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过历朝历代的沉淀,涌现出了无数的诗歌、散文大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作品。上古的神话,先秦的诸子百家、屈原,两汉的司马相如、杨雄、班固,魏晋的建安七子,唐朝的李杜、白居易,宋朝的词作家柳永、苏辛、李清照,元代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明代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等,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直到清代,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到最后一个朝代,清王朝却一直没有什么可以比得过前朝的诗歌大家和传世之作。可曹雪芹的出现犹如晴天霹雳,腾空出世,为清王朝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红楼梦》这样的传世名作,名留青史。
有人说:'少不读红楼',由此可以看出,《红楼梦》虽贵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首,却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真正读懂的,其背后的深层底蕴,需要时间和岁月的磨砺,慢慢显露出来。
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又奇又俗的贾宝玉、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却又命运坎坷的黛玉,稳重大方、八面玲珑的薛宝钗,弄权做事、两面三刀的荣府'主管'王熙凤、还有如刘姥姥一般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各种各样的小人物。
《红楼梦》一书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到了近代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门学问——'红学'。对于《红楼梦》一书,众说纷纭,近代大家各执己见,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红楼梦》一书与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曹雪芹的身世解读《红楼梦》
说起曹雪芹的出身,那可是值得我们花些笔墨来介绍,曹雪芹出生于江宁的名门世家,是清代包衣世家,他的曾祖父曾经担任江宁织造,可谓位高权重,其曾祖母孙氏曾经做过康熙帝的奶娘,康熙曾经亲手书巨匾'萱瑞堂',以此来表达对于乳母孙氏的感恩之情。
由此可见,有这层关系在,曹家便与皇家有了剪也剪不断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祖父曾是康熙帝的伴读和,和皇帝一起长大的曹寅,表面上看是君臣,可实际上如同手足兄弟,后来他被调任江宁织造,并且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可以说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极其受康熙宠信。
细数曹家几代人便可知曹家在南京的地位可谓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 曹家不仅是名门望族,家财丰厚,家学渊源也是颇为深厚。在这样的簪缨世家长大,曹雪芹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其祖父曹寅曾主持编刻《全唐诗》,据说曹家有藏书三千余本。除此之外,曹寅还留下了'读书过日,学射为郎'的家训,以教育后辈子孙。
这样的生活环境,加上曹雪芹天资聪颖,又十分勤奋好学,因而饱读诗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本以为曹家会一直受到皇家的庇护,福泽后代,绵绵不断,却因为新帝登基,卷入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当中。
雍正五年,雍正帝为稳固地位,以铁腕手段排除异己,为以后肃清道路。当时其父亲任职江宁织造员外郎,因亏空罪被革职入狱,曹家满门皆被贬为庶民,沦为布衣,家产悉数被抄。昔日富贵公子哥儿沦为落魄文人,曾经的呼风唤雨如黄粱一梦消散如烟。
至次年的元宵节,曹雪芹随家人离开秦淮富贵之地,回到了北京的一处老宅当中。这时的曹家早已树倒猢狲散,整个曹府只剩下六个奴仆,为了填补家用,曹家不得不买地来维持生计,艰难度日,却又遇到不忠心的仆人,见风使舵,中饱私囊,曹家自此落寞,一蹶不振。
雍正去世,乾隆皇帝上位后,宽恕了曹家的亏空罪,曹家的生活才开始逐渐有了好转。曹雪芹也因学识渊博曾受到赏识,在宗学当中谋得个一官半职。可曹雪芹哪里是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之人?
曹雪芹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他喜欢读书,但却不喜欢那些死板不知变通的四书五经,因此他广泛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学习私塾的课程之余,他喜欢学习各种杂学,除此以外,他还爱好诗词歌赋以及各种'正史''野史'之类的图书,熟悉各种文化艺术,无论是琴棋书画、医卜星象,还是栽花林艺、煮茶饮酒,无一不通。
这样的性格的曹雪芹自然不适合在混沌的官场当中生存。果然,好景不长,生性不羁的曹雪芹不久后便落得个'丢官罢职'的下场,重新过上了四处奔波,漂泊不定的日子。
好在曹雪芹任职时结识了许多的王孙子弟,他以自己独特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让更多人认可了他。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际,他屈居于富贵人家做西宾,也是这时真正开始了《石头记》一书的创作,《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前身,后改名为《红楼梦》。
可不久后,曹雪芹又因为其自身的放浪不羁而被主家辞退,继续漂泊,直到二十七岁才真正结束了漂泊无定的生活,居住在北京西郊的黄叶村,那里虽然风景宜人,但曹雪芹窘迫的生活却并没有得到改善。
曹雪芹靠着用草木搭建的三年茅草屋度日,缺衣少食,其窘迫程度不亚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之情状,更有甚之。
当朋友来做客时,只能以瓜花作为招待,最穷困时候举家食粥。可这些都挡不住曹雪芹的创作热情,家中贫困,买不起纸,他就用旧皇历的背面写字。
从书中人物解读《红楼梦》
细数《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无外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这些人物都是曹雪芹在历尽人间百态,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浮浮沉沉之后创作出来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合在一起反映出现实社会。
关于贾宝玉,初读《红楼梦》时,很多人都觉得宝玉好女色,风流成性,而且一个男孩子整日黏着些小姐、丫鬟,和女子为伴,女里女气的,一点儿都没有男子的气概。
可从某些角度来看,贾宝玉与作者曹雪芹极为相似,更有学者大胆猜测,贾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本人。书中的贾宝玉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就是叛逆,他行为乖张,不愿意入仕途,鄙视王孙贵族的称号和功名利禄,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痛恨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又无法冲破它。
在贾宝玉的眼中,世间的男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出仕,并将高官俸禄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而女子则不同,她们没有被世俗沾染那些俗气,如同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而他愿意亲近女子,而不愿与那些他口中'国贼禄蠹'的读书做官的人为伍。
他也曾骂宝钗:'好好一个女子身上怎么也沾了世俗气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贾宝玉与行为放浪不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曹雪芹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贾宝玉也是不喜读那些圣人口中的'正经书',偏爱读些'杂书',尤其钟爱《西厢记》《牡丹亭》一类歌颂爱情和女子的书,从这种种因素可以看出,贾宝玉可以称得上是离经叛道,在当时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
他这样的性格最终造成了他爱情的悲剧。宝黛追求爱情的自主,但这样的想法与封建传统格格不入,最终二人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宝黛以一己的力量难以与封建势力抗衡,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一个死去,一个出家。
曹雪芹在撰写《石头记》时,无论遇到多大的险阻都没有放弃,最终得以出版。但出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当时的石头记受到众人的追捧,但在当时的封建政治高压环境下,《石头记》一书被称为'邪书',受到打压。曹雪芹和脂砚斋在修订《石头记》时想尽办法的删削进程,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为什么我们都说'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一直以来,我们阅读《红楼梦》都以为它只是一部描写宝玉与一众女子的故事,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但实际上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寓意深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曹雪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经历。
前面我们提到的宝玉,就像是少年时的曹雪芹。再比如《红楼梦》的小角色贾芸,就像是家族衰败后四处漂泊讨生活的中年的曹雪芹。贾芸虽出身贾氏宗族,但却早已没落,父亲早逝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想去贾府谋个差事维持生计,为此向舅舅赊香料给王熙凤送礼,却被指桑骂槐地臭骂一顿。为了能够进贾府,他抱紧宝玉的大腿,不惜认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宝玉做父亲,可宝玉连他是谁都没有想起来。
贾芸不就像是中年的曹雪芹?家族没落,只能靠他来谋生计,他也逐渐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不得不主动外出应酬,接待那些达官贵人,拉拢关系,仰人鼻息。可最后也没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家族的命运,光宗耀祖,最终以无奈收场。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不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也不只是为了向世人讲述一个家族的繁华与衰败,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他为自己写的自传。书中刻画的房屋园林、亭台楼阁、锦衣华服、玉盘珍馐都是曹雪芹亲眼见过,亲自品尝过的,所以才能写得如此逼真。
书中所书写的情感,也是曹雪芹在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的内心感受,正是由于这是自己亲身的经历与感受,才能将这种情感描写得如此细腻,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
一位惊世才子腾空出世,却不料天妒英才,曹雪芹只留下一部《红楼梦》,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48岁那年,贫病交加的曹雪芹因无法承受丧子之痛,撒手人寰。世人都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纵观曹雪芹的一生,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书中所题:'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味。
年少时我倾慕黛玉的才情,宝钗的圆滑,凤姐的爽利,迎春的温柔,探春的能力,惜春的了悟,妙玉的冷傲,湘云的豪气……如今我再谈倾慕,也还是有的,但这份感情里充满了悲愤和苦涩。大观园的一众姐妹仿佛是这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惊才绝艳的背后,是寂寞银河里黯然的群星。
红楼是富贵是奢华,但它的底色却是悲凉的,这像极了不值得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