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套拳,如同一篇好文章,有起、承、转、合!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洪公原文《太极拳拳法三字经》,是专门论述“懂劲”的内容。洪公以简练、朴素的三字经语法总结提炼而成,并适当加以注解,以助后学。
《懂 劲》
学太极,须懂劲。初学时,便应问(1)。
求懂劲,也不难。手八法,式中全(2)。
每一动,细究研。凡接手,掤在前(3)。
採捋挒,引为先。挤肘靠,三节换。
梢中根,互循环(4)。手背挤,掌心按(5)。
挤按法,可互换。顺逆缠,翻掌间。
角度难(6),速度先。柔克刚,全在圆。
争速度,在转关。任一转,无数点(7),
点对点,劲发焉(8)。方向对,时机准。
懂劲诀,着为先。逐一式,作试验。
方向者,顺逆缠。自转中,兼公转,
公转法,反正旋。劲开合,时后先,
一切要,因敌变。虽毫厘,莫紊乱(9)。
如识字,辩点画。点画变,同八法(10)。
一拳式,等于句。全套路,同作文(11)。
熟读书,文易成。临考试,心气平。
练架子,如有人。交手时,如无人。
彼怎来,我怎应。心镇静,平日功。
[注]
(1)“懂劲”是王宗岳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有人主张,在推手中求懂劲,而忽略了“着熟” 的着。不懂得拳式中的“着”及其变化,怎么能会运用“着”而懂了劲呢?因此,我认为,初学者便应弄清楚每一式的“着”法。这样熟练之后才能渐渐懂劲。着是有形的动作,劲是内里的变化。
(2)有人称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为“八门劲别”,这未免不妥。实际上为上肢的八个“着法”。陈式太极拳的劲只是“缠丝劲”,习惯称之为“掤劲”。上述八个着法是运用这种劲的方法。另外,陈式太极拳手法极为复杂,绝非如有人所说:仅“揽雀尾”一式中才有掤、捋、挤、按。
(3)双方推手,先以手掤接。
(4)梢中根即手、肘、肩,可由挤变肘、靠,也可由靠变肘、挤。
(5)挤时手背向对方,按时掌心向对方。
(6)缠法的变化在翻掌的一刹那间,其角度的大小、斜正要毫厘不差。
(7)圆是由无数点组成,设一个圆为 360°,以一个动作为 180°来讲,便有 180 个点和线的变化。
(8)交手时,对方也在旋转变化,其中同样有看不见的点线,只要对方动作略慢于我的动作,点就暴露出来。停止一秒的几分之几,我就可以利用我正在转旋的点对准他的点将对方发出去。
(9)拳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缠的角度和时间配合应达到分秒不差。
(10)拳的手上八法同字的八法。
(11)拳的套路,也与写成一篇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