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说丨拿作品说话
来,咱们换个角度看事件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2MTMvMjI2Mzg2MDQ0XzJfMjAyMTA3MTYwMTI1MDM3NzA=.jpg)
看个综艺节目。访谈一位女演员:您为什么要来参加这个节目呢?
女演员说:我演了这么多年戏,演员这个职业吧,就是已经~(走到巅峰了),所以我要需求突破(大意如此哈,一副那~样的表情)。
这位女演员无疑是很有知名度的,只是在我印象里,最知名的是她的婚姻生活。我其实还挺喜欢这位演员的性格的,但是我不知道她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何能如此的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处在演员生态链的顶端了。
我怕自己浅陋,专门去度娘了一下,发现她的作品还是不少的,我也看过一些。很可能是剧本或者导演的问题,她的演技并不很突出——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是我不懂得欣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她没得过任何的表演奖项;在我有限的娱乐八卦视野里,也没见有人夸她演技出众。
如果只是自我定位一个流量人物,那我认可用知名度来衡量高低。而自诩为一个演员,不是应该用作品说话的么?人品毕竟代替不了作品。就好像一个音乐人,拿出手的应该是歌曲而不是插曲。
前两天一位叫赵英俊的音乐人去世了。他出身普通,可能除了比较成功外,他奋斗的故事也和万千北漂无二;艺名叫“英俊”不是为了写实而是为了搞笑。总之,他个人生活的亮点不多。所以有那么多人对他怀念,纯粹的是源于对他作品的喜爱。
英年早逝当然令人唏嘘,但是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类无法逃避的,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如他自己写的歌词所说:“你说我逃不过的死亡,就是被人遗忘。”他用自己的作品被人铭记的同时,也等于打败了肉体的死亡。
从事艺术创作的最大诱惑,可能就是有机会把生命寄托于作品,流传乃至延续开去吧?作品不死,生命即存。
被这么多素不相识的歌迷悼念,足慰平生。
想在网上找些赵英俊的歌来听,下意识的打开虾米音乐网站,页面显示“无法访问此网站”。虾米,终于落幕了。
好几个月前,虾米要关闭的消息就已经官宣了。看到朋友圈里面很多遗憾和不舍,证明这是一款深受用户喜爱的产品,尽管可能在商业运营中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