看见什么就画什么,因为我不懂,所以我终于变成了那个在一旁安安静静欣赏和赞叹的妈妈,我不评价画的好坏,而真的喜欢这个过程,你花一两个小时花一朵花,一座桥,一棵树,一个人。

还有那些夜晚睡前出现的无数奇思妙想。(樱桃创立的宝宝斯坦国地图)

儿童的特长在于想象力和感受力,这点我深有体会,因此我常常需要帮助她理清思路。经常她嫌弃我没有创意,我嫌弃她思路不清,然后我们彼此配合一下,也许就会有相对不错的整理。

有一部分我是可以帮忙的,比如听她说完自己的全部想法,这就已经帮了大忙了,然后指导她写出自己的计划和故事大纲,或者说是记录乍现的灵感,有时候仅仅是写完大纲,她就已经惊叹自己的想象力。

在具体过程中,我会建议她打草稿,制定完成计划,中间还需要时不时提醒她,小孩子执行力还是弱。

文字是我的长处,跟绘画相关的内容,我一点都不会触及,我们通力合作,最后,我还有一项角色扮演,就是当她完成了一项作品时,郑重其事地夸赞,并且做成很好的册子,全家在大屏幕里一起观看。

当然,因为有个爱画画的孩子,我也会买一些美术方面的书来看,去美术馆的时候也会交流,这仿佛就是为我们家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的窗子,我们乐在其中。


目前来看,这种模式应该还会持续很久。

才华、童心、心地光明,这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三样东西。

教育是生活本身,是漫长的投入,好的果子需要根系很长很深。

最大的教育是启发,而不是主导。

教育,一定要在家里发生。

你,准备好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