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也曾经使用象军,可是因为三个原因,最后还是失败了
北宋王朝与大象也曾有过渊源,宋朝太宗皇帝也曾使用过大象军,但由于三点原因,导致利用大象征战的方法彻底失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宋太宗究竟忽略了哪些重要的因素?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最近网上已经被一群大象“刷屏”,云南大象集体迁徙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环境治理的成效,更看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据统计,此次云南大象群北迁事件,直接导致大量农田被毁,经济损失达到了680万元左右。大象的迁徙活动源于其生物本能,它们需要水草丰美的栖息地,加之其本身对温度环境条件要求十分苛刻,所以象群才会“一路向北”,找寻自己新的“家园”。
大象是生活在亚热带动物,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原王朝也曾与大象存在过交集,北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五代十国后期,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荡平天下,建立了统一的王朝,让烽火四起的中原重新划归统一管辖。然而,对于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始终感觉如鲠在喉,发誓要将其收回。但赵匡胤却没能等到国土收复之期,反而在“斧声烛影”中匆匆驾崩,收复失地的重任自然落在了第二代君王宋太宗赵光义的身上。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句,在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典型的温暖时期,也正是因为如此,南方地区动物的活动范围也开始增大,尤其是体型巨大的大象,更是成为了当时的祸患。据历史专家称,在北宋初年时,荆襄地区便出现象患,曾一度波及到湖北武汉、安陆、天门、襄阳和河南唐河、南阳等地。北宋朝廷为了能够遏制象群的繁衍,曾鼓励农民、猎户对其进行捕杀,但皆因大象体型庞大而收效甚微。
在北宋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摩拳擦掌之时,曾有大臣建议“变害为利”,组织一支象军进行训练,以此来进攻辽国军队。宋太宗认为办法不错,随即下令在滇缅地区搜集战象200头,并将其编成队伍赶至东京。可令宋太宗大吃一惊的是,在此次北运过程中,战象居然在过度劳累与营养不良中,骤然死亡一半以上,令朝廷损失十分严重。在此过程中,宋太宗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大象本身是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动物,送入温带地区后,由于温度的变化,大象开始出现食欲不振的状况,继而导致其生病甚至死亡。
公元986年元月,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伐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第五路大军——一支由100余头战象组成的象军。当气势如虹的象军行至幽州时,突遭遇到严重风雪,导致50余头大象被冻死。由此宋太宗的第二个错误也出现了,大象虽然体型庞大却耐不住寒冷,大象的非战斗减员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随之而来的,是宋太宗犯下的第三个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在对抗契丹骑射部队时,宋军错误地使用了象军部队。众所周知,大象体型庞大,对步兵具有极强的克制作用,可是面对来去如风的骑兵,也将面临被“打败”的命运。大象行动起来笨重而又缓慢,加之宋军未能给大象披上战甲,致使大象在遭遇契丹骑兵灵活穿插放箭的情况下而自乱阵脚,大象们受到严重惊吓而四处狂奔,令宋军损失惨重,最终直接令北伐行动铩羽失败。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今的大象开始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在保护区内自由自在地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更不用担心人类对他们的肆意奴役与屠杀。不得不说,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华美乐章。
参考资料:《漫话大象》 张春东著 云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