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学术强迫症

中医书友会第1754期

I导读:简直了,王辉武老师把“学术强迫症”患者的形象刻画的,真是入木三分,没有痛苦的纠结过,怎么写的出这样的文章?“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愿我们都能克服学术强迫症的倾向。

当心学术强迫症

作者/王辉武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是医学心理学上的病症。传统没有学术强迫症之名,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的杜撰,说出来供读者批判。

笔者临证中常为顽痰而苦恼,面对一个远道而来的久病患者,四诊完毕以后,资料堆积很多,应该从何处入手呢?左思右想,焦头烂额,久久难以下笔!“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我最多的感受!这种江郎才尽,技穷无能的时候,也是作为一个医生对阅历和知识最依赖的时候,我认为就是容易发生学术强迫症的时候。

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症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反复核对、检查或询问,出现不完善恐惧等。

对照典型的强迫症特点,医者随时随地都在思考那些难以治愈的杂病,并不失时机拼命的学习,不断地在书籍中、杂志上,或通过学术交流了解相关的新疗法,而触动大脑的记忆,回忆这些内容,竭力把某些可能有益于疾病的方法都记住,害怕忘记,有的把某一特殊的学术观点铭记于心,在临床上见到病人,似乎都与某学术有关,而不由自主地强迫遣用某法,导致用药偏激,疗效不好,甚至出现一些副反应才为之反悔!或在处方后患得患失,自责某药没有用上等。

有的医者,刚学了一种经典疗法,便想方设法到临床上去试用,强迫性按照书本上的描述,到患者主诉中去找适应症,使引导问诊成为误导主诉,导致诊断辨证的偏差,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

如某医读了《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患者主诉口苦,医者便不停问“你咽干吗?”,“你眼花不花?”,多问几次,许多患者想了想,点头称是,或勉强应付说:“咽喉有点儿干!”,“眼睛也有点儿花”,似乎一定要凑够少阳证的典型表现才罢休。

有的医者在读了郑钦安的医书之后,或刚听了“火神派”的学术报告,笃信温养法的神奇疗效,次日临证便觉得每一个病人都该用姜、桂、附,如此多用些时日,直到复诊时,患者反馈说:“你开的那药,我不仅恶寒未减,反而口咽干燥,鼻中出血,口渴思冷饮”,医者才恍然大悟。

这些现象,笔者将其称为轻度学术强迫症,我想多数医者都有亲身体验吧。

医生们为何容易出现学术强迫症呢?

笔者认为,首先生命科学的高深莫测,至今奥秘太多,导致医疗活动的难度较其他行业高,尤其是许多疑难杂症,以及复杂的人际社会关系给医生增加更重的压力;

其次医学科学进展很快,相关学术知识很多,需要学习更新,再加上日常工作劳累,医生们超负荷,休闲很少,焦虑情绪导致医务群体易发强迫症。

也有少数完美倾向性格的医者,素来重视细节而忽视全局,组织纪律性强,做事很有计划性,过分谨慎,过度关注学习、工作,爱好不多,少有娱乐,他们的强迫现象更为突出,尤其应该注意防范。

中医学属于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较之现代医学更难学,在临床上可供辨证论治的材料不规范、不具体,不容易掌握,加上中医重视个体化诊疗,因人因时因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复杂多变,这些情况导致中医在诊疗活动中尤应警惕学术强迫症,以免影响工作。

举例说,在临床问诊中,对小便黄与不黄,小便清长与否,口渴与口干,思热饮和思冷饮,畏寒与畏风,有汗与多汗,大便结燥与大便不干而不畅,气短与乏力等等,医者如果稍有学术强迫意识,就会成为误导问诊,得出错误的辨证结果。

当然,上述说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强迫症,因为典型病例应该符合症状标准三个月以上才能确诊。行医中如果有也属于一定程度上的强迫倾向而已!但愿你我都能克服这种倾向!

(0)

相关推荐