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寻踪 --- 净信寺
【净信寺】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圣地”,是爱好者向往的“天堂”!而更多地遍布山西各个角落的是明清古建筑,这些晚期古建筑与全国的同类建筑相比并非不优秀,也不是不突出,她们的杯具只在于:“老大”实在太多太强势了,所以她们只能憋屈在这些强势“老大”的阴影里,在年复一年中逐渐逝去。不过,她们也有几个自己的代表跻身“国保”,向世人展示其妖娆的风采。然而要充当这个代表可不太容易,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或者其规模相对巨大,建筑繁杂精致;或者其保存了相对完好的彩塑、壁画和装饰艺术。而净信寺,就是这些晚期古建筑中二者兼备的优秀代表之一。
净信寺位于太谷古城以东约10公里的阳邑村北的一块台地上,这里也是魏晋时期的太谷故城遗址所在。净信寺座北向南,背靠“太(谷)榆(社)省道”。寺院东西阔约40米,南北纵约90米,规模巨大,拥有各式殿堂20余座近70间。始建于唐代,历代修葺延续,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
整个寺院殿堂形制各异,高低错落,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单坡顶等格式齐备;殿顶脊饰琉璃装饰和钟鼓楼琉璃牌匾辉煌;木刻砖雕构件精美;殿堂中保留了数量众多的壁画、彩塑和碑碣;殿堂建筑细部特征奇特明显;寺院外观古朴端庄;周边环境开阔。其所有特点与任何一座同时代的古建筑相比也毫无逊色。 公元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舞楼】
看到这里,博友们就会想起榆次城隍庙的舞楼上那块“神听和平”匾,不过那块匾是新制的,而这块匾是旧物,且雕刻精美异常,保存完好。这“神听和平”典出《诗经·小雅·伐木》第一节最后一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意思是,只要谨慎地遵循情理道理,你就会平静祥和。净信寺舞楼的这块匾是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重修舞楼时,由开设在内蒙古的山西商号捐赠的。
舞楼左右两侧的木构影壁也与榆次城隍庙舞楼如出一辙的壮观,所不同的是净信寺舞楼影壁不是位于台前,而是建于台上。
【从舞楼上看毗卢殿】
净信寺为前后二进院,沿中轴线建舞楼、毗卢殿和大雄宝殿等三座主体建筑,左右两侧则分列着:左右山门、东西厢房、白衣殿和灰泉殿、钟鼓楼、左右天王殿、东西便门、毗卢殿左右二山门、左右碑廊、后院东西配殿为观音殿、地藏殿。庙院宽敞,建筑规整,鳞次栉比。所有殿顶正脊和垂脊一应琉璃装饰,美观亮丽。
净信寺钟鼓楼不是通常的位于山门左右两侧,而是嵌建在东西配殿之间,为四角攒尖顶,砖砌二层楼阁形制,下层基座前加设木构外廊,檐下设置单挑斗栱八朵,四角柱均出斜栱,梁架繁杂,构造精致。前檐下悬挂明代烧制的琉璃牌匾。
【钟楼琉璃匾“发鲸”】
净信寺毗卢殿前的左右两侧各建有向外的边门一座,可见净信寺外东西两边曾各有附属建筑,如今东侧的附属建筑已无,而西侧残留禅房数间。边门内侧为卷棚顶垂花柱月门,外侧是砖砌双柱门。东边门上尚悬挂“祗园”扇形木刻匾一块。
【毗卢殿鸱吻】
在净信寺碑廊中,保存有历代碑碣36通,其中有两块唐碑。在左侧碑廊中的一块唐碑上有造像,但已有风化,唐碑前后两面均有字迹,正面的碑文已难识读;背面的字迹尚能辨认,貌似“功德铭”。右侧碑廊中的唐碑除碑首没有造像以外,与左侧的唐碑基本相仿,保存状况也差不多,字迹已无法流畅识读。两侧碑廊中其余的均为明清碑,保存相对完好。
在太谷的众多寺庙中,都保留这样的形制:梁栿伸出前壁之外,在前廊劄牵上“落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真圣寺,榆次城隍庙也是这样。净信寺大殿和配殿的前廊雀替也很是特别,都属翼型状斗栱式雀替,这个倒不太罕见,贾令镇河楼和里村真武庙都是这样的,甚至更精致些。问题是净信寺配殿的雀替不是设在明间,而是在次间。
【斗栱型雀替】
在净信寺的殿堂中,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彩塑约百余尊,比较完好者约70余尊。这些彩塑已经被严密保护起来,殿堂紧锁,门窗密闭。我最早在1995年 5月来到净信寺,相隔四年后又来。这两次来到净信寺时,她还不是“国保”,保护状况也很差,所有殿堂全部开敞,可以任意出入,我有幸走进这些彩塑而细观,可惜我对雕塑艺术不懂,那会儿的兴趣也不大,没有留下多少照片。现在再想走进这些彩塑就不那么容易了。
除彩塑以外,净信寺的各座殿堂中还保存着精美的清代壁画
【净信寺彩塑之七 - 韦陀】
【净信寺彩塑之八】
【翻拍的1999年照片】
在前后15年的时间里,我三次前来净信寺参观,也算亲眼目睹了她在这段时间里的历程。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就有专人看管,不过形同无人。在舞楼后壁下树有“省保”标志碑;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开始装设门窗。尽管这次与上次已经相隔了十一年,但我看到她一直被悉心保护并且进驻了很多的人员,很是欣慰。净信寺是幸运的,她能够在不太偏僻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当中侥幸未被破坏,真的很不容易。而山西更多的象她这样的古建筑就没这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