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们的高光时刻

文 | 张可驹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交响乐团举行了几场贺岁演出。其中很特别的一场,是2月15日一群业余双簧管演奏家的音乐会。上交的双簧管首席张欣指导二十余位少年演出,其中数人已到达可以担当独奏的水平。虽然是业余性质的独奏,曲目难度却一点不低,演奏的水平也让我颇为惊奇。

从多人合奏乌兰托嘎的《天边》开始,少年们展现出对作品风格的恰当把握。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健康的音色与自然的呼吸。双簧管本身是一件难以驾驭的乐器,但任何乐器要真正呈现富于美感的演奏,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困难。前述的音色与呼吸,无疑是演奏进入美感层面的重要关窍。《天边》看似是一首相对简单的作品,对于表现长线条来说,却提出明显的考验——呈现线条本身的优美,以及乐句的衔接,都应该有充分的把握。

对任何演奏家来说,歌曲改编曲都是看似讨好,实则困难的。少年们从各自演奏的段落中的长气息,到彼此的呼应,效果都让人满意。他们确实呈现出恰当的美感,演奏符合原作的需要。每一位演奏者各自的水平都不低,而在配合方面,不仅句子的衔接出色,更可贵的是音乐整体的脉动均匀统一。看得出他们经过了细心的排练。

之后的独奏内容,基本是每一位演奏者呈现一个乐章的形式。其中很多是协奏曲乐章,由钢琴弹乐队部分。说到双簧管协奏曲的名作,首先要属莫扎特的《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KV.314)。

李海源演奏莫扎特《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

李海源演奏了该作的第一乐章,他采用相当流利的速度来演奏,并没有追求很别致的分句,或是在呼吸之中强化某种表达性。诚然,要呈现那种丰富的表现手段,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要求颇高。但从结果来看,李海源的演奏让人难忘,他在流畅的速度中建立了完整的诠释——没有特意表现自由速度,却在流畅之中自然吹出直感式的脉动;音色透明,刻画精美的乐句轮廓,亦能善始善终而无气息的裂缝;无论完成度还是品味,都让人难做苛评。

另一位演奏家谈今的风格,同李海源有相似处,以自然的节奏感把握整体的完成度。或许相对来说,她对句子的处理稍稍悠长一些,演出维瓦尔第的《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RV.454)的第一乐章,旋律清秀。两位演奏家合作维瓦尔第《d小调双双簧管协奏曲》(RV.535)选段时,风格的默契已得到体现。谈今还擅长演奏英国管,在稍后的合奏中,她还不时改换乐器。

本场音乐会最为特别的曲目,是少年演奏家陈想自己创作的一首《随想曲》。他今年刚刚16岁,该作还是其更为“早期”的作品,殊为不易。

陈想《随想曲》

有时少年创作,会不自觉地过于求大、求深。陈想这部作品倒是自然得当地融合民歌风格与少许技巧性的华丽。同时,作曲家还注意保证钢琴的分量,并非单纯将其设定为低音的背景,而是不时为这件乐器赋予独立的形象,是成熟之处。表现自己的作品,这位演奏者自有技巧的把握,以及风格表现方面的自信和尺度。民歌风的内容没有过分强化,Rubato却用得自在。

而单就演奏本身来说,整场音乐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独奏者当中最年轻的一位——15岁的少年余思墨。

此人演奏维瓦尔第《a小调双簧管协奏曲》(RV.461)的第一乐章,委实让我眼前一亮。整场演出听下来,少年们在各自的演奏中,品味和技巧都表现得相当令人满意。但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在他们的演奏中,或多或少还是流露出一点“学生腔”。余思墨让我感到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的演奏有着相当自如的音乐表现能力。简言之,在他的演奏中,“学生腔”的痕迹非常少。维瓦尔第的华丽乐句,在他吹来颇为从容,气息不断、不乱。更重要的,这位少年已能在演奏中自然地通过快慢变化塑造鲜明的表达性。在此基础之上,余思墨把握音乐的呼吸,使之与作品的华丽性格达成某种平衡,显示出技巧与品味的出色。

此次音乐会的特邀嘉宾,大提琴演奏者张乐瑶的表现也很值得一提。在合奏的部分之外,她还演出了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的首乐章。

张乐瑶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该作的内容艰深,对很多职业演奏家来说也非常困难。张乐瑶对于和谐一致的整体音色的追求,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她不仅坚持整体性地运用揉弦,且对音响的品味有明确观点。虽不是职业独奏家的水平,张乐瑶在此对于内敛的音响审美的探寻,避开夸张的大幅揉弦,及时断时续的揉音这种“时代病”的做法,是否也当引起某些专业人士的反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