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生动描述了“靖康之难”给正常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当时的局面真是乱套了。北宋片面强调以文治国,忽视武人武事的弊端显露出来。到了老百姓这里,就遭了殃。
靖康元年春,京师受围。监察御史姚舜明之子宏欲归越,出南薰门买舟。已得舟,欲复入城,适有旨,不许诸门纳入者,宏无可奈何,率所善士人两辈,陆驰而东。
循汴数日,晚至道侧小寺,僧尽不在,僧房多殡宫,三子者不可前,姑留宿。令仆买酒于村店,并得猪肉以来。寺庖久不爨,什器皆阙,虽有肉,不能馔。一士笑曰:“吾自有计。”取肉置一棺上,缕切之以为羹。读棺前楬识,知其为妇人,士戏之曰:“中夜空寂,不妨过我。”三子既醉寝。
过夜半,此士蹶起,呕吐狼籍,意绪昏昏。待旦视之,所呕皆饼饵,而昨夕未尝食也。云昨睡方熟,有好妇人来,相与饮,以饼啖我。遂往殡前物色之,盖死者家陈饼以供,满楪皆片裂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春天,京师(东京汴梁)被金兵围困。监察御史姚舜明的儿子姚宏想返回老家越州(今浙江绍兴),他出了南薰门,打算雇船南下,找好船后,他想再进京城,此时有旨:各城门不让进人了。姚宏无奈,就带着平时关系很熟的两位士子,骑马向东逃跑。他们沿着汴河走了好几天。一天傍晚,一行人来到路边一座小寺,僧人都跑光了,很多僧房都当了殡宫(存放死人的房间),三人看天色已经没法再往前走了,只能在寺里权且留宿。他们让仆人去附近村中小店买酒,结果仆人不仅买了酒还带着熟猪肉来了。寺里的厨房已经好久不生火做饭了,各种厨具都没有,虽然有肉,但没法子准备食物。一个士子笑道:“我自有办法。”他把肉放在一块棺材板上,用刀把肉切成缕状调上汁做羹吃。他顺便读出棺材前的楬识(写着死者姓名籍贯的木牌),知道棺材里是一位妇人,他开玩笑说:“漫漫长夜,您如果寂寞的话,可以来找我。”这三位士子喝醉以后就睡觉了。大半夜过去,这士子猛然起身,开始呕吐,吐了一地,整个人的情绪昏昏沉沉。等天亮一看,他吐的都是糕饼点心一类的东西,可昨天晚上大家没吃过这些。他说:“昨天晚上刚睡熟,有个很漂亮的女人来找我,跟我喝酒,还把饼糕给我吃。”于是大家去棺材前寻看,原来吐的都是死者家属供在棺材前的糕饼点心,满盘的糕饼都已经片片碎裂了。【祥宏点评】:殡宫饼,就是供在死人棺材前的糕点,由于长期放置,味道肯定不咋样;故事又发生了“时空重叠”,这个士子发出了心愿,想和棺材里的女人相见,这个女人的“神识”应该还在这里,她就和士子梦中相会了,现实生活中,士子迷了迷糊就吃了那殡宫饼,导致呕吐。可见愿不能随便发,因为是要还愿的,你不认真,有人认真;这故事真实生动的反映了靖康之难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1126年春天的围城,结果金兵并没有进来,但局面已经很动荡了,政策一日三变,姚宏和两位朋友看到禁止进城的命令,马上落荒而逃,他们来到小寺庙,僧人也受影响逃跑了,很多僧房做了殡宫;姚宏老家是浙江绍兴的,他选择的交通方式是雇船,从现在的河南开封到绍兴陆路应算比较方便,在宋代,有个重要的交通方式是走运河,这样走既安全稳妥又舒适,且一路畅通,只是慢一些,路线是走汴河接泗水,入现在的淮扬运河、过长江,再入江南运河;监察御史,宋代官员监察机构(监察院、察院)的主官,级别不高,权力很大;南薰门,东京汴梁外城南中门。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9-从《夷坚志》看宋人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