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QC七大手法(工具)定义、用途、制作步骤
当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影响时,将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为有相互关系且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形就称为特性要因图,又叫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1.整理问题。
2.追查真正的原因。
3.寻找对策。
1. 决定问题或品质的特性
——特性的选择不能使用看起来很抽象或含混不清的主题。
2. 决定大要因
——须是简单的完整句,且具有某些程度或是方向性。
3. 决定中小要因。
4. 决定影响问题点的主要原因。
5. 填上制作目的、日期及制作者等资料。
1.脑力激荡。
2.以事实为依据。
3.无因果关系者,予以剔除,不予分类。
4.多加利用过去收集的资料。
5.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并依结果提出对策,依5W2H原则执行。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HOW ——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6.依据特性别,分别制作不同的特性要因图。
7. a.大要因通常代表是一个具体方向。
b.中要因通常代表的是一个概念、想法。
c.小要因通常代表的是具体事件。
8.至少要有4根大骨、3根中骨及2根小骨,且这些要因都不能重复。
决定不良的分类项目。
决定数据收集期间,并且按照分类项目收集数据。
记入图表纸。
计算累计比率。
标记代表意义。
记上累计值,并用线连接。
机入柏拉图的主题及相关资料。
用途说明:
1.掌握问题点。
2.掌握重要要因。
3.确认改善效果。
改善效果之确认:
效果确认的柏拉图制作要决:
必须两个柏拉图并排,分为改善前与改善后。
收集数据的期间和对象必须一致。
季节性的变化应列入考虑。
对于改善项目以外的要因也要加以注意。
——数据=事实。
1.收集正确的数据。
2.避免主观的判断。
3.要把握事实真相。
——取样方法。
——测定方法与设备。
整理时应注意事项:
做原因分析或采取对策时,须有数据做为依据。
清楚使用目的。
改善前与改善后所具备条件要一致。
收集完后须马上使用(时效性)。
记录时要力求正确及清晰。
1. 定量数据
计量值:如长度、时间、重量等连续性数据。
计数值:如缺点数、不良品数、人数等非连续性数据。
2. 定性数据
如衣服的美感等以优先顺序、等级为依据的数据。
类别:
记录用查检表:又称改善用查检表,常用于不良原因和不良项目的记录。
点检用查检表:又称备忘点检表,常用于机械设备与活动作业的确认。
1.日常管理。
2.收集数据。
3.改善管理。
1.决定所要收集的数据及希望把握的项目。
2.决定查检表的格式。
3.决定记录形式。
4.决定收集数据的方法。
使用要决:
查检收集完成的数据应马上使用。
数据是否集中在某些项目或某些时段?是否因时间的经过而产生变化?周期性变化的特殊情形也要特别注意。
如有异常,应马上追究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迅速判断,即刻行动。
是否随着改善而有变化?
适当保留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记录,以便日后比较。
可利用柏拉图加以整理,以便更进一步掌握问题的重心。
1.表中不可有「其他」项目栏。
2.查检表应有层别项目。
1.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2.发掘问题的要因。
3.验证要因产生的影响。
1.有关人的层别。
2.机械设备的层别。
3.作业方法、条件的层别。
4.时间的层别。
5.原材料零件别。
6.测量检查的层别。
7.环境天候的层别。
8.制品的层别。
使用步骤:
确定目的。
掌握影响问题的因素及范围。
决定层别项目、收集使用表单。
层别观察事实并记录、分类与绘制应有的图表。
寻求差异点,找寻真因所在。
得出结论。
1.收集数据之前就应使用层别法。
2.QC手法的运用应该特别注意层别法的使用。
3.管理工作上也应该活用层别法。
把互相有关联的对应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结果,以横轴表示原因;然后用点表示出分布形态,根据分布的形态来判断对应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1.检定两变数间的相关性。
2.从特性要求寻找最适要因。
3.从要因预估特性水准。
目的:
知道两组数据(或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否有相关及相关程度。
依据各种可能影响原因层别绘制散布图,可找出最适的要因。
检视是否为不相关。
制作步骤:
收集相对应数据,至少30组以上,并且整理写到数据表上。
找出数据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画出纵轴与横轴刻度,计算组距。
将各组对数据标示在座标上。
记录必要事项。
范例:身高与体重散布图
1.测知制程能力。
2.测知数据的真伪。
3.测知分配型态。
4.计算产品不良率。
5.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的不同群体。
6.藉以制定规格界限。
7.规格与标准值比较。
8.设计管制界限是否可用于制程管制。
9.求分配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1.收集数据并且记录在纸上。
2.找出全体数据中之最大值(L)与最小值(S)
3.定全距(R)=最大值(L)-最小值(S)
4. 决定组数
——史特吉斯公式组数:K=1+3.32log n
n=数据个数
——组数决定参考表(经验法则)
6. 求各组上、下组界
——第一组下组界=最小值-最小测定值/2
——第一组上组界=下组界+组距
(以此类推)
7. 决定组的中心点。
——(上组界+下组界)/2=组的中心点
8. 制作次数分配表。
9. 制作直方图。
10. 填上主题、规格、平均值、数据来源、日期等数据。
范例:小勇跑步所需时间直方图
注意事项:
可根据图案分布形状来观察制品工程是否正常。
产品规格分布图案可与目标、标准规格作比较,有多大的差异。
是否必要再进一步层别化。
2.规格外比率有多少?
3.平均值是否在规格正中央?
制程能力还可以,但产品质量稍有变动即会产生不良品,有提高制程能力的必要。
定义:
统计图就是将繁杂的数据用最简单的图形表达,让使用易者易于接受、理解。
统计图能有效率地传送情报,易于发现问题重点。
用途说明:
掌握数据全体形态、趋势,使读者易于比较及发现事实。
有效率传送情报。
强调发现问题的重点。
1.要具有看一眼就能完全了解整体状况。
2.绘制上力求简单明了。
3.让看的人易于了解与分析。
4.图表的尺度、点、线应力求正确。
5.能从中了解问题的核心。
1.确定统计图分析目的。
2.选择统计图种类。
3.决定图形的大小。
4.绘制统计图的轴、圆、刻度等必要骨架。
5.依收集数据统计后绘图。
6. 记入必要事项
——统计图名称
——关于数据搜集期间、样本数等
——必要说明事项
——制作者
绘制棒状图时应注意事项:
柱形的宽度要一样,而且不可过于宽大。
柱与柱之间隔大约是柱形宽度的一半。
图中若有某一柱形太高时,可以用波形加以间隔画出。
范例:各品种芒果产量饼图
绘制饼图时注意事项:
以12点钟方向画出一条基线,以基线为起点逆时钟方向由小而大分类画上。
各扇形必要时可用不同线纹或颜色加以区分。
若有特别强调部份也可用突出圆周以外的方式画出。
绘制推移图时应注意事项:
当数值大小差距很大时,可使用相同的波形加以隔开。
如果推移图中有多种数据表现时,可用线的虚实或颜色、打点的形状、线的粗细加以区分。
检验对策效果的推移图:
通常将推移图区隔为「改善前」、「改善中」、「改善后」三区。
当一正视问题并开始拟定对策时,就由「改善前」进入「改善中」阶段;当开始实施对策时,则是由「改善中」进入「改善后」阶段。
范例:阿明补习前后成绩变化雷达图
1. 任何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差异的原因不外是机遇原因与非机遇原因两种。
——机遇原因:不可避免的原因
——非机遇原因:可避免的原因
2. 防止非机遇原因再度发生,维持制程稳定。
1. 计量值管制图
——用来测量长度、重量、面积、温度、时间等计量值的管制图。
2. 计数值管制图
——用来计算不良数、缺点数等计数值的管制图。
1. 解析用管制图
——为了调查制程是否处于统计管制的状态。
2. 管制用管制图
——为了保持完善管理的制程。
1. 管制状态下的管制图
2. 数据点超出管制界限时
4. 点连续上升或下降的倾向
5. 连续3点中有2点、7点中有3点、10点中有4点出现在管制界限三分之一处。
1.目的明确。
2.确定数据来源、范围与充分性。
3.层别项目检讨。
4.两种以上统计图并列活用。
5.绘图须考虑原来目的。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